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的背景

bdqnwqk1年前百科65

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总体风貌

  一、元代社会的特点

  (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国土空前辽阔。

  《元史•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对手工业的大力提倡,商人地位提高,城市规模扩大。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其他城市之冠。”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描写了杭州兴旺的景象:“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

  (三)、文人处境不幸,宗教僧侣享有特权,思想领域活跃松动。

  二、叙事文学的兴旺发达

  (一)、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二)、话本小说的兴盛

  (三)、戏剧的繁荣

  1.作品、作家数量颇多。据统计,现存剧本,杂剧530多种,南戏210多种,有名有姓剧作家220多人。

  2.戏剧题材广泛,演出频繁,拥有大量观众。

  夏庭芝《青楼集志》:“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

  杜仁杰在散曲《庄家不识勾栏》:“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圆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的都是人旋涡。见几个妇女向台尚儿坐,又不是还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

  3.两大戏剧圈、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戏。

  4.南戏与杂剧争妍斗丽和彼此交流。

  三、抒情文学另有一番景象

  (一)、诗坛涌现新样式——散曲

  1.散曲的特性

  2.散曲大盛于元的原因

  王世贞《曲藻•序》:“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3.散曲三品

  (二)、诗词亦有创新

  1.作家、作品数量相当多

  2.出现许多少数民族的作家

  3.鄙弃宋诗而 “宗重得古”

  四、审美情趣的巨大变化

  (一)、自然与显畅

  (二)、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相吻合

  (三)、大异于温柔敦厚——生猛海鲜和蒜酪之味

  王举之《折桂令• 赠胡存善》:“问蛤蜊风致如何?秀出乾坤,功在诗书。…采燕赵天然丽语,拾姚卢肘后明珠。”

  第二章 元杂剧奠基人关汉卿

  引言:

  钟嗣成《录鬼薄》列关汉卿为杂剧家之首,所谓“元曲四大家”种种排行都未动摇关汉卿的位置。

  贾仲明《临江仙》:“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朱权《太和正音谱》云关汉卿“初为杂剧之始”。

  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与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金亡时,尚为少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至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面傅粉墨”,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曾南游杭州,撰有《杭州景》套曲,其中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句,可见在元灭南宋、南北统一之后,他还健在。他还创作了〔大德歌〕十首,其中有“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德歌〕”等语,〔大德歌〕是当时刚流行的小令,可知他的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大德初年。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其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二、《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一)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二)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三)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四)满腔怒火 喷薄而出

  (五)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三、《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一)下层民众奋起自救

  (二)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三)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四)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四、《单刀会》与关汉卿的其他创作

  (一)呼唤英豪

  (二)英豪被害

  (三)谁救天下苍生

  五、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场上之曲

  (二)尽快“入戏”

  (三)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四)擅于设置悬念

  (五)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元代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中国同欧洲、中亚、东南亚的交通极其便利,中外交往非常活跃。中国的印刷术、火药、造纸术、指南针,都是在元代传入欧洲的。而遍布全国的驿站,东南沿海航道的开辟,都促进了地区之间物资与文化的交流。著名的黄道婆把海南的植棉和棉纺技术引进松江,即与便利的海道有关。
  元统治者重视商业。所谓“元以功利诱天下”(方孝孺《赠卢信道序》),即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崇义黜利”的治国方针不同。终元之世,商人异常活跃,张之翰《议盗》云:
  “观南方归附以来,负贩之商,游手之辈,朝无担石之储,暮获千金之利。”手工业的发展亦达到最佳历史水准,据徐一夔《织工对》一文所载,在元末杭州,已出现一定规模的纺织作坊,佣工可自由来去。
  工商业的发展使一些原有的和新兴的重要城市呈现空前的繁荣。大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经济中心之一,《马可波罗行纪》对元大都的繁华留下了充满羡慕的描绘。此外,北方中原地区的涿州、真定、大同、汴梁、济南、太原、平阳和南方的扬州、镇江、建康、平江、杭州等城市经济都十分活跃。而东南沿海的上海、澉浦、庆元、温州、福州、泉州、广州等都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在元代,中外之间的贸易往来异常频繁。如昆山的刘家港有“万国码头”之称,马玉麟《海舶行送赵克和任市舶提举》一诗极其生动的描绘了“蕃人泊舟”时码头上欢乐和繁忙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