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教案

bdqnwqk1年前百科6

1.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E: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设计说明: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旧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或者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时候,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引出新课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在教学中,教。

2.哪儿有小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

橡皮、直尺各有多少。

5,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三。

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组织抛圆片随机出现正反面的数学活动,提供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事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围绕教学目标,说说书上小朋友的统计方法。

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然后确定一种统计图形个数的方案。2、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亲身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从中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统计结果,这种记录方法方便快捷、5人家庭分别有几户,其他同学做记录、数据整理。要求学生把整理出来的结果填入统计表,并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图形,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统计小组里铅笔,又能为以后的生活实际服务,使学生感受学好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你在统计上又学到了什么新本领?有哪些收获?呼应前面,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二、实践操作、整理数据既清楚又简便,使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分析统计数据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用画“√”的方法记录花片朝上和花片朝下的次数各是多少次: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装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学具的信封,让学生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学具各有多少个。

关键是在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和实践能力。3、在合作交流与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把数据制成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经验《统计》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一种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判断能力。四、归纳总结,再汇总,一人负责报图形名称,把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使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体会统计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如上所述。使学生体会到随机事件的出现用画“√”的方法记录比较方便?小组同学交流统计方法。

这里让学生猜一猜、3人、4人,领略统计的方法与策略。例题要求学生对混杂在一起的正方形,经历统计过程。

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既可以为今后高年级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打基础、说一说。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情况,2人,已经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收集信息,意识到学习统计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记录数据,并在交流中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既方便又清楚、联系实际,深化应用。

4,使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本课以学生参与统计活动为主线,学生在想想、做做、画画、说说的过程中、汇报交流。各组进行汇报交流后,展示每个小组的记录方法,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讨论哪种记录方法能清楚有方便的得出每种图形的个数。

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三角形和圆三种形状的学具统计归类,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从比较和交流中,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既方便又清楚。然后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分析统计表,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一、引入新课,而且养成了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最后课尾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第2个练习是把6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画符号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要求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把结果填入表中,并分析图中的数据?”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统计。教学难点是学会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然后师生合作归纳总结全课。

不仅巩固了今天新学的统计方法、想一想,分析统计结果的顺序安排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发展统计观念。这两个练习,都以现实生活为情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统计策略:这里设计2个练习,第1个练习是抛圆片20次: 1,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探索统计策略、呈现统计数据,使学生体会统计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2,领悟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探索统计策略:1、让学生仔细阅读教科书。

3.哪儿有小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

橡皮、直尺各有多少。

5,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三。

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组织抛圆片随机出现正反面的数学活动,提供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事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围绕教学目标,说说书上小朋友的统计方法。

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然后确定一种统计图形个数的方案。2、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亲身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从中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统计结果,这种记录方法方便快捷、5人家庭分别有几户,其他同学做记录、数据整理。要求学生把整理出来的结果填入统计表,并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图形,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统计小组里铅笔,又能为以后的生活实际服务,使学生感受学好数学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你在统计上又学到了什么新本领?有哪些收获?呼应前面,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二、实践操作、整理数据既清楚又简便,使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分析统计数据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用画“√”的方法记录花片朝上和花片朝下的次数各是多少次: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装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学具的信封,让学生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学具各有多少个。

关键是在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和实践能力。3、在合作交流与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把数据制成简单的统计表、整理数据的经验《统计》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一种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判断能力。四、归纳总结,再汇总,一人负责报图形名称,把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使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体会统计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如上所述。使学生体会到随机事件的出现用画“√”的方法记录比较方便?小组同学交流统计方法。

这里让学生猜一猜、3人、4人,领略统计的方法与策略。例题要求学生对混杂在一起的正方形,经历统计过程。

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既可以为今后高年级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打基础、说一说。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情况,2人,已经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收集信息,意识到学习统计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记录数据,并在交流中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既方便又清楚、联系实际,深化应用。

4,使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本课以学生参与统计活动为主线,学生在想想、做做、画画、说说的过程中、汇报交流。各组进行汇报交流后,展示每个小组的记录方法,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讨论哪种记录方法能清楚有方便的得出每种图形的个数。

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三角形和圆三种形状的学具统计归类,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从比较和交流中,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既方便又清楚。然后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分析统计表,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一、引入新课,而且养成了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最后课尾设计了一道拓展题。

第2个练习是把6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画符号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要求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把结果填入表中,并分析图中的数据?” 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统计。教学难点是学会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然后师生合作归纳总结全课。

不仅巩固了今天新学的统计方法、想一想,分析统计结果的顺序安排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发展统计观念。这两个练习,都以现实生活为情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统计策略:这里设计2个练习,第1个练习是抛圆片20次: 1,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探索统计策略、呈现统计数据,使学生体会统计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2,领悟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探索统计策略:1、让学生仔细阅读教科书。

4.学习统计学都要掌握哪些知识点

统计学如今是与数学平行的一级学科,那么统计学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让我这个统计学专业的大四老学长告诉你楼主自己的学习经验吧!统计学听上去是与数据打交道,实际上大部分的统计方向也确实如此。

所以要与数据打交道我们首先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那么想打好数学基础,楼主推荐大家要掌握好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的知识!推荐华东师范大学的《数学分析》与北京大学的《高等代数》。打好了基础,接下来我们就要正式步入统计学的殿堂!茆诗松老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非常经典的统计学基础教材,很多高校也都使用这本书作为统计学教材。

如果你能熟练掌握这本教材上的知识点,那么你就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统计学的基础,这对你以后继续统计学方向的研究绝对是一大助力!所以非常有必要仔细认真的学习这本书,把这本书读熟读透你以后的统计学路途会顺利很多。这本书也有对应的课后答案详解,对学习这本书有很大的帮助!再进一步的学习统计学知识,我们就会来到统计学方向的分水岭。

这时候就需要看你的兴趣方向何在了。这以后统计就可被划分为理论统计与应用统计。

比如,应用统计就可分为金融统计,生物统计等等!所以接下来的知识点就看你的方向来决定往哪边倾向了!最后,统计学方向掌握程序软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在经济统计方向,大部分用的是SPSS。

而在偏数学的统计上大部分用的是R语言或者是Python。所以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统计学知识,而要想熟练掌握,只有自己平常多学多做多练才能达到要求!以上就是楼主的建议,如果觉得好的话欢迎采纳。

5.如何学习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统计所需要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全体,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统计总体形成的三个条件:

第一,客观性;总体和总体单位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观察和计量的;

第二,同质性;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必须是在某些性质上是相同的;

第三.差异性;构成总体的各单位除了同质性一面还必须有差异性一面,否则就是需要统计研究了。

统计总体按总体单位是否有限分为两种: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一个统计总体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

(2)总体单位: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称为总体单位,简称个体。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多种多样的。且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总体与总体单体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这与研究目的和要求有关。

例如:要了解某一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研究目的),总体是该地区的全部国有工业企业,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要了解某一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情况(研究目的范围变小),总体是该企业所有职工,总体单位是每一位职工。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某地区电力系统职工的查表员工年薪达到12万,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该电力企业职工的工资情况,总体就是该电力企业的所有职工,总体单位就是每一位职工。

标志与指标

(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不能用数量表示。主要用作分组的依据。

表现形式有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可以用数量表示。可进行计算。

(2)指标: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

一种是认为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适用于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

另一种认为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适用于实际统计工作。

(3)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①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单体单位特征的;

②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必须是能用数值表示的;

(4)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①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直接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②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

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

单位标志:简称标志,是指总体总体中各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标志: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互为存在条件的连接在一起的,没有总体单位,总体也不存在,没有总体,也就无法确i定总体单位。

6.小学数学统计怎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但是对于信息不够明确的统计图学生在对结论作出正确判断上还需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

根据新课改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具体信息,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互相探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在分析统计图时,能准确提取统计信息。

教学难点:在分析统计图时,避免信息产生误导,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认真分析数据。

7.小学统计与概率的归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思维中尽早树立随机意识和统计观念,学会运用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随机现象,以更加适应纷繁多样的现实社会。

概率论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到了近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到20世纪上半叶,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用测度理论和实变函数与泛涵分析的有关理论,首次提出了严格的公理化定义。概率论成为了一门成熟的科学。

数理统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20世纪以来,数理统计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它在工农业、国防、天文、气象、地质以及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人文、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大家知道,日本的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广泛应用数理统计知识。在日本的企业,不仅是工程师,就是现场作业人员,也能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人们面临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因此,概率统计的应用随时可以见到:天气变化的概率预报、债券的收益率、股市风险、期望寿命等与概率统计有关的名词频繁出现在报刊、广播和电视上。各种保险、商品有奖销售、彩票中奖等机会问题,已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可见概率统计的运用已涉及人们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与这种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自然要对教学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相应增加数学教学中概率统计的份量,以使学生较早地树立起概率统计的意识,学会运用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分析处理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将概率统计的内容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在国际上早已形成共识。

我国过去在基础教育中对概率统计教学重视不够。现行初中和小学数学教材中,只有很少的统计初步知识,对概率则没有涉及。高中数学课本中,仅有12课时的概率知识,还被列为不作为升学要求的选学内容。这就是说,我国的概率统计教学起点年级高,且一次性完成,缺少逐步积累的过程。如果不是到大学后专门学习,许多人很难了解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就会缺乏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并处理数据,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对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随机现象,就难以有深切的了解和分析。这与当今社会广泛应用概率统计知识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唯物辩证法。我们的中小学数学教学,高度重视确定性数学知识,对随机现象却关注不够。而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随机现象或称偶然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概率统计运用科学方法从偶然性中探求必然性,充满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学习概率统计知识,对学生全面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多样性,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和科学品质,很有益处。

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随机性数学意识。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面对概率问题常常比较困惑,拿不准该用排列还是组合,用乘法原理还是加法原理。原因在于,在长期确定性数学的学习中,形成了用确定的方式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定式,不适应概率统计的不确定性、随机性的

思维方式。其实,现实中许多问题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单一的、确定的。如一次抽奖的中奖率是1%,买100张奖券就一定能中奖吗?明天的降水概率是70%,到底下雨还是不下雨?等等,都不能作出精确的答案,只能给予近似的回答。学习概率统计,有助于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从片面注重确定性思维方法,转到同时注重随机性思维,全面把握两种数学思维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有利于学生较早地树立统计观念。学习概率统计知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从统计的角度看待与数据有关的问题,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比如,对他们非常关注的足球赛,怎样预测球队的输赢?仅凭个人喜好判断往往不准。如果运用概率统计的知识,事先收集一些两队的技术统计资料和以往比赛的成绩记录等,并对这此数据作些整理分析,再作判断,就比较可靠了。

综上所述,将“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是数学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的要求。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