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知识点怎么写
1.古诗总结怎么写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2.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的知识点是什么
一、《夜雨寄北》1、诗的前两句实写:思归的情怀。
诗的后两句虚写未来欢聚的情景。2、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重复使用两个“期”,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诗人思念友人,欲得不归的愁苦。
3、诗中“巴山夜雨”两次出现,有什么不同?其作用各是什么?艺术效果怎样?第一处“夜雨”是对眼前实景的描绘,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第二处“夜雨”是想象之笔,突出了重逢后的温馨快乐。
艺术效果:“巴山夜雨”重复出现,这样写时空交错,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从中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创设了一幅想象将来与友人再次重逢,烛光下一同谈论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心情。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的哪一句?并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念朋友,渴望团聚。6、“涨”字意蕴丰富,请从眼前景,心中情两个方面作些分析。
“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绵绵的深情。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
诗句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2、“风烟望五津”的“望”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望”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望”把所在地和赴任地联系起来,创造出天地辽阔,地域广远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视线被风烟所遮,流露出惜别的情感。
含义:望,远远地看见。表明作者时刻关注着友人所达的目的地,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哲理的理解。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对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它一洗以往送别诗中伤感低沉的酸楚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诗的首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渲染,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愤懑不平。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对比。
3、诗的颔联中借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闻笛赋:表达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和痛悼之情。 烂柯人:暗示被贬时间之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无限怅惘之情。
4、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你对诗的理解。描述画面:大江之上,沉舟之侧,千帆兑发;自然中,病树的前头,万木争春。
情感:作者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哲理: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作者说“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果真是靠“杯酒”长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意思是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
以此收尾,收到了言尽情未了的艺术效果。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料柯人”“沉舟”“病树”表明内心的凄苦,但更以“千帆过”“万木春”表现乐观豁达的情怀。
四、《登飞来峰》1、这首诗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者。
“红日”的灿烂图景,象征诗人的美好前程。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怎样的哲理?这两句富含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会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 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点明季节、时令。
借这两种特定事物,渲染悲凉的气氛和心情;表达对朋友被贬的同情,抒发忧愤之情。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将月亮人格化,把无情的朋友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六、《望岳》1、首联用设问形式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总括泰山全貌,突出泰山连绵不断的特点,烘托泰山雄伟高峻的山势。
2、泰山之美,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造就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是自然造就的,从“造化钟神秀”可以看出来。3、分析颔联中的“钟”“割”的好处?(从炼字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意,好像上苍将世间灵秀之气都集中在泰山,突出泰山的神奇秀。
3.求一篇很短的古代古诗(附翻译和知识点解析),要求容易讲解,通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作品】:《蝉》
【原文】:
垂緌①饮清露②,流响③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④秋风。
翻译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并不是借了秋风。
简析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赏析
首
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
“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
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
“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
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
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
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
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
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
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
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
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
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
《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4.初三古文、古诗预习要点
我觉得你自己不必先去看那些辅导资料,先自己按诗文看一篇,书下面有字词的翻译,主要是了解古诗的意境和它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初三的诗一般都是思乡和表达诗人别好友的依依不舍,仕途不佳的惆怅,主要是要把名句背下来,中考有10分左右的文学常识默写,除了一个常识空和两三个古代散文填空外,古诗大约有2个填空吧,从拿分的角度来看的话,古诗就背名句,了解大概的缉窢光喝叱估癸台含郡思想情感就行了。
我现在高2,马上就要高3了,我们考的一般都是古代散文了,古诗专门有一个大题,古诗鉴赏,所以我建议你不必对古诗过于下功夫的,记到名句就可以了。
5.古诗理解怎么做
这是诗歌鉴赏的题目,高二的选修会有一本课本专门讲这个的,你可以借人家的书来看看,学学。
这里所说的梅花消息,实际是借指南宋政府偏安一隅,满朝文武无人过问铁蹄下中原人民的生死。
梅花,不畏严寒,不惧冰雪,凛然开放于山崖水边,不与百花争艳,不以无人而不芳。梅花的品格与陆游全然相似,所以得到了陆游的特别钟爱。
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6.新雷古诗怎么写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今年重庆市高考语文阅卷,笔者作为第四大题的阅卷组长,负责古文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的阅卷工作,对古诗鉴赏一题深有感触,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命题者的意图解读 今年,重庆卷的古诗鉴赏,从命题的形式上看,是两首诗比较鉴赏,与湖北卷的形式相同;从选择的古诗材料上看,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是初中教材,是学生学过的篇章,算是“熟章”,张维屏《新雷》一诗学生没有学过,算是“生章” ,生熟相配,既考了学生的知识又考了学生的能力,符合高考命题的基本思想;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实际上是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扎扎实实搞好教材的教学工作,夯实学生的古诗阅读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从设置的题目来看,重庆卷设置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两个小问。第一个小问“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这个题主要是考学生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
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几乎都考了对诗词关键字词的理解,比如:辽宁卷古诗鉴赏的第二问“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第二个问是“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这实际上是考学生对诗句的具体理解。
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几乎都考了对诗句的具体理解,比如安徽卷古诗鉴赏第一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设置的第二个问是“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表面上是考对两首诗的末句理解,实际上是考学生对两首诗的整体把握。 由于题量和分值等原因,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没有考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等,全国许多省市都考了这方面的问题,今年不考不等于明年不考,来年的高三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二 对评分细则的解读 对高考评分细则的研究,有助于来年的高考复习,有助于提高得分率。高考评分非常讲究得分点,考生一定要有得分点的意识。
比如, 今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一题“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这道题两个问,共2分,考生应猜得到一问一分,第一个小问实际上是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就在原诗句之中,只要答道“觉春生”“安排着”“只待”三个关键词中的两个,给1分,答对一个不给分,照抄原诗句不给分。第二个小问只要答出“新雷响”,暗示春天到来即可(当然,答出比喻或象征意义的也得分)。
其实这个答案也是扣原诗句中的关键词“却有情”“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第二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这个问4分,考生应该猜得到,分别把每一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答对了各2分, 《新雷》的末句“只待新雷第一声”寄托了作者对新生活、新气象(未来、前途、前景、机遇、生活……)的渴望(盼望、期望、期盼……);《己亥杂诗(其五)》的末句“化作春泥更护花” 寄托了作者对新事物(后辈、晚辈……)的关爱 (奉献、甘愿牺牲……)。
答对了修饰语1分,答对了中心词1分。在制定评分标准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在操作过程中本着能给分,就尽量给分;能不扣分,就尽量不扣分的原则进行评分。从阅卷的情况来看,第一题得分率较高,第二题得分率较低,平均得分在3分左右,总的来说这道题的得分率较低。
这说明古诗鉴赏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三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1、要弄清楚写了什么。
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思乡、怀古、忧愁、伤离、憧憬,也可能是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等等,在高考场上我们如何准确、迅速的把握作者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首先,是要抓住题目、作者和注释,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著名诗人往往有特定的生活背景,他的诗歌要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感情。
题解、注释常常暗示我们答题的思维方向。比如:辽宁卷选了苏轼的《东坡》, 题解“[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联系中学教材对苏轼的介绍,知道他因“乌台诗案”贬到黄州,这时期他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乐观旷达的情怀。
知道了这一点,答准题就并不难。其次,抓住诗歌的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走向。比如今年的重庆卷对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末句的理解,就要抓住“更护花”这三个关键字。
第三,注意词语的隐含的意义。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含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字的骨子里含有深刻的,甚至是多重的意义,古诗鉴赏就是要嚼出骨子里的深味。
今年湖北卷古诗鉴赏,苏轼的《东坡》中“铿然。
7.学写古诗必须看什么书
看我们高中选修——古诗文鉴赏,里面有讲古诗的特点,掌握了就好 要注意很多东西:例如:平仄、对仗、词句、单字、字词的组合、感情、要生动、要推敲、要公整、要顺畅。
还是给些实际的吧 一、声调和平仄 今天汉字普通话声调有“阴阳上入”四声,也通俗地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靠这些并不能判定平仄。
古代声调有四声:平、上、去、入。平声就是“平”。
上、去、入三声就是“仄”。 这四声的古今变化: ①平声→阴平、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
②上声→上声、去声,即第三声、第四声。 ③去声→去声,即第四声。
④入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今天普通话里没有入声了。
依据②③④,可见得今天的上声、去声,是由古汉语的上、去、入演变来的,因此全部是“仄”;依据①④,可见得今天的阴平、阳平,是由古汉语的平声和入声演变而来,因此不全是“平”,还有一部分“仄”。总结为:上去都是仄,阴阳未必平。
所以,今天我们写诗词时,若要“仄”,只管放心用上声、去声的字。“平”就得小心,要提防入声字的陷阱。
二、恼人的入声字 下面这个……当初还记呢,太痛苦了,现在权当检字表来使吧。如果你比较讲究,用“平”韵的时候看看,别用到下面的这些字。
这些是今读平声的古代入声字,是“仄”韵! A 啊 B 八、捌、剥、逼、憋、鳖、瘪(瘪三)、拨、钵、拔,跋、白、薄、雹、鼻、勃、渤、博、搏、膊、帛、泊、驳、伯、箔、舶 C 擦、插、拆、吃、出、戳、撮、察 D 答、搭、滴、跌、督、咄、达、得、德、狄、荻、迪、的(的确)、涤、敌、嫡、笛、籴、迭、谍、堞、牒、碟,蝶、叠、毒、独、读、渎、犊、黩、夺、度、踱、铎 E 额 F 发、乏、伐、筏、罚、阀、佛、弗、怫、拂、伏、茯,服、幅、福、辐、蝠 G 疙、胳、鸽、搁、割、骨、刮、鸹、郭、聒、蝈、轧、阁、格、蛤、革、隔、嗝、膈、葛、国、掴、帼 H 喝、黑、嘿、忽、惚、淴、唿、豁、合、盒、颌、核、涸、阂、合、阖、貉、囫、斛、滑、搳、活 J 击、迹、唧、积、屐、绩、缉、激、夹、结、接.揭、掬、鞠、撅、及、汲、级、极、吉、亟、急、疾、嫉、棘、集、瘠、藉、籍、颊、嚼、孑、节,杰、劫、洁、诘、捷、竭、截、睫、局、菊、决,诀、抉、觉、珏、绝、倔、掘、崛、厥、獗、镢、爵、嚼 K 磕、瞌、哭、窟、壳、咳 L 勒、捋 M 抹、摸、没、膜、 N 捏 P 拍、劈、霹、撇、瞥、朴、泼、泊、扑、仆、枇、璞 Q 七、戚、漆、掐、切、曲、蛐、屈、缺、阙 S 撒(撒手)、塞(瓶塞儿)、杀、刹(刹车)、失、虱,湿、叔、淑、刷、说、缩、朔、勺、芍、杓、舌、十、什、石、识、实、食、拾、蚀、孰、塾、熟、赎、俗 T 塌、剔、踢、帖(服帖)、贴、凸、秃、突、托、脱 W 挖、屋 X 夕、汐、矽、吸、昔、惜、析、淅、晰、息、熄、悉,蟋、锡、膝、蜥、瞎、歇、蝎、楔、削、习、席、袭、媳、檄、匣、侠、峡、狭、硖、辖、胁、协、挟、穴、学 Y 压、押、鸭、噎、壹、揖、约、曰 Z 匝、咂、扎、摘、汁、只(一只)、织、粥、拙、卓、桌、涿、捉、作(作坊)、杂、砸、凿、责、则、泽、择、贼、扎(挣扎)、轧、闸、铡、宅、翟、着、折、哲、蜇、蛰、辄、辙、执、直、值、殖、侄、职、妯、轴、竹、竺、烛、逐、灼、酌、茁 、镯、啄、琢、卒、族、足、昨 【注】有的是多音字,只在读某个音调时才是入声字,上面带括号的字就是这种情况。 另:当初有几句口诀的,忘了。
可以放心的一点是: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的字(韵母以鼻音n和ng结尾的),其阴平阳平都一定是“平”!比如,天、年、苍、常等。 2008-8-15 12:25 回复 大风触物 65位粉丝 3楼 三、关于押韵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咱们现在这样做未免太难,太泄气,所以很多人只讲句末的押韵,不太讲句中的平仄(押韵的字其实也是有平仄之分的)。 韵律还有一方面就是对偶,这个就不说了,自己写的时候注意用这个修辞就行。
押韵的细则太多,我们就对自己宽松些吧,否则根本没胆子下笔。如果想具体了解禁忌和十八韵、十三辙,请看 ?wtp=tt 我们基本都能做到读音上的押韵,这就不错了。
不过还是应该看看下面的规则。 2008-8-15 12:25 回复 大风触物 65位粉丝 4楼 四、近体诗的韵律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押韵规则: 只能押平声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韵到底,中途不换韵;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也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五绝五律基本句式: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七绝七律基本句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所以首句中的第二个。
8.初二语文文言文古诗如何复习,要具体的内容(我知道可能要打很多
诗词鉴赏评价:
1、赏析诗词语言。赏析诗词语言,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诗词的主题及写作背景,反复揣摩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比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就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形象。
2、赏析诗词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是指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完成这类题目,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比如阅读虞世南的《蝉》,我们一方面要理解蝉在诗中清高尊贵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明白作者是借蝉抒怀,以此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
3、赏析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表达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情感。
4、评价思想内容。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可以抓住主旨句、情感句进行分析,可以从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可以从作者的情感倾向、生活志趣进行分析,还可以就诗词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进行分析。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词人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正在抗击西夏的侵扰。了解了词人的生活经历,就不难理解这首词的主题思想了:这首词主要描写北宋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描绘了边地奇异的秋景,从而表达了词人慨叹功业未建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