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会学习”?

bdqnwqk1年前学者3

  飞翔,是“习”的本义,习是学的后继与腾飞。学,做的是加法;习,做的是乘法。学,是丰富自己,习,是改变自己,升华自己。学与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觉真法师/文  现在想学习、正学习或热爱学习的人,可多了,学习当然是好事。不管你是在校学习,是在职学习,是参加培训班学习,是自己在家的自学,还是缴了钱,带着陪读的老婆,跑到国外去学习,总之,一切学习,最根本的是要“会学习”。    恕我冒昧:有些正在读大学的朋友们,或者正在读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朋友们,他们都真的“会学习”了吗?我还有一句直言:每天在课室里给学生讲课的教师们,他们都知道教给学生们什么才是“会学习”吗?上面所述,只是一般性的说说。懂得“教育”的教育家,“会学习”的学子们,肯定也是不少的,我提出这个问题,只是希望引起学习者、教书育人者对“会学习”的重视罢了。不解决什么才是“会学习”这道题,能否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恐怕就很难说了。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民办教育第一人,是中国“师文化”的创立者。“子入太庙,每事问”。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为了学礼,他去问礼于老子。他的虚心求教,真的让我们很感动。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一则孔子学琴的故事,很给人以启发,孔子的“会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榜样: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鲁国的(音乐专业教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多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说:“我虽已熟悉了曲子,但还不合拍,没有真正掌握技巧呢。”过了一些时日,师襄子说:“拍子行了,已经熟悉技巧了,可以学习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作者的志趣呢。”又过了一些时日,师襄子说:“你已经熟悉作者的志趣了,可以继续往前学新的了。”孔子说:“不行呀,我还没有理解乐曲作者的为人呢。”再过了一些时日,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神色昂扬地说:“我悟得乐曲的这位作者了,他是一个皮肤深黑,高个儿,眼睛明亮望远,如同威临四方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作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一听,大为折服,立即离席而拜,说:“我的老师正是说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啊,是文王所作名曲呢。”  学琴,学一支乐曲,不是仅仅学会这支曲谱,仅仅会弹出来了,而且要知曲,由节奏韵律去思考此曲的情绪,情操,情志,进而知人,知其为人,知其气度胸怀。……  孔子学习得如此认真,如此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深入下去的种种思考,都一一转化为他的悟,转化为他的“会”(领会、意会),转化为他的发现了。这不是别人给他的,是他自己去发现的,是他自己的证悟,是他自己的“自觉”,这就叫会学习。  懂得学习,又会学习,这可不简单。  学,是由不懂到懂,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领会、意会),这是一个增加、积累、向上、提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习,就更不简单了。习不是仅仅指复习、温习、重复,变成为习惯、习染、习俗。非也。在《说文》一书中,“习”正解为“鸟数飞也”。这个“数”不是指鸟飞的次数,数是屡屡,一再,不停。鸟为什么要屡屡地飞,一再地飞,不停地飞?因为鸟一发现情况,就实时飞起,它知道来回盘旋,以选择安全处,停歇聚集,这是鸟的灵敏,不停留在原地、原处,而是向前、向上,起飞了,知时进退,飞其所当飞,止其所当止。所以,“学而时习之”一语中,学是前提,“而”解为“能”,能够。振翅飞翔,向上向远。因为学得好,会学习,才能待时飞翔,乘时飞翔。飞翔,即是“习”的本义。  《论语·阳货》篇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本来相近,学,大家都在学,本来也很相近;但是,习,起飞了,乘时飞翔了,那才“相远”,相与距离拉开了。可见,习是学的前瞻,学的必然,学的后继与腾飞。用一个比喻来说:学,做的是加法;习,做的是乘法。学,是丰富自己,习,是改变自己,升华自己。学与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上述孔子学琴的故事,不正是最生动的证明吗?

标签: 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