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哲学

bdqnwqk2年前学者11

1.哲学原理和哲学知识的区别

哲学知识要比哲学原理宽泛的多,也就是说哲学知识包括哲学原理在内;有关哲学方面的知识的可以叫哲学知识,但许多都算不上哲学原理;只有那些贯穿所有哲学知识中的一些基本的东西方可称得上是哲学原理,比如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原理与方法论原理单就“原理”二字是同一个概念,均表示抽象的原理概念。但与前面的世界观或方法论连在一起就各有所指,不能等同。一个是世界观方面,一个是方法论方面。一般而言,世界观要高于方法论。世界观涉及的是价值理性,方法论涉及的是工具理性。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方法论为世界观服务。世界观指导方法论。

2.论述哲学和常识的区别

不同太多了,首先哲学是一种观念的出发点,并不涉及具体科学或学科.就比如说宇宙观世界观其实跟具体的没关系,只是一个切入观点而已,比如说唯物还是唯心.而且唯物不定就决定你的研究就一定正确,同理唯心者的研究也不一定就错误.当然这里的唯心也并不是指封建迷信,而是学术出发点.其次哲学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性,只能能作为普遍性参考.不能适用于具体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哲学厉害不见得就样样皆精,否则也就不用搞具体科学研究了.而且哲学本身唯物与唯心是永恒的争论.

而科学常识,是具体事物理论的常识,其争论性很小,甚至已经是定论的东西,而且其是具体知识,并不是某种思想的出发点.

3.哲学是知识吗

如果全世界对每一件相同事情的看法都是一致的话,可能就没有哲学了。就比如你的问题,我说是也可,不是也可。

R是:看事情不能看表面,高层次思想的人看到了里面,而初学者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所以不能统一,比如国外认为他们信奉的神有所根据,而我们认为无神鬼之说有所根据,你怎么去统一答案?

R不是:只是无聊的人喜欢钻牛角尖,非要把事情搬弄到反过来掉过去都有理论才罢休,神经质的表现。不去理会这些地球一样转,干嘛非要所有人都同意你的道理。算什么学问?

这就是哲学,答案统一是理想,答案不统一是追求, 我也是神经质。你的看法什么样是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但终归要归于哲理,统一道理。说多了我就犯病了,你也会被拐进来地,呵呵

4.哲学与常识的关系/哲学

常识与科学、哲学构成人类知识的三种主要形态,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哲学与常识的区别:

1、哲学属反思性思维,常识和科学属构成性思维。所谓构成性思维就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所谓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构成性思想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哲学不提供任何常识和科学意义上的具体知识,它只是跟随在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知识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黑格尔还把哲学形象地比做密涅瓦的猫头鹰(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猫头鹰总是黄昏时追着落日方向起飞)。

作为反思思维,哲学不停留于任何固定的、有限的思想形式及其对象之中,不受其束缚。因而哲学思维乃是无限的、自由的思维。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停留于各种直接的、有限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之中,那么它就总是一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以表象为内容。常识受到它所固有的形式和对象的束缚,不能超越直观和经验的范围。因而常识乃是有限的、不自由的思维。

2、哲学属概念思维,常识属表象思维。

所谓概念思维,即以概念为单位,活动于概念中的思维;所谓表象思维即以表象为单位,活动于表象中的思维。例如,对于“圆”,没学过圆的理论的人只能以圆的东西,如圆盘、太阳之类的表象来把握,除了这些圆的表象,他对于圆往往难以说出更多的东西,此即表象思维;而对于学过数学的人而言,圆就是绕空间一点等距直线所划过的轨迹,他就可以凭借概念来把握,而不借助于任何表象。

常识以直观为形式,而直观所能把握的对象只能是表象,所以常识总是活动于表象之中,离开经验表象的范围,它就会感到原来坚如磐石的世界好象忽然从根本上动摇了,它就不知道意识究竟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了。

哲学和科学与常识相比,同属概念思维,二者都表现为组织化的概念体系、逻辑体系。但严格来说,只有哲学才属于真正的概念思维。科学中也有概念,但科学概念与哲学概念不仅抽象程度不同,而且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抽象。任一科学概念和理论都不能离开表象,都能在现实的物理时空中找到它所指称的对象,能够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也属于表象思维。而哲学概念不能还原为任何经验中的表象,不能得到经验证实或证伪,它是完全超验的,它活动于纯粹概念之中。所以对于哲学概念和哲学理论,我们必须以概念来规定概念,而不能借助于任何表象。一旦我们试图借助于表象来把握哲学概念和理论,就将立刻失去它的本义,从而不能正确理解哲学问题。通常所认为的哲学的难懂性、晦涩原因就在这里。说哲学难懂、晦涩并不意味着哲学不可理解,而往往仅仅意味着我们不惯于作纯粹的思想,不惯于不借助于表象来把握问题。例如,对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在常识等表象思维那里,一说到有无、存在和非存在,人们就往往立刻会搜求头脑中熟悉的流行的关于有无的表象,进而借助于这些表象来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关系。但若从表象出发,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有无的统一,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这句话。“有”概念就其思维内容来看,没有别的,只是“无规定性之直接性”,而“无”只是一绝对的否定性。二者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二者彼此同样的空虚,毫无内容。所以,每一方直接地就是它的对方。

哲学与常识、科学的区别,同时也就构成了它们的联系。它们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哲学作为反思,以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常识和科学都是它的当然反思对象,并以次达到对世界的间接把握。因而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也不可相互替代。

5.哲学的知识

哲学的英文表达为Philosophy,由pheilein(爱、追求)+sophia(智慧)这两个词根构成,来源于在希腊文。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但有哲这个字。<尔雅∙言音>:哲,智也。

哲学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西周(1827-1877)首次使用。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于1896前后引入,此后通用。

从字面来讲,哲学即爱智之学.作为爱智之学,哲学区别于科学等人类其他知识体系的根本特点在于哲学代表了人类思维的反思维度,以反思性为根本特点。 黑格尔曾把哲学比做密涅瓦的猫头鹰。

密涅瓦即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拉丁文表达。她的典型形象是手里拿着一根权杖,权杖上停着一只猫头鹰。

它总在日落后追着落日的方向起飞。黑格尔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进而指出: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所以哲学思维无论与一般思维如何相同,无论本质上与一般思维同是一个思维,但总是与活动于人类一切行为里的思维,与使人类的一切活动具有人性的思维有了区别。虽然在科学等其他知识体系中也有反思活动,但并不占有主要的地位。

科学等终究以提供知识,形成具体思想为己任;而哲学不提供任何科学意义上的知识,它只是跟在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之后,对它进行反复思考。 哲学的这种反思思维是人类思维必不可少的维度。

哲学作为反思思维,它不受任何固定的、有限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的束缚,不停留于任何确定的思维形式及其对象中。只有在反思活动中,我们才能从直接的构成性思维中脱离和解放出来,使思维之无限性和自由性得以实现和表现。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经过一天的忙碌,每到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时,我们就会从日常的各种直接的、具体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而对其加以反省。这种反省活动显然是我们自我完成的一个必经途径和必要环节。

任何知识和智慧归根结底都要解决人们的疑问,实现对人的关怀。哲学以其反思性与它的概念性、总体性、批判性等特点一起,形成了代表人类的一种绝对疑问和终极关怀的独特学科。

它不象各门科学等知识体系那样通过回答具体问题、解决功利性疑问来实现对人的关怀,而是通过对无条件的,既无限的普遍的、超功利问题的把握来实现对人类本身的总体的终极的关怀。所以某个具体的问题、功利性疑问,某个人的命运如何,是被排除在哲学的视野和能力之外的。

概述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包含了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和武器,是人们生活中精神武器。

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是指导客观实践的方法论。(这个定义空泛,内涵很少,没错误也无法验证,不是科学)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

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对的,这里包括宗教和迷信。 主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已经被大多数人抛弃,因为他们通常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别人不知道论述人的所处角度,则不一定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这样定义哲学,比较明确,也基本适应以下对哲学的论述,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理论上的。

现在最常见的主观哲学是这样一些:多运动、多吃瓜果、少吃盐、多喝水等等。这是一些人对自身条件的总结,以前运动少,现在增加了运动,身体感觉好了,这是对自身改变的规律总结,是一种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就是哲学,但不是科学!由于“多”是有相对性的,对于一个已经很疲劳的人,再多运动是有伤害的。科学的论述比较难,比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合适的运动强度都不同,只能大概总结,得到结论,例如每天爬楼半小时左右,或跑步2-3千米,工作中的运动要计算进去。

这样论述就比较准确、科学,有一致的衡量标准,不会有没界的偏差。 哲学还是会一直存在下去,哲学结论,对论述者的要求更低,他可以只将自身的思考结果公布,不需要知道别人的条件,而科学的论述,要知道别人与自己的差别,要将很多条件说“清楚”。

例如相对论, 哲学同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获得各种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是哲学和其它各门具体科学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质和属性规定。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是哲学有别于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和种性规定。

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

6.知识跟常识有什么区别

知识的定义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

上述定义为我们讨论知识的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但宏观的哲学反映论的认识还需要从个体认知角度进行具体化,这样才能有效地用以指导学校的具体教学。

知识的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例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常识 chángshí

[elementary knowledge;common sense] 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

卫生常识

作为一个合格的人必须知道的东西

常识 (Common Sense),由 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 于1776年发表的支持美国独立的小册子。

知识和哲学

标签: 哲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