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知识点小测
1.逍遥游文言知识归纳并附例句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怒而飞 怒:奋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夭阏(è):阻塞。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5、朝菌不知晦朔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云气,负青天 绝: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征一国者(通“能”,能耐)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三、一词多义
1、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③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四、词类活用
1、怪:《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
2、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
3、致:彼于致福者(使动,使……到来)
五、古今异义的词
1、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①古义:虽然这样。②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2、腹犹果然 果然:①古义:充实之状,此处为食饱之状。②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匹之 众人:①古义:一般人。②今义:多数人。
六、句式
1、《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3、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4、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
5、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莫夭阏之)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彼且适奚也)
7、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之二虫又知何)
8、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彼且待恶乎哉)
9、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10、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于蓬蒿之间翱翔)
七、难句翻译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
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2.廉颇蔺相如列传,逍遥游 ,知识点总结
廉 一、通假字: 1、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3、固请,召有司案图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拜送书于庭 二、古今异义 1、璧有瑕,请指示王 2、於是相如前进缶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6、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8、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9、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10、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11、不如因而厚遇之 三、词类活用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怒发上冲冠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4、大王必欲急臣 5、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6、乃使其从者衣褐 7、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8、卒廷见相如 9、毕礼而归之 10、蔺相如前曰 11、左右欲刃相如 12、且庸人尚羞之 1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特殊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 3、求人可使报秦者 4、何以知之 5、而君幸于赵王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乃设九宾礼于廷 8、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五、一词多义 1、书 使人遗赵王书 秦御史前书曰 昼断案,白理书 申子、韩非皆著书,传于后世 草书、楷书 2、请 因跪请秦王 乃置酒请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璧有瑕,请指示王 3、幸 而君幸于赵王 大王亦幸赦臣 则幸得脱 则吾斯役之不幸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4、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贪,负其强,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负债累累 5、引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相如引车避匿 6、顾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莫我肯顾 顾野有麦场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7、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8、而 秦强而赵弱,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9、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逍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小知不及大知 3、汤之问棘也是已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6、而御六气之辩 二、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虽然,犹有未树也 3、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4、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5、野马也,尘埃也 6、小年不及大年 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三、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彼于致福者 四、特殊句式 1、此小大之辩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4、翱翔蓬蒿之间 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6、众人匹之 7、而莫之夭阏 8、彼且奚适也 9、奚以知其然也 10、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五、一词多义 1、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博闻强识 2、穷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振固穷,补不足 穷根穷底 3、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八千岁为春 奚以知其然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4、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之二虫又何知 穷发之北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长太息以掩涕兮 晚有儿息 6、是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觉今是而昨非 余是所嫁妇之父 7、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隳名城,杀豪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名列前茅。
3.廉颇蔺相如列传,逍遥游 ,知识点总结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知识点 归纳如下: ①可与不。
“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
“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
“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
“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 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话说:。
4.逍遥游的文言知识点
[知识要点] 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7.同“夫”,句首助词。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
的地方”、“。
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b表示原因。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a到处。
b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做。 3、作为,当作。
4、是。
5.《逍遥游》文言知识
《逍遥游》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5.而征一国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
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二、词性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异的事物)
2.名词作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南行)
不过数仞而下 (降落)
3.使动用法
彼于致福者(使……到来)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使……满意;使……信任)
三、古今异义的词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腹犹果然 古:食饱之状 今: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匹之 古:一般人 今:多数人。
4.之二虫又何知 古:泛指动物。 今:虫子。
5.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古:毛,指草林。 今: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古:寿命。 今:时间单位
7.野马也,尘埃也 古:流动的雾气。 今:野生之马。
8.蟪蛄不知春秋 古:四季。 今:春季和秋季,岁月;人的年岁
9.我决起而飞 古:快速的样子 今:决定
10.枪榆枋而止 古:触,碰 今:枪械
11.适莽苍者 古:往 今:刚好
12.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古:旋风 今:羊的角
13.行比一乡 古:合 今:比较
四、虚词积累
1.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穷发之北(助词,的)
2.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3.其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
4.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此小大之辩也。
2.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间。
3.宾语前置句
奚以知其然也?/ 莫之夭阏者 / 彼且奚适也/ 之二虫又何知 / 彼且恶乎待哉
4.介词结构后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翱翔(于)蓬蒿之间
(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 (宾语前置)
6.《逍遥游》的重点句子有哪些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翻译: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2、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翻译: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 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
粮。
翻译: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翻译: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
5、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翻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6、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翻译: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
7、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翻译: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
8、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
境,斯已矣。
翻译: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
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10、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翻译: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
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翻译: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
1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翻译: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1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1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翻译: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15、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翻译: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
7.逍遥游重点
庄周的逍遥游,由于其思想很深,能真正读懂的人屈指可数。所以,有自知之明的出题者是不会考它的思想内容的。常考些句子背诵:
1、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比较重要的注释: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一说遮,遮天。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7)覆:倾倒。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之:去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⑩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11)洴(píng):浮。澼(pí):在水中漂洗。?(kuàng):丝絮。
(29)跳梁:跳踉,跳跃、窜越的意思。
(30)辟:避开;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避”。
除此,知道这是庄子的代表作就行了。
原文见.net/zhuangzi/023.htm.
8.庄子,逍遥游讲解的要点及解析
《逍遥游》讲解 文章的开篇,庄子就给我们塑造了有个伟岸的大鹏形象,它要从北海飞往南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整个场面也非常壮观。
于是很多人便围绕这只大鸟争论开了:有人说它需要强风托举双翼,尚未达到逍遥的境界;有人说它虽然不逍遥,但毕竟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眼界比蜩和学鸠更开阔,它的境界要高一点。我则认为,这些论者性子太躁,正如庄子所说的“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齐物论》),文章才刚开始,何必这么早下结论呢?且往下欣赏。
在描述完大鹏的举动后,蜩和学鸠出场了。它们看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从高空划过,再想想自己,不免笑了起来:看看我,想飞的时候便窜上树梢,累了便停下来,自由自在,这只笨鸟,居然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还要往南飞去,岂不是自讨苦吃吗?飞在空中的大鹏在想写什么,庄子没写,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它绝非了作践自己才那样做的,因为只有九万里的高空才能让它像树林中的小鸟那样自由翱翔。
试想,如果大鹏也来到树丛中,那它可能一动也不能动了。就像前文说的那样,一杯水本来只能漂浮一根芥草,把杯子放上去,它只能粘着在地面上,无法飘动。
但是蜩和学鸠绝不会那样去想,为何呢?这就涉及到下面一个关键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就像朝菌,见光即死,跟它说一个月有三十天,有初一和十五,它听起来肯定像天书;就像蟪蛄,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寿命最多只有半年,跟它说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也只会感到云里雾里。
世界是一个相对的空间,“无极之外复无极”“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秋水》)。由于受到眼界的限制,思想难免会有盲区,如果固守于自己那一丁点儿的见识,便极容易作出令人可笑的举动了。
接下来一段开头的“故”字十分耐人寻味,它说明,前面谈到的鲲鹏、蜩、学鸠等不过是用了一种“比兴”的手法,文章并不空疏玄远,它的落脚点还是人。你看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的人,它们自认为智商高,能力强,品行好,便沾沾自喜起来,觉得其他人做得都不对,只有自己才正确,就像学鸠它们嘲笑大鹏那样(“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宋荣子和列子就高明了吗?前者虽然有自己的人格操守,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但是还会去笑话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后者修道有成,便对普通人招福的做法不屑一顾起来。这说明他们的思想仍有挂碍。
在此,庄子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即“有待”和“无待”。曹慕樊先生说,有待就是有对待,即把自我与外界的界限看得十分清楚,无待即去除对待,消弭物我的界线,(《庄子新义》)说得不够清楚明了。
陈鼓应先生说,有待即思想受到了种种束缚,灵魂得不到安放,无待即摆脱所有主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人的心灵的自由。(《庄子今注今译》)我认为说得更加直接透彻。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呢?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己”“无功”和“无名”,即去除自我中心,不拘执一端,扬弃为功名等世俗观念束缚的笑我,实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大我境界。 说到这里,再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话题,我们便能发现,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去讨论大鹏是否逍遥,因为庄子创造这个形象,不过是为了表现蜩和学鸠等狭隘思维的可笑,而非意在说明它本身是否逍遥。
倘是把目光只盯在这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上,便很难准确把握整篇《逍遥游》的篇旨了。 接下来,庄子连续说了四个故事,分别为“尧让天下”“姑射神人”“宋人卖药”和“樗树之辩”。
总的来看,都是为了进一步证明前面的那个结论,并无新义,因此高中教材没有选这些段落是有道理的。你看那尧,虽然不恋栈帝位,积极推荐贤才,从礼俗的角度来说是个明君,可他仍然把权位看得很重,以为有才德的人就一定要身居高位,却不知真正逍遥之人在哪里都自在啊。
肩吾听了接舆对姑射山上神人的描述后吃惊不已,觉得那是毫无根据的荒诞之言,连叔批评他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堪称精当。
还有那惠子,他见惯了盛水的小葫芦,突然见到巨型葫芦,反而无所适从起来,并还要把它剖开来盛水,不知道大小不同,用途也各异,最终只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同样地,他只能从世俗的角度看到有用之用,却不知道无用也可能是大用,就像樗那样,如果干直质坚,早就被砍伐作木料了,哪还能长那么高大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整片文章呈一条倒抛物线的结构,由开篇的鲲鹏、学鸠、斥鷃到众人、宋荣子和列子,可以说是一步步上升,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段达到顶点,接下来的故事便是对这个观点的演绎,是在一步步往下滑动,直到最后伸展向那“无何有”的远方,留给读者以不尽的想象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