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阳节的知识
1.求重阳传统文化资料大全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自古就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衰。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2.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引子重阳节九九重阳节,自古就有佩茱萸,登高,赏菊等悠久的传统。
正好听说水上公园有菊展,可以大饱眼福的同时,又可以体验一下古代文人墨客赏菊的欢聚时的快乐场景!于是带着舒适惬意的心情来到举办菊展的地方,这里菊香扑鼻,还用各种菊花装点的美不胜收!还详细像游人介绍了菊花的种类,竟然迄今为止已多达三千多种!功效,以及古人过重阳节的风俗习惯。门前有很多装点成凤凰形状的菊花,它就像等待百鸟朝凤的皇后端庄优雅仪态万千的喜迎接八方游客!游人在她面前纷纷留影拍照!走进后,就像走进了菊园一样,各色菊花色彩缤纷,争奇斗艳,市内六区爱菊人士,纷纷拿出精心培植的菊花参展,样式新颖,名字别出心裁,不过由于是菊展的第一天,很多菊花还处于含苞待放中,很多游人不禁感慨,如果花开了那该更好了!反而,我倒是觉得这样不是很好吗?静静地等待想象一下花开时的美丽不是更好吗?等到菊花一旦绽放,虽是赏心悦目,但是离凋谢枯萎就会很近!就像我们的青春一样,虽是恣意盎然,但总是美丽而短暂!让我们来不及回味,她已悄然而逝!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赏菊不但可以愉悦心境,还可以减压!美景在旁,任谁都会置身其中,把一切烦恼都置身事外吧!欣赏够了,带着怡然自得的心情走出来!离出菊展,和朋友随意的走在路上,看着公园里绿意无限,菊花随处,把公园装扮得优雅有格调!又有凉爽的秋风拂面,真像走进了一幅打开的画卷,人在画中游就是现在的感觉! 直到几乎逛遍了公园的各个角落,也照了很多照片留念!才坐在凉亭上,聊天美餐!这时,优美的音乐声响起,对面的水景更是美不胜收,她就像一位长袖善舞的舞蹈家,舞姿婀娜的向我们走来!笔直的擎天柱青云直上,让我想到了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有宛如七仙女漂亮的彩带在空中飞舞!这时游人越来越多,只是都不约而同的坐在凉亭上,纷纷照相留影!因为这时风大了些,水珠溅起,水气迷蒙,有种云雾缭绕的感觉!只是有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美景,纷纷走到离水面很近的地方,感受水花四溅的乐趣!我和朋友忽然想到学校要是举办盛大的开学典礼或是重大的活动时,也会有美丽的水景,当时我们还热情奔放的冲过水柱呢!于是也去感受了一番!果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时光飞逝,我们只是偶尔会回学校看看,今天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简单单纯的时候!我和朋友大笑出声!居然异口同声的说出希望明天会更好!然后了然会心的笑了! 上料机 晚上很晚才回去,在回去的路上,回味着今天的一切,这么高兴的时刻倒真是难得了!现在的我们总是在为以后生活的更好而奔波忙碌,为了自己的理想打拼,很少能聚在一起,今日算是得偿所愿了!虽然以后还是得各忙各的,但是能够时常聚聚,也挺好的。
就像今日的菊展,也是一年一次,能够欣赏到这么多品种这么美的菊花,还真的要感谢那些真正爱菊懂菊的人。在现在这种红酒香槟随处可见的餐厅,即使是二月十四情人节,送花也是玫瑰横行,亦或是香水百合等娇艳流行的花,又有多少人会有耐心种花送给心上人?更别提还细心培植有新意的花呢?古代有那么多动人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潸然留下!那时候的人若是两情相悦,总是会为爱执着!为爱痴狂!问人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是那时对爱情最好的诠释!但现在的我们很少有勇气这么去爱一场!因为我们怕受伤,总是将心门紧锁,或者说人最爱的是自己才是我们现在学来的生存之道吧!我们做什么总是追求快,追求效益,追求结果!或许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太伤神也太伤人吧!于是我们学会了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学会了选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人,而很少去爱那个我们真正想去爱的那个人,嫁给真正最想嫁的那个人!即使知道,以后会有遗憾!也还是会为选择的平坦的路,鼓励自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因为我们懂得了舍得,即使是相爱走进婚姻的,谁又会保证以后会相爱相守,始终如一?也许人生本就不圆满!但是是不是应该为了少遗憾或者不遗憾而好好努力而不是很快放弃?是不是真的应该有菊花傲霜的精神?还是真的该好好学学那些真正爱菊懂菊的人一样,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走的路,真正想爱的人努力一回,才不枉今生来这世上走一遭?我想,还是多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吧!做个不愧于心,做真正的自己,好好的活一回,这才是活着最主要的乐趣和意义吧!概述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
3.重阳节的知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4.重阳节的知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重阳节的资料
重阳节简介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
6.重阳节的有关资料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
7.重阳节知识问答题 急
1.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答:登高节
2.除了登高还含有什么意思 答:思念亲人
3.为什么叫重阳 答:古人把九叫“阳数”,农历九月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4.关于重阳节起源和什么教派有渊源 答:道教
5.重阳节的传说发生在什么时期 答:东汉
6.重阳节故事传说中的主人公叫什么 答:桓景
7.传说故事中的起因是什么 答:瘟疫
8.传说故事中的河流叫什么 答:汝河
9.传说故事中的仙人是谁 答:费长房
10.仙人住在什么地方 答:东南山
11.仙人给主人公的除妖物品有哪几种 答:茱萸叶子一包 菊花酒一瓶 降妖青龙剑
12.主人公降妖的主要武器叫什么名 答:降妖青龙剑
13.故事中茱萸有什么作用 答:气味冲击妖魔肺部,使其难受
14.菊花酒有什么作用 答:酒气刺激妖魔嗅觉
15.主人公是怎样杀死妖魔的 答:抛出降妖青龙剑,将瘟魔扎死
16.故事中的妖魔人们称它什么名字 答:瘟魔
17.为什么重阳节登高 答:就是因为故事里主人公和瘟魔交战前,百姓都躲到山上而得名;登高即有避魔避害避灾的意思,登高还含有步步高升的意思
18.将九定为阳数最早见于哪本书 答:易经
19.人们把重阳还看做是什么样的日子 答:吉庆
20.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什么诗中有描写重阳的诗句 答:远游
21.请说出屈原该诗句 答:集重阳入帝宫兮
22.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答: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
23.传说的故事是什么人编写的 答:吴均
24.他编写的故事收录在哪本书中 答:续齐谐记
25.传说故事中主人公住在当时的什么县 答:汝南县
26.主人公辞别仙人后,是怎样回到原籍的 答:骑乘师傅的仙鹤
27.茱萸是一种中药,它有什么作用 答:理气、止痛,避虫叮咬
28.菊花泡酒有什么作用 答:明目
29.重阳节什么时候开始定为老人节 答:1989年
30.重阳节为什么吃重阳糕 答:没有山的地区,把登高改为“吃糕”
31.重阳节为什么放风筝 答:入冬前不甚冷时,大力活动一下筋骨,有助于健康,也使眼睛得到休养、保护
32.重阳节的另一个传说和哪个皇帝有关系 答:汉高祖刘邦
33.这个传说中的皇帝妃子是谁 答:戚夫人
34.这个妃子的婢女姓什么 答:贾
35.这个婢女让人们重阳节时怎样做 答:佩茱萸、喝菊花酒
36.为什么老年人很重视这一天去登高 答:希望强身健体,能够长寿
8.关于重阳节的知识与典故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9.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 在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举行敬老宴),感恩敬老。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
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九'在数字中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资料:节日起源《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
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古人认为数字“九”为老阳,农历九月初九乃是所谓“两九相重”。
在中华传统观念中,双九(久)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之寓意,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古人认为两阳相重为吉祥之日。
[8] 在古代重阳节有饮宴求寿之俗。 丰收祭天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古代的祭祀火星仪式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参考资料:重阳节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