中国古典名著有哪些

bdqnwqk5个月前学者19

《三海经》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世说新语》
《史记》
《资治通鉴》
《淮南子》
《封神演义》
《儒林外史》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长生殿》
《聊斋志异》
《浮生六记》
《论语》
《大学》
《中庸》
《墨子》
《孙子》
《劝学》
《天论》
《九歌》
《九章》
《天问》
《离骚》
《国风》
《战国策》
《楚辞》
《诗经》
《书经》
《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易经》
《春秋》
《大学》
《中庸》
《孟子》
《左传》
《国语》
《吕氏春秋》
《山海经》
《战国策》
《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中国历史上有那些著名的书?

山海经先秦的古典。

论语,中庸,大学。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还有史家之绝唱的史记。

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

要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那可就太多了,因为我们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而且古代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论是文化还是科技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因此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儒家经典经、史、子、集等自不必说,《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也是盛名在外,还有不胜枚数的传世之作,本文试举几例:

1.《山海经》,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2.《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明代许仲琳创作的长篇小说 ,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一百回,写武王伐纣的故事,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3.《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4.《本草纲目》为明代著名本草学家、医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所撰,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此书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5.《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6.《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7.《天工开物》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8.《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9.《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10.《论衡》东汉思想家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以上所举十部著作,仅为中国历史长河所出现的无数名著的沧海一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悠久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