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具知识
1.关于中国茶具有一些什么样的常识
明清以来,烹茶之法大有不同,茶壶成为普遍使用的茶具。
茶壶的出现是明代的一大特色。唐寅《品茶图》中绘有茶壶等茶具,明代江西景德镇瓷茶具,以质地细腻、色泽鲜艳、画意生动而驰名于世。
《帝京景物略》中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 清代的茶具艺术登峰造极,煎火的小茶炉“文火细烟,小鼎长泉”,润泽薄密的白瓷、青瓷茶盏,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提到的“晋代富商王恺珍玩”,用犀牛角制成的古代茶碗,以及“九曲二十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鬼脸青花瓷”、“绿玉斗”、“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明成化窑的“五彩小盖钟”、“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等等,每件茶具不是古玩,就是艺术珍品。 风雅之士,小聚品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精美典雅的茶具,点缀在案几上,清淡吟诗,情趣盎然。 喜欢喝普洱茶或者红茶的朋友,也可以添加“南国公主有机茶”微信公众号,或者上天猫,苏宁易购,逃宝,玩茶斗酒网站直接搜索“南国公主”进行购买。
2.中国茶文化知识有哪些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3.中国茶道知识
茶道的知识 受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 影响,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 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 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 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 的手段. "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 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 "廉,美,和,敬"他解释说: "廉 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 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 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 引导个体在美的享 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 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 "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 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 的理解为: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 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 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 "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 与意境. "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 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 "道由心 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 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 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 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 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有的"浮光耀 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 ,有的"水浅鱼 读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 , ,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 , 有的 "冷月无声蛙自语" 有的 , "清江明水露禅心" 有的 . "疏 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有的则 "雨暗苍江晚来 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轮,映像各异. "茶道"如月, 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4.中国茶艺都需要那些工具和知识呢
茶具,在古代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主要指饮茶器具。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又力求古雅美观。
茶具对茶汤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茶具颜色对茶汤色泽的衬托。例如青瓷茶具可使茶汤呈绿色(当时茶色偏红)。随着制茶工艺和茶树种植技术的发展,茶的原色在变化,茶具的颜色也随之而变。二是茶具的材料对茶汤滋味和香气的影响,材料除要求坚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损茶质。
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兼具实用和鉴赏价值,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茶具的使用、保养、鉴赏和收藏,已成为专门的学问,世代不衰。
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1)白瓷茶具:白瓷以景德镇的瓷器最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茶具也各具特色。
(2)青瓷茶具: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种叫“鸡头流子”的有嘴茶壶。
(3)黑瓷茶具:黑瓷兔毫茶盏,风格独特,古朴雅致,而且瓷质厚重,保温性能较好,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产茶区,很多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至于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和二簧竹片茶罐,既是一种馈赠亲友的珍品,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成陶火温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结、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金属茶具
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有较好的效果。唐代时皇宫饮用顾渚茶,金沙泉,便以银瓶盛水,直送长安,主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单造价较昂贵,一般老百姓无法使用。
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5.中国泡茶的茶具包括什么
泡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待客之道,也是一个女孩是不是有气质,是不是有素养的一种考量方法。而且,泡茶并不仅仅是考验你的耐心,更是考验你对于茶叶的品鉴,茶具的使用。那么,
1、置茶器 :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 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① 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 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 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6.茶具的知识
茶具名品目录品 名 等级 介 绍 青磁砧马蝗绊 1 据说是馈赠自中国的青磁茶碗,原为平重盛所有,后流传到足利义政、角仓家。
有六处补碗的碗钉状似蝗虫眼,因此得名。 三日月 1 叶茶壶,有七枚大瘤,形似倾斜的蛋黄,因此得名。
经由足利义政、三好义贤流入织田信长之手,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九十九发茄子 1 绰号“流转的茶器”,战国时代第一名品茶器。
村田珠光以99贯购入,因此得名,曾为朝仓宗滴、松永久秀、织田信长等人所有。 平蜘蛛釜 1 天下之名品,平整之型令人联想起地上爬行的蜘蛛,因此得名。
松永久秀拒绝转让于织田信长,装满火药将其炸毁。 青磁千鸟 1 砧青磁香炉,丰臣秀吉所有。
盗贼石川五右卫门打算将其从伏见城盗出之际,因盖上千鸟的饰头鸣起而事败被捕。 黑乐大黑 2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碗,利休七品之一,碗体颇伟,因此得名。
从千利休之手经历诸家辗转至鸿池家。 松岛 2 叶茶壶,壶面多瘤,使人联想起奥州的名胜松岛,因此得名。
经由三好家、今井宗久,流入织田信长之手,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珠光小茄子 2 珠光名品之一,又列居天下四茄子。
据说织田信长家臣泷川一益希望得到其作为恩赏,未能如愿后大为感慨,本能寺之变中被烧毁。 青磁砧大内筒 2 最有名的砧青磁筒型花器之一,周防大内家所有,因此得名。
由底至口呈漂亮的筒型,十分珍贵。 赤乐早船 3 长次郎所作的黑乐茶碗,利休七品之一。
因千利休为举办茶会派人从京都快船取来而得名,由利休转让于蒲生氏乡。 四十石 3 叶茶壶,足利义政家臣以四十石土地交换来此物,因此得名,丰臣秀吉时代被评为“三日月、松岛逝后,此物天下第一”。
楢柴肩冲 3 汉作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从博多商人岛井宗室转入秋月种实之手,九州征伐之际,作为投降的信物献于丰臣秀吉,后消息不明。
新田肩冲 3 唐物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村田珠光所有,曾流传于三好政长、大友宗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之手,大坂落城后成为德川家宝。
初花肩冲 3 唐物肩冲茶器,天下三肩冲之一。据说是杨贵妃的油壶,姿态的高贵不亚于初放的花朵,足利义政因此而命名,后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所有。
乙御前釜 3 茶汤釜的一种,乙御前的意思是多福,指较丰满之物。织田信长所持,赠于柴田胜家,此外也有一些相关的记载。
大井户加贺 4 大井户的朝鲜茶碗,加贺前田家所有,因此得名。同类中的最上品,别称狮子,与喜左卫门、细川并称天下三井户。
绍鸥茄子 4 汉作茄子茶器,茶人武野绍鸥所有,因此得名。饴色小茶器,被列为天下四茄子之一。
松屋肩冲 4 汉作肩冲茶器,别名松本肩冲,奈良涂师松屋从村田珠光手中所受。许多大名、富豪企图得到这一名品,都未能如愿。
一重切园城寺 4 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制成,赠子少庵。据说此物妙处就在那略微漏水之处。
曜变稻叶天目 5 最有名的曜变天目茶碗,为淀藩主稻叶家所有。茶碗内侧的黑底色上有7色星纹,因此得名,后从稻叶家转卖于别家。
松花 5 中国南部所做的叶茶壶,与松岛、三日月并称天下三名壶,从村田珠光经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手,最后流传至尾张德川家。 国司茄子 5 汉作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
原为伊势国司北皇家所有,因此得名。后为茶人松花堂昭乘所收藏,成为八幡名物中的首品。
富士茄子 5 唐物茄子茶器,天下三茄子之一。正姿令人联想起富士山,因此得名。
经足利义辉、丰臣秀吉之手,最后为加贺前田家所有。 大讲堂釜 5 茶汤釜的一种,最初据说是由比睿山延历寺的香炉转用而来的,特征是釜体上铸有横书“大讲堂”文字。
三好粉吹 6 朝鲜茶碗中的名品,碗体涂以纯白色的漆粉,原为三好长庆所有,因此得名。经丰臣秀吉和金森宗和等人之手流传到了三井家。
相似茄子 6 代价100贯,别名百贯茄子,与九十九发茄子得名的由来颇为相似,因此得名。大友宗麟所有。
上杉瓢箪 6 汉作唐物茶器,天下六瓢箪之一,上杉景胜所有,取物主之名,别名也称大内瓢箪、大友瓢箪,后流传至纪州德川家。 二重切夜长 6 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制成,同时所作其他二支分赠其子与秀吉,夜长为利休自己爱用。
灰被虹天目 7 属于灰被天目的茶碗名品,纹理令人联想起彩虹,因此得名。原是东山御物,后流传于东大寺、京三井家、若狭酒井家。
桥立 7 七斤重的叶茶壶,在丹后国被发现时,以名胜天之桥立命名。外表华美,深受千利休喜爱。
朝仓文琳 7 文琳型茶器,越前朝仓家所有,因此得名。由织田信长捐赠给本能寺,又称本能寺文琳。
达磨堂釜 7 茶汤釜的一种,转用自京都高桐院清严和尚所建堂内的香炉,特征是铸有文字“达磨堂”。 云鹤匹田筒 8 云鹤手的朝鲜茶碗,有四尾鹤和四枚菊丸的纹理,为京都豪商匹田宗观所有,因此得名。
后流传到若狭酒井家。 迟樱肩冲 8 汉作肩冲茶器,比初花发现得晚,足利义政便以金叶集中的诗句命名,经藤堂高虎、松平忠明之手,流传入德川将军家。
尺八 8 竹制花器,跟从丰臣秀吉小田原征伐从军之际,千利休取伊豆韮山之竹制成,献于秀吉。据说利。
7.想知道茶具的知识,知道的告诉我下,谢谢
中国茶具发展史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
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
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
《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 公元265-316年 )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
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 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茶具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 识。
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
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
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 格 ),用来承接煎茶的。
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
“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
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火策 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
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
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罗合 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
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
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
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瓢 又名牺杓。
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