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冷知识
1.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初版于1776年3月,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国富论》共分五卷。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18世纪结束以前,《国富论》就已出了九个英文版本。
人们以"一鸣惊人"来形容《国富论》的出版,并一致公认亚当·斯密是一门新学科--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因此而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
据说当时英国政府的许多要人都以当"斯密的弟子"为荣。国会进行辩论或讨论法律草案时,议员们常常征引《国富论》的文句,而且一经引证,反对者大多不再反驳。
《国富论》发表之后,被译为多国文字,传到国外,一些国家制定政策时都将《国富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依据。这本书不仅流传于学术界和政界,而且一度成为不少国家社交场合的热门话题。
《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
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
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
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
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
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
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2.亚当斯密理论的二重性哪位大侠概括一下
hehe,看你这题问的有趣,特意去浏览了一下亚当斯密的理论WIKI。没有发现他提出的理论是矛盾的,你所谓的二重性如果是你的老师说的,那我想指的并非是他理论的矛盾,而是他理论中包含的对立统一辨证思维。以这个思路来看你的简答题,应该是这么答:
亚当斯密理论主要分为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赋税理论。这些理论中体现了一种二重性。以价值理论为例,亚当斯密提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点出价值与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共有属性,一者的地位若变化则另一者也相应变化,但到一定区间之后则可能失去原先的变化规律。这其中其实涵盖了边际效应的含义。而就分配理论来看,这其中的因素是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三者之间仍然是有一定规律的互动变化,即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直到该投资不再具有利润则投资者减少,利润率再次上升。以及地租高低决定于市场远近和土地肥沃程度,当地租高到一定程度则使用者减少,地租反而下降的变化过程。
=================
我不是学经济的,随手写的,如果是应付考试最好把措辞都改成你的专业词汇,哈哈。
3.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内容是什么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认为只生产一部分他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他能出售的产品来购买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每个国家。
斯密首先从劳动分工开始论述国际贸易问题,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其中前者的作用尤其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主要取决于分工。以制针为例,每个工人单独劳动时,一日绝对制不出20枚,甚至连一枚也制不出来,但是经过较精细的分工后,一人一日竟能制成4800枚,劳动效率提高了百余倍,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来自分工的作用。同样,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据此,他提出结论,国际贸易应该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使各国都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一国内部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那么,国际分工如何进行呢?他强调,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在各自占有优势的自然禀赋中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前者是导致自然赋予的有关气候、土壤、矿产、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特定商品时,或许会有非常巨大的自然优势,使得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竞争。后者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而掌握的特殊技艺,或称之为技术。各国应该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然后交换各自的商品,从而使得各国的资源、劳力、资本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相反,不注意发挥优势进行生产,只能导致国民财富的减少。譬如,苏格兰可以用暖房培植葡萄,然后酿出上等美酒,但是成本是国外的30倍。如果苏格兰禁止一切外国酒进口而自己进行生产,就十分荒唐可笑。
亚当.斯密所讲的优势实际上是绝对优势或者绝对利益,意在说明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以通常称之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往往表现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既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一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那么,怎么确定一国在那些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方法:
假设劳动时唯一投入要素
(1)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可用Q/L来表示,其中Q是产品a的产量,L是劳动投入。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要素量来衡量。单位产品a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L/Q来表示,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数量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还论述了自由贸易带来的好处,概括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就是说,把本国多余的商品输出国外,换回本国无法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商品,满足了双方需要;第二,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利益。由于各国社会劳动生产率参差不齐,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自然不尽相同,这样,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某些商品的数量会超过本国所能生产的,从而节省了本国的劳动力或增加了社会价值;第三,互惠互利,共同富裕。一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利益在于输出了本国消费不了的剩余货物,因此,即使两国贸易平衡,由于都为对方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市场,双方还是都有利益,所以对外贸易具有共同利益,而不是一方得到,一方受损。
不难看出,亚当。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他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首先做了理论探讨,同样应予肯定。同时,他指出,国际贸易可以使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可以说,斯密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两国间发生,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从而暴露出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于不足。
4.亚当斯密的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鼻祖
出生:1723年6月16日(苏格兰 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逝世:1790年7月17日(苏格兰 苏格兰爱丁堡)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米尔顿·弗里德曼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创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在价值论上,不仅论证了劳动价值论,而且还确定了这一原理的最早理论体系。它的深刻见解为后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针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亚当斯密的核心思想
第一,他提出了经济的发展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引导的,提倡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
第二,从人的本性——利己动机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是人的一切经济行为的动机。
第三,提出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