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的法国的文学知识

bdqnwqk1年前基础12

1.有哪些描写巴黎公社的文学、影视作品

巴黎公社文学 指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参加者所从事的与这一伟大历史运动有关的文学创作。

它旗帜鲜明地服务于公社的革命事业,开辟了法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巴黎公社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公社委员于勒·瓦莱斯在其著名的自传性三部曲《雅克·万特拉》的第三部《起义者》中,出色地再现了巴黎无产阶级从公社前夕到五月流血周的全部壮丽的斗争的史实;他围绕公社的战斗活动写过许多精采的杂文;他还创作过一部题为《巴黎公社》的塑造公社革命者形象的剧本。 不少公社幸存者为后世留下了饶有文学兴味的回忆录和历史著作,例如马克西姆·维约姆(1844~1920)的《我在公社时期的红皮日记》、昂利·罗什福尔(1830~1913)的《我的生活中的遭遇》和普罗斯佩·利萨加莱(1838~1901)的《1871年公社史》。

但是,巴黎公社文学中最丰富最充满战斗活力的是诗歌。 公社拥有以《国际歌》作者、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为首的一支相当庞大的诗人队伍。

其中最重要的有:公社委员让—巴蒂斯特·克莱芒、马赛公社领导人克洛维斯·于格(1851~1907)、公社女英雄路易丝·米歇尔、公社执行委员会秘书昂利·布里萨克(1826~1906)、巴黎二十区共和中央委员会委员欧仁·沙特兰(1829~1902)以及公社社员奥利维耶·苏埃特尔、阿希尔·勒·鲁瓦、埃米尔·德勒、埃蒂耶纳·卡尔亚、塞内沙尔、拉绍塞等。 他们遗留下来的大量关于公社革命的诗作,以朴素的歌谣形式居多数,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主流,呈现出多采多姿的面貌。

与公社革命的历程相适应,公社诗歌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巴黎公社革命的酝酿时期 拿破仑第三的军队在普法战争中溃败,9月19日普军开始包围巴黎。 围城初期,正如鲍狄埃在《自卫吧,巴黎》和《巴黎和威廉》等诗中所表明的,公社诗人们对一致奋起抗敌充满希望,他们的诗作里突出了回响着爱国主义的主题。

但是不久,“国防政府”的投降阴谋败露,公社诗歌便转为谴责的檄文。德勒的《巴黎换一块牛排》一针见血地揭露资产阶级正在“拍卖法兰西”,是这类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随后的公社诗歌显示出巴黎无产阶级觉悟的迅速提高,它们普遍强调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保卫巴黎、拯救法国。鲍狄埃最早在《1870年10月31日》一诗中发出“巴黎,你快宣布公社成立”的号召。

2.巴黎公社的72天 这时期的公社诗歌数量不多。 因为公社诗人首先得进行紧张、激烈的革命活动和战斗,无暇写作;同时也由于反动政府在公社失败后大肆查禁、焚毁公社的出版物,致使公社期间的许多革命诗歌湮没无存。

尽管如此,从仅存的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出这阶段公社诗歌的高度思想水平和战斗风貌。例如卡尔亚的《凡尔赛分子》,出色地刻画了进犯巴黎的凡尔赛势力的卑鄙怯懦和据守巴黎的无产者的英勇豪迈;塞内沙尔的《共和主义者联盟》,阐述了法国工人阶级和农民携手战斗的重要性;拉绍塞献给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协会的《我们要兄弟般友好》一诗,则发挥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崇高思想。

3.公社革命失败以后 对于公社革命参加者的长达十年的迫害,使公社诗人有的被枪杀,有的被监禁或流放,有的被迫流亡国外。革命转入低潮,但巴黎公社诗歌却更加繁荣。

公社失败后,不少公社诗人进行了总结公社革命历史的可贵尝试。 最令人瞩目的是鲍狄埃,公社失败的第二天,他就写成《国际歌》;1886年,他又创作了长篇史诗《巴黎公社》。

这两篇诗作都是结合公社的经验教训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的范例。 这一阶段,惨遭迫害的公社诗人们还创作了许多抒写他们在监禁、流放、流亡中的生活和感情的诗篇。

例如布里萨克在努岛流放地写了《装口袋》,于格在图尔监狱中写了《狱中歌》,米歇尔在新喀里多尼亚岛流放地写了《囚徒之歌》,长期流亡在美国、积极参加美国工人运动的鲍狄埃,写了《巴黎公社走过的道路》、《美国工人致法国工人》等战斗诗章。公社诗人虽然处境非常艰难,他们的诗歌却充满胜利的信念。

人们也常把雨果、兰波、魏尔兰的某些诗归于巴黎公社诗歌之列。雨果确曾在《保护孩子的母亲》中歌唱革命的巴黎是“一座住着希望的城市”,在《犯人过来了》中表达了对战败的公社的深切同情,在《致被践踏的人们》中宣称要做“被压迫者和被弃绝者的友人”,在《比男人还伟大》中颂扬公社女英雄米歇尔,在《费利皮恩伯爵》中痛斥凡尔赛刽子手。

兰波只在公社起义前夕到过巴黎,但他热烈地支持公社,在公社失败后写了《巴黎的狂饮》和《让娜·玛丽的手》,前者对凡尔赛诅咒,后者对巴黎讴歌,憎爱分明。魏尔兰是公社社员,他曾在为自己的旧作《战败者》续写的两章中,向胜利的巴黎公社表示崇敬,为失败的巴黎公社伸张正义。

2.影视文学类知识

艺术院校一般有美术学以及音乐学。

文学的话…… 汉语言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调查研究、语言教学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语音实验技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汉语教学法; 3.具有哲学和文史知识基础,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4.了解我国有关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当前语文文字工作任务; 5.了解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前沿和汉语科技应用的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浯、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语言调查、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15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对外汉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古典文献 中国语言文化 应用语言学 华文教育 电影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张元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 宋昭 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小卿 吴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宁 张元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广告\MTV\片头)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张艺谋奖项: 担任摄影的影片: (84年)《一个和八个》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85年)《黄土地》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评委会特别奖;瑞士卢卡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86年)获香港第五届电影“金像奖”十大 话语片之一;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展大奖;(86年)《大阅兵》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为会特别奖; (88年饰男主角)《老井》获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87年)获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评委会特别奖、东京都知事奖; (90年饰男主角)《秦俑》获第四十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娱乐电影荣誉奖”;西班牙年度电影展“科幻电影技术奖”; (91年)获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曲、最佳女主角提名;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 担任导演的影片: (87年)《红高粱》获广电部“政府奖”; (88年)获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最佳艺术成就奖;澳大利亚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悉尼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制片大阿特拉斯金奖; (89年)获比利时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比利时法语广播电台青年听众委员会最佳电影奖;法国第五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90年)获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奖; (89年)《代号美州豹》获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巩俐); (90年)《菊豆》获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瓦亚多里德国国际电影节“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 (90年)获美国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意大利第四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学会大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特别奖; (91年)获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 奖、最佳外语片女主角提名(巩俐);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颁发观众评议本年度最佳外语电影第一名大奖; (92年)获英国全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比利时优秀影片奖;《秋菊打官司》 (92年)获首届长春国际电影节“金杯奖”;意大利威尼斯第四十五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巩俐);广播电影电视部年度“政府奖”;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巩俐);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巩俐)。

3.法国的文学的著作

墨里哀《悭吝人》 《伪君子》 贝洛 《小红帽》《灰姑娘》孟德斯鸠 《法意》伏尔泰 《老实人》卢梭 《忏悔录》 博马舍 《费加罗的婚礼》

李尔 《马赛曲》司汤达 《红与黑》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伲·葛朗台》《高老头》

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梅里美 《卡门》大仲马 《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小仲马 《茶花女》左拉《娜娜》《萌芽》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

罗漫.罗兰 《约汉.克利丝朵夫》《罗兰之歌》《七日谈》《橄榄集》《贺拉斯》《包法利夫人》

《小酒店》《萌芽》《羊脂球》《米龙老爹》

《一生》《小东西》《贝多芬》《约翰克里斯朵夫》

《追忆似水年华》《可敬的妓女》

《等待戈多》

4.法国电影的艺术特点

很多人说,“典型的法国片”,不知道这“典型”是褒还是贬,是法国电影的成功还是失败。

主题晦涩,孤芳自赏,法国电影一个公认的“病”。很多主流观众都知道戈达尔的大名,可谁敢保证能看懂戈达尔那么复杂的文本,动辄导演现身发一番辩论,动辄插一段与故事无关的画面进行论述。晚期的雷乃玩起音乐歌舞片,说实话,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幽雅的中产阶级格调和孤芳自赏的大巴黎主义趣味。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埃里克·罗尚、阿诺·德斯帕欣和布鲁诺·杜蒙等几位前卫导演的上座率也非常“前卫”地停留在3位数左右,每一次拷贝只能卖出几十份,因为他们的内容都比较晦涩抽象,难以理解,除了电影节、记者和圈里人,观者寥寥。

法国电影剧情缓慢,节奏沉闷也是出了名的。印象中,1991年后出道的导演,除了奥松之外,FEMIS的毕业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赞长镜头美学的追随者,以普通人现实生活为素材,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日常的琐碎画面,诉诸于人物内心的象征性画面,真正把电影变成了一种“影像写作”,毫不顾忌主流观众的感受,前仆后继,以求不朽。少数派的、极简的和技术的个人理想和野心成为创作的第一动力,任多数观众昏昏欲睡而不顾。

其实,反过来说,主流观众在长期的、潮水般的商业电影训练中,慢慢习得了对电影的接受模式,这种模式形成了相同的观影反应和评价情绪,好或者不好,有意思或者没意思,过于简单的思维才使主流观众对法国电影心存误解。故事、悬念、节奏、明星和视觉特效,这些元素成为评判喜好的尺度。这也难怪,法国电影在商业效果上做得不出色,除了少数商业导演外,一说法国片,一些人本能的情绪马上就来了,题目高深,正襟危坐,艺术、哲理的帽子统统扣过来,要么打起十二分精神挑战耐力和智力,要么干脆放弃自我折磨而弃之不理。当然,影迷有影迷的道理,只不过,类型化日趋严重日趋乏味和庸俗,如此简单、草率的判断,会让我们错过改变陈规的可能。当我们不再有耐心欣赏创新,也就不再有面对新事物的惊喜。

5.法国大革命的文学或者电影有哪些

《国王与小鸟》(法国经典电影,电影把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和法国大革命的故事完美结合起来,描述了牧羊女和扫烟囱的小伙子在一只鸟的帮助下,摧毁国王的城堡,赢得自由和爱情的故事),《双城记》(有1935年美国版,1958年版英国版,1980年美国版及1989年英法合作版,原作为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著名同名小说),《乱世冤家》(法国电影,以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中央电视台曾经多次播放),《女贵族与公爵》(法国电影,本片取材自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根据格蕾丝·艾略特的回忆录改编。

描述苏格兰贵妇格蕾丝·艾略特与旧情人法王路易十六世的堂兄奥尔良公爵菲利浦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故事),《丹东》(法国电影,又译《丹顿》,《革命之后》。波兰导演瓦依达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英雄人物搬上银幕,他们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

这是一部用新的视角探索和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片,揭示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国民工会与救国委员会、公安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朱安党人》(法国电影,原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著名同名长篇小说。

6.法国电影的艺术特点

很多人说,“典型的法国片”,不知道这“典型”是褒还是贬,是法国电影的成功还是失败。

主题晦涩,孤芳自赏,法国电影一个公认的“病”。很多主流观众都知道戈达尔的大名,可谁敢保证能看懂戈达尔那么复杂的文本,动辄导演现身发一番辩论,动辄插一段与故事无关的画面进行论述。

晚期的雷乃玩起音乐歌舞片,说实话,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幽雅的中产阶级格调和孤芳自赏的大巴黎主义趣味。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埃里克·罗尚、阿诺·德斯帕欣和布鲁诺·杜蒙等几位前卫导演的上座率也非常“前卫”地停留在3位数左右,每一次拷贝只能卖出几十份,因为他们的内容都比较晦涩抽象,难以理解,除了电影节、记者和圈里人,观者寥寥。 法国电影剧情缓慢,节奏沉闷也是出了名的。

印象中,1991年后出道的导演,除了奥松之外,FEMIS的毕业生似乎都成了安德烈·巴赞长镜头美学的追随者,以普通人现实生活为素材,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日常的琐碎画面,诉诸于人物内心的象征性画面,真正把电影变成了一种“影像写作”,毫不顾忌主流观众的感受,前仆后继,以求不朽。少数派的、极简的和技术的个人理想和野心成为创作的第一动力,任多数观众昏昏欲睡而不顾。

其实,反过来说,主流观众在长期的、潮水般的商业电影训练中,慢慢习得了对电影的接受模式,这种模式形成了相同的观影反应和评价情绪,好或者不好,有意思或者没意思,过于简单的思维才使主流观众对法国电影心存误解。故事、悬念、节奏、明星和视觉特效,这些元素成为评判喜好的尺度。

这也难怪,法国电影在商业效果上做得不出色,除了少数商业导演外,一说法国片,一些人本能的情绪马上就来了,题目高深,正襟危坐,艺术、哲理的帽子统统扣过来,要么打起十二分精神挑战耐力和智力,要么干脆放弃自我折磨而弃之不理。当然,影迷有影迷的道理,只不过,类型化日趋严重日趋乏味和庸俗,如此简单、草率的判断,会让我们错过改变陈规的可能。

当我们不再有耐心欣赏创新,也就不再有面对新事物的惊喜。

7.法国大革命的文学或者电影有哪些

《国王与小鸟》(法国经典电影,电影把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和法国大革命的故事完美结合起来,描述了牧羊女和扫烟囱的小伙子在一只鸟的帮助下,摧毁国王的城堡,赢得自由和爱情的故事),《双城记》(有1935年美国版,1958年版英国版,1980年美国版及1989年英法合作版,原作为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著名同名小说),《乱世冤家》(法国电影,以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中央电视台曾经多次播放),《女贵族与公爵》(法国电影,本片取材自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根据格蕾丝·艾略特的回忆录改编。

描述苏格兰贵妇格蕾丝·艾略特与旧情人法王路易十六世的堂兄奥尔良公爵菲利浦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故事),《丹东》(法国电影,又译《丹顿》,《革命之后》。波兰导演瓦依达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两个英雄人物搬上银幕,他们是丹东与罗伯斯庇尔。

这是一部用新的视角探索和评价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片,揭示了革命阵营内部的国民工会与救国委员会、公安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朱安党人》(法国电影,原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著名同名长篇小说。

影视作品的法国的文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