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民科学者?
答案是可以。
首先,这里的民科,不是说的那些个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人,而是真正有志于研究科学的人。他们可能因为早年的经历,或者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没有能够接收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后来他们发现知识的重要,也确实对科学感兴趣,并且本身有一定的资质(也就是智商足够),那么他们重新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一定可以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当然,这里良好的教育肯定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对人的逻辑、知识等能力方面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等素质方面的提升,两者缺一不可。我介绍一个人,郑晓廷。我们来看看他的介绍:
郑晓廷,62岁,山东平邑人,初中肄业生,195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馆长,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2010年受聘成为临沂大学教授。其研究发现甚至改变了科学界对恐龙和早期鸟类演化的部分认识,被称为“中国最牛民科 ”。从教育背景上看和履历上看,郑晓廷是不折不扣的民科。但是从他的荣誉上看,他又是被主流科学界认可的,甚至于科研成果能够刊登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杂志上,而我们翻开他的过去的经历(新华网采访)就可以发现,这个人确实是被时代耽搁的:
郑晓廷说,军人的确曾是他的梦想。1969年,受“文革”的影响,16岁的郑晓廷离开了初中,想当兵但父亲不允许。后来,他在当地一家针织厂找到一份锅炉工的工作,之后他成为劳动模范,当上了平邑县的一个乡镇党委书记。他小时候由于时代原因,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也是他早年没有在科学上有所作为、也没有进入主流科研圈的原因。但是他本人勤奋、聪明、好学,而且本身对科学有着良好的兴趣、有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根据果壳网的采访,可以知道,他本人谦虚谨慎,对科学的态度严谨认真,而且也确实勤奋好学,所以才可以在科学上有所作为:
果壳网:你并非一个科班出身的古生物学家,从事现在的研究有很多必须跨越的门槛,你是怎么解决的?
郑晓廷:我学习。这些年,我关注的方向,无论是鸟类、爬行类、哺乳类,有关研究者的文献能找到的我都找来看。英语我不懂,我需要看的文章,我就找人翻译过来看。这样除了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我更多的是学习最专业的人是怎么研究的。除了看文献,我还大量通过解剖来学习现生物种的骨骼学。就鸟类来说,每种鸟的不同发育时期,骨骼也是不一样的。我通过购买人工饲养的鸵鸟、鸸鹋、鸽子这些鸟类,也有鸡、鸭子这些家禽,解剖了上百只。通过这种方法观察鸟类不同时期的骨骼特征。然后就是合作。无论是北古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南古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还有国外的研究机构,跟我们合作的都是国内外最顶级的学者。我在和这些顶级学者的交流中,他们不断修正我的观点。更让我觉得了不起的是,这些专家并没有因为我只有初中学历而歧视我,而是一直是很平等的和我们进行交流,这样也能激发我尝试冲击这些高水平杂志的勇气。从郑晓廷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只要努力、有科学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的哗众取宠,就一定可以有所作为、得到别人的尊重。
↑刻苦钻研的郑晓廷↑
所以说科学不分三教九流,只要肯努力学习,而且努力对了方向,就一定会收到人们的尊重——当然,有可能因为机遇或者确实是自身能力的问题,最后研究不出来什么非常惊人的科研成果,但是这种精神仍然是科学鼓励的。
那些一味试图依靠舆论来给自己造势的“真·民科”,只能说是小丑,是只想着有科学家的荣誉,却不想有科学家努力的闲散人员,他们即便再怎么上窜下跳,也一定不会成为“科学家”。
↑某些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