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方孝孺是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方孝孺被杀是对还是错,该杀吗?
靖难之初,当朱棣发兵南下时,他的第一高参姚广孝提出了一个请求:“
如果夺取了建文帝的天下,一定不要杀方教孺,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三年后,方孝孺面对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朱棣,誓死不肯为朱棣写诏书,最终被杀,连累十族八百七十三人一起被诛。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他的死是“古今成仁之祸烈,未如此也”。
(方孝孺)
在死亡面前,方孝孺没有退缩,他的家人也表现了相当大的英勇气概。
他的弟弟方孝友临刑时口占一绝,其中有两句是“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他的两个女儿被追捕时,不屈投河而死。
方孝孺,字希直,明初浙江宁海人,著名学者,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
他出生在一个中级官僚家庭,父亲方克勤是儒学大家,也是著名的忠臣。
方孝孺 早年拜在名士宋濂门下,刻苦读书,宋濂对他寄以厚望,称方孝孺是“孤凤”。
洪武九年,在明初三大案的“空印案”中,刚上任没几天的方克勤被朱元璋冤杀,五年后宋濂又因胡惟庸案的牵连而死。
方孝孺对政治充满了失望,回乡隐居,朱元璋两次征召不至。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强召方孝孺出仕。
(诛十族)
朱元璋对方孝孺的才学十分敬佩,将他视为自己死后留给孙子朱允炆的政治遗产,是建文帝兴旺大明的倚仗。而建文帝在朱元璋死后十分信任方孝孺,将他当作政治上的第一顾问,不论大小事情,全都要向方孝孺请教。
朱棣起兵夺取了天下之后,为了取得天下人心,他迫切需要以方孝孺为代表的旧朝重臣的合作,利用方孝孺重臣和大儒的双重身份,显示自己当皇帝在法理上和道义上的正统性。
但是在方孝孺眼中,朱棣就是一个篡位的奸贼,自己不可能与之合作。
朱棣在劝降方孝孺时以周公自居,用“周公辅成王”的典故来为自己辩护,但被方孝孺驳得体无完肤。
朱档恼羞成怒,以诛九族来威胁方孝儒,方孝儒以一句“便十族奈何”顶了回去。
残忍的朱棣果然将方孝孺的九族加上门生一起列为“十族”,当着方孝孺的面杀了八百多人。
方孝孺最后写下“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的绝命诗,慷慨就义。
方孝孺该不该杀?这一点我们从后世的评价中可以很清楚的得到答案。
方孝孺一生以圣贤自任。他“持守之严,刚大之气,为有明之学祖”。他代表的是明初的那一股高洁的儒家之气。 可是当方孝孺死后,他身上的这种正气,慢慢的在读书人中消失了。
他死后,朱棣对他不断丑化,禁止读方孝孺的著作,将方孝孺打扮成一个祸国的奸臣,都是他和齐泰等人误国,才使建文帝成为昏君,他朱棣这才无奈之下行周公之举。
而世人见取义成仁带来的是十族被灭的惨状,读书人的生命价值取向渐渐被扭曲了。
从方孝孺死后,“成仁取义之训,为世大禁”。读书人放弃了理想,屈服于恐怖的政治势力。
其实一开始,朱棣恨的人不包括方孝孺,他恨的是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力主削藩的建文大臣。
朱棣不过是想利用方孝孺为自己篡位寻找一个遮羞布。如果方孝孺合作,不但不会死,反而高官厚禄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可是方孝孺选择了反抗,他不肯背叛自己的内心,从这一点上来说,他是伟大的,是不该死的。
方孝孺死后,虽然朱棣严禁人民读方孝孺的著作,但仍有很多读书人偷偷的保存了方孝孺的作品。
朱棣一死,为方孝孺平反的声音便此起彼伏,几乎贯穿了明朝中前期整个历史时期。
这说明在天下人心中,方孝孺是无罪的,是冤死的,朱棣杀方孝孺,是不得人心的。
方孝孺是当时士林领袖,又是朱元璋亲选的托孤大臣,正在方孝孺用他的学识,推行他的理想的时候,朱棣打破了方孝孺的理想。
在一个品德高尚的士林领袖和一个篡位的奸臣之间,矛盾是根本不可能调和的。
明代大儒刘宗周说过,方孝孺“非孔孟不师,非伊周不任”,他的死,是儒家传统中忠君顺道精神的最好体现。
相比之下,挥舞屠刀的朱棣的形象是那么渺小,那么低贱。 所以,方孝孺之死,“世人多惜之矣”!
参考资料:《明史》、黄宗羲《明儒学案》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