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顽石诗赏析?
《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观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赏析:贾宝玉与薛宝钗式的婚姻悲剧,在富贵礼仪之家不是个别现象,因而具有普遍意义
宝玉游太虚幻境见到的所有判词与曲,是大观园众多女子命运走向及最后结局的“总纲”。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与薛宝钗的婚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关系、命运走向及最后结局,根据“总纲”在这一回开始演绎了。演绎就从宝钗与宝玉交换看通灵宝玉、金锁开始。丫鬟莺儿说,通灵宝玉上刻的字和金锁上刻的字,意思是“一对儿”。从写作的角度看这是“伏笔”。“总纲”暗示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是错误的,是个悲剧;现在开始演绎这个悲剧的全过程,“嘲顽石”诗概括了悲剧剧情。
大荒山中一块石头入世投胎,通灵宝玉、项上金锁、癞头和尚题字等描写,以及宝玉游太虚幻境并见到对大观园众多女子的判词与曲,似乎使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宿命论色彩,实际不是,这是小说的艺术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是要创造神秘、曲折的效果。试想抛开这些浪漫的、神秘曲折的描写,来一个“开门见山”,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与薛宝钗的婚姻也是悲剧。正如我在前面对判词与曲的鉴赏中指出的,在这样一个正统官宦大家庭中,贾宝玉是个叛逆者,是个“不思上进”的、“只会吃饭没出息的臭皮囊”,但家长仍对他抱有殷切希望,希望他好好接过家族的接力棒,光宗耀祖,家长必定选择具有“停机德”的薛宝钗,而抛开对贾宝玉起不到“停机德”作用的林黛玉,而贾宝玉偏偏对“停机德”反感,对薛宝钗没有爱情,偏偏与林黛玉志同道合,相互有好感并发展成生死爱情,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家长制专制下,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此诗前四句容易理解,后四句特别是第五、第六句比较难理解。对第五、第六句,一般的解说有三种。(一)个人运气不佳:宝玉、宝钗运气不佳结成夫妻,致使金无彩、玉不光。(二)“末世运偏消”:宝玉、宝钗生在末世时运不好,才使金玉失去光彩。这两种解说都是讲不通的。个人运气是好、是坏,以及生在末世、初世、盛世,这与宝黛爱情悲剧、宝玉与宝钗婚姻悲剧没有必然关系。贾母等从封建社会婚姻的基本定位原则“门当户对”,以及从家长的功利主义出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选择薛宝钗,而抛开林黛玉。(三)也有专家对第五、第六句作这样的解说,即第三种解说:“好知”二句,是直指金玉良缘,嘲讽薛宝钗在争夺宝二奶奶宝座的努力中,只落得“运败”、“无彩”的下场,叹息宝玉在不幸的遭遇中表现软弱。这种解说中的“直指金玉良缘”,也许讲得通,但将“讲得通”的概念定义为“嘲讽宝钗”又是讲不通的。薛宝钗在思想上、行动上从没有要当“宝二奶奶”,她的志向高着哩(候选进宫),她是瞧不上“只会吃饭没出息的臭皮囊”的。说贾宝玉“软弱”,这与对他的定评“叛逆者”相矛盾,实际上贾宝玉不“软弱”,但也不是“猛士”、“斗士”,他就是个“叛逆者”。
三种解说中对“好知”一词的解说,都是语焉不详,只笼统地解说为“深知”。我对这第五、第六句的理解是,只能从贾宝玉不认可“金玉良缘”、只想着“木石前盟”来解说,他想望得到有爱情的婚姻,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等于是,或好比是“运败”、“时乖”;因此,“好知”一词,我以为是指宝玉“好知”——“臭皮囊”是反语,他明白得很哩,他“深知”娶了宝姐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对第七、第八句,一般的解说,对它究竟表达了何种意思也是语焉不详。我的理解是:这两句诗反映了曹雪芹眼光的敏锐、思想的深刻: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在封建家长制专制下,贾宝玉、薛宝钗式的婚姻悲剧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现象,不知葬送了多少青年男女,以致“白骨堆成山”——富贵礼仪之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功利之义的婚姻,也就更容易、更多地导致子女(公子、小姐)的婚姻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