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是谁编写的?它能成为清朝历史的依据吗?
清史稿,顾名思义,就是清朝历史未定稿,清史稿是谁写的?写完之后为什么未经校正就直接发表了呢?能作为研究清史的依据吗?且容我依据史实,为大家介绍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我们知道,历史上每朝每代都有为前朝编写历史的传统,目的是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
1914年,也就是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设立清史馆,专门用于编写清朝历史,主编为赵尔巽,其余多为清朝遗老和文人共117人,历时13年,终于在1927年完成初稿,当时时局动荡,战争频发,且赵尔巽年已古稀,他担心自己时日无多,又担心数十年心血毁于战火,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刊印出版,标注为未定稿。全书记载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296年历史。全书536卷,仿《明史》体例,也分为记、志、表、传四部分。
清史稿史料丰富,内容详细,为后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很好参考资料,但因编写者所站立场不同、知识结构陈旧、未经校正等等原因,清史稿存在很多瑕疵,甚至是明显错误。这需要我们研究清史时,去伪存真,仔细斟酌。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呢?
因为编写者多为是清朝遗老和文人,虽然他们熟知经史,学识渊博,但年龄偏大,观念陈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对清朝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和同情,他们对待新事物新时代有不自觉的厌恶和排斥,编写历史时不自觉的会将个人情绪和看法融入其中,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套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他们政治立场不对。同时部分编写者缺乏科学素养和知识结构陈旧,出现了很多明显的遗漏和错误。
如记载李自成、张自忠、白莲教、太平天国等等一律称之为匪、贼、寇、逆,对反革命份子大加赞颂,称之为忠国义士;对武昌起义、兴中会、同盟会等等重要史实没有记载或者一笔带过,而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等等清政府丧权辱国的史实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总之,虽然清史稿有很多漏洞和不足,但其依然是后人研究清史的重要依据。
同一件事物,因为立场不同,观念不同,竟有如此大的差别!
我们看待事物时,要擦亮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