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将名著窄化和浅显化的解读?文学真的可以自由解读吗?
莎士比亚创造了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但他是这样说的: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无独有偶,同样作为作家,鲁迅是这样说的:“《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莎士比亚自然是希望读者、观众像他那样去认识和评价哈姆雷特的,鲁迅作为对于《红楼梦》主旨有着深刻理解的作家、思想家自然也希望读者如他一样去把握《红楼梦》的“命意”。
可写作和阅读是不同的两件事。
首先,不是所有读者都具备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水平。林黛玉是曹雪芹极力同情歌颂的,却是一些务实和粗野的人腻烦的,如鲁迅所言,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
其次,读者的人生阅历千差万别,对于世界对于作品的理解千差万别。务实的人们会觉得贾宝玉就是一个废物,大观园里的吟诗作画就是不务正业。
第三,几乎没有读者是抱着接受思想教育的目的去阅读的,同时也不可能先看作品分析再去读书,或者看完作品又去看作品分析。
因此,能够统一认识的,仅剩下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作家。
事实上这类人的认识也很难统一。
就是达成共识载入书籍的结论也有被推翻的时候。
愚以为,读者对于名著的解读,很难规范,但求不违背人性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在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的今天,认识多样化多元化是后现代文学的特征,窄化浅化名著或许出于价值解构,应该允许对于传统价值的再认识,因为思想和文学的繁荣,最有害的就是因循守旧和强求一律。
当然,对于目的仅在标新立异引人注目以取得名利的奇谈怪论和浅薄乖谬的无知妄说,应该加以反对。
作为著书立说向大众解读名著和编写教材向学生解读名著的文学家、教育家和学者们,当然不能任意窄化和浅化名著,但如题主所谓“浅显化”和“浅化”是两个概念,“浅显化”应该是做普及工作,普及与提高,都是必要的工作。
如果扩大范围,“名著”不仅指文学作品,还包括文化著作,则题主可能指某些鸡汤化的现象,但愚以为只要没有歪曲原著,对于文化的普及,还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