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主要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环境承载力。
2.地理必修2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农村——城市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一、。
3.地理必修2重要知识点
「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3.农业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5.市场因素6.科技因素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8.历史因素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城市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自然方面」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适用于:地方公路)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 2.相对位置「自然条件」1.农业条件: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土壤)b.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d.生物资源(如: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2.工业条件:矿产资源(如:海盐、能源等)「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包括:劳动力的素质、质量)2.交通 3.市场4.科技5.历史:包括:工农业基础6.国家政策 第二版块 应用案例模板区位选择类问题☆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3.地势:平坦开阔「人文条件」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2.交通:交通便利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3.工程量大小☆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4.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完整
必修二部分(高一)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长,而机械增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2、从时间上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不断增长的,二战后则进入快速增长时期,70年代后增长速度减缓。
从空间上看,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而集中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类型。4、图中曲线①表示出生率,曲线②表示死亡率。
A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C表示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特点。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在人口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出现下降变化的是死亡率。6、全球增长模式从总体来看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从局部看,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型,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2 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
①19世纪以前主要迁往新发现的大陆,如由欧洲迁往美洲、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②二战后的人口迁移主要特点是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迁移方向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迁出区是拉丁美洲,主要迁入区有欧洲、北美和西亚、北非地区。
3、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迁移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迁移方向主要为由农村向城市,由内陆向沿海。
4、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②调节人才余缺;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从总体上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经济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最重要的指标,表示一个地区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所能养活的最大人口数量。二者均具有不确定性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资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是既要提高生活质量,又要保持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关键措施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将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而发达国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追求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力。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文化、历史等)。
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为组团状。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4、住宅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强;不断向外缘移动;分布于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公路、铁路、河流等)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图中A表示工业,B表示住宅,C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是商业,①-③中适合发展住宅区的是②,适合发展工业区的是③,适合发展商业区的是①。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协调好相互的位置关系,以减少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护带;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
§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服务范围通常不固定,没有明显界线。
一。
5.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要点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l 分析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l 分析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知识体系:一、城市聚落 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分类: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 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人口以 人口为主,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 因素: 特点:对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 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的。
(一)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与城市区位①平原: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实例: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分析原因: 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②高原: 热带城市分布在高原实例: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亚马逊平原上,原因: ③山区: 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2.气候与城市区位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的适中的 纬度沿海地区。我国特大城市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位于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大约600 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大多集中在 边缘地带。
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雨林地区城市分布 (多/少)3.河流与城市区位 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ⅰ、河流的供水功能与城市区位 ⅱ、河流的运输功能与城市区位 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转运)……江西赣州市 ②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人、物流的集散、中转)……宜宾(长江和 江)、重庆(长江和 江)、武汉(长江和 江) ③河流入海口(河运与海运的中转站)……上海、广州 ⅲ、河流的防卫功能与城市区位——在河流弯曲度最大处和河心岛处。
例题:(二)社会经济地理区位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 世界矿业城市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 金矿发展起来了城市: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 我国矿业城市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 煤炭工业城市: 2.交通与城市区位⑴不同交通时代,城市区位因素不同,古代城市:古代的南船北马时期,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⑵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的影响,京杭运河的开凿河南北方贸易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得到发展,而随着 等因素的变化,扬州、济宁发展缓慢3.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历史上: 古希腊的 ⑴政治中心 古罗马的 我国的 现代 我国省级行政中心巴西首都 ,美国 ,澳大利亚 ,巴基斯坦 ⑵宗教:西藏 教,沙特阿拉伯的 、,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的⑶军事:4.科技与旅游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三)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 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经很弱,2. 等一直重要,3. 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新的影响因素例题: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试评价有利武汉城市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2)近年来有何新因素对武汉城市的发展起较大的作用。[答案](1)武汉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度和降水条件较好;武汉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会合处,水量丰富;武汉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旅游业和高科技的发展。习题巩固[课堂练习]: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两个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变化。
据此回答1—3题:1 从城市的起源角度看,耶路撒冷、麦加、拉萨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A疗养城市。 B以军事用兵营为中心的城市。
C矿产城市 D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城市。2 从城市选 址角度看,上海、伦敦、纽约在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A位于沿海地区 B临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C居于灌溉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 D位于当地物资易汇集的军事要冲3 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是由于 ( ) A平原面积狭小 B受河流影响 C高原气候适宜 D受政治影响4 有关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不适宜发展城市 B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C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气候相对凉爽的高原上 D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5 下图为沿河分布的四个聚落,其中最有可能先发育为城市的是( )6 下列属于自然地理条件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大城市极少的区位因素是( )1气候干旱,生存条件不及东部地区 2交通闭塞,对外联系不便 3植被稀少,多内流河 4 多高原、山地,平原狭小,不利于设城。
A 12 B 13 C 23 D14 7 ⑴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 城市,因 。⑵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
⑶ 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区位因素是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三课时)教学目标:l 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念、特点、分类l 分析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一、城市形态1、影响因素: 2、类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
6.求高一地理必修2的知识点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4、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主要特点迁移农业某些原始部落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记忆]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社会效益[了解]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3、环境效益[理解+记忆]读课本《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理解记忆]1.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联系4.2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 共同。
7.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人口的增长的原因:伴随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也是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原因: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我国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口迁移的意义: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和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个人需求;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它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消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城市等级体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城市化: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的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潘帕斯草原):气候温暖,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交通便利;(潘帕斯草原)改善当地环境条件的工作:发展交通;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工业的区位选择重视科学技术因素。工业的地域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传统工业区特点: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煤、铁资源基础上,以钢铁、纺织、煤炭、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鲁尔煤田的优点:优质煤田;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鲁尔综合整治的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意大利新工业区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企业生产过程分散。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家和工程师多;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美国硅谷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全世界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交通运输方式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是交通能够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交通运输影响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的原因:地势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利,人口密度小平原山业网点密度大的原因: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市场最优;交通最优;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下降,形成环境污染。城市地区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环境问题表在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工业经济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农业经济实行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8.地理必修2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则出生人口多(*)机械增长:人口迁移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 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人口增长的五个阶段和金字塔(5页图1-1-3):人口增长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零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151050① ② ③ ④ 时间3、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 弊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 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探索]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比较:出生率:中国>欧洲,死亡率:欧洲>中国(原因,欧洲人口老龄化),欧洲后期出现负增长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9页案例研究):六个阶段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 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思考]①出国旅游属国际人口流动 ②我国大学生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属国际人口迁移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3、特点国际人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口迁移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现代),发 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人口迁移流向 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国内人 历史上 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口迁移 2个阶段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建国后 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迁移原因:推拉效应 迁出地不利条件,迁入地有利条件4、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5、其他 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思考〕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原因: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较低的生活费用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角度(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 木桶效应)、经济等阳光、空气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目前,用粮食生产来估算承载力应用最广泛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世界100亿,中国 16亿。合理人 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更有意义,“发展”角度口容量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⑤科技发展水平:不确定 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⑥贫富差距:负相关特点:相对性。
世界60亿,中国8-9亿。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探索〕英国终年盛行西风 工业区一般布局在东部河流自西向东流 西部环境好,为高级住宅区,东部为低级住宅区1、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中心商务区CBD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