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历史是怎样的?
展开全部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代
汉代是我国一个比较重要的时代,随着铁制炊具的发明和使用,汉代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以及炉灶和砧板的分工,促进和加速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在此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特色,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汉代从建国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与民休息”,重农业、减劳役、轻税赋,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工商业也随之活跃起来,为饮食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 烹饪炊具及餐具
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和现代农村的柴灶相似的炉灶,立体长方形,前有灶门后有烟囱,灶面有太灶跟一个,或者小灶眼1~2个,但南方、北方的灶不同。北方的灶有挡火墙,灶面富于装饰性。从平面上看,北方多为前方后圆式,南方多为尖尾弧背式。炉子汉代也比较多,有陶炉、铜炉、铁炉,形式不一,形状多样,可用来烤、煮食物。
除了炉灶之外,还出现了面点用工具——蒸笼。在《饼赋》中就有用蒸笼蒸面食诀窍“火盛汤涌,猛气蒸作”的记载,另外,在《齐民要求饼法八十二髓饼法》中也记载了“以髓脂。蜜,合和面,厚五分、广六七寸。便著明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蒸笼和烤炉的出现促进了面点制作的发展。
汉代,进入了陶器、原始瓷器向瓷器的过渡时期。据出土的文物分析,汉代早期的原始瓷,其质量较先秦有明显的提高。这时的餐具有鼎、壶、敦、盒、罐等。西汉晚期,鼎逐渐消失,壶、罐、盆、勺增多,东汉晚期,制瓷技术又有了提高,这时的餐具瓷胎较细,釉色光亮,釉胎结合较紧。
二 红案和白案的发展及技术成绩
(一)红案
1 原料
进人汉朝以后,蔬菜和水果的品种较以前也有所增加,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处曾有出土。蔬菜品种主要有韭、葱、葵、姜、芥、蒜、瓜、纯、紫菜、茄子、萝卜、菘等。张骞通西域以后,开展了中外文化和物质等的交流,引进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品种,其中有黄瓜、大蒜、胡芫、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大大丰富了烹饪原料,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用于烹调的禽畜、乳制品、水产品的品种也有所增加。有史料和考古资料证实在东汉时就出现了豆腐,使豆类和豆制品广泛的应用于烹调中。汉代的调味料除了酒之外,还有盐、酱、葱、姜、蒜、饴、蜜、油等,使菜肴的口味更加丰富多变。汉代铁器的出现,为烹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烹饪技艺
汉代在选料时已注意季节选料,在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原料。
菜肴的刀工也比较讲究,出现了多种刀具和刀法,例如:平刀法、直刀法等,原料通过处理出现了多种形状。菜肴原料的搭配上开始重视颜色、质感、口味、形状以及荤素等方面的结合。
在烹调技法上,新的烹调方法脱颖而出,铁制炊具的出现使原有的羹、脯、炙等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花式品种有了大的增加,新的烹调方法如烩、炒、消等也广泛的用在汉代的烹调中。在火候上,已经注意调节火力强弱,如以“微火”“缓火”、“逼火”、“急火”用于烹制不同烹饪要求的原料,还注意掌握用火的时间。涌现了有代表性的一批名菜。
(二)白案袅展及技术成绩
汉代已出现了象蒸笼、石磨、筛、箩等专业的面点制作工具,面点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除了制作工具外,汉代面点在发酵、面团、成形、调味、成熟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汉代已出现如《四民脍》所载的“入水即烂”的“酒溲饼”,也出现了酸浆和酒酵两种发酵方法。面团也已经有了冷水面团、热水面团、蜜糖面团和用牛羊脂膏调制的油酥面团。面团的成型上已学会用各种手法和模具将面团制成各种美丽的形状。面点的调味技术进步也较快,将调味原料分别掺合到面团中、馅中和烹制的汤汁中,这佯点心的味道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口味也丰富起来,已用水煮、汽蒸、油煎、炸、烤等方法。出现了一大批在烹饪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名点。例如:汤饼、胡饼、蒸饼等。
从众多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在汉代已经明显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使得烹调技术和面点制作技术发展提高比较快。面点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分工明确后,厨师可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上,例如用同一烹调工具创造和发现新的烹调方法。用刀具研究出不商刀法和原料成型,探索面团的特点种类、成型手法等等,使我国烹饪技术在这一时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