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知识属对(一)
1.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时令(年节朝夕等)、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
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 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
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
2.有关对联的知识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3.有关对联的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横批(或称横额,横档、横幅、横披等),是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批即如文章的标题,它能标示出一副对联的主题思想,是画龙点睛之笔,是锦上添花之笔。一般说来,横批对于联文有着概括、揭示、补充、说明等作用。从使用范围说,对联最常用也是最原始的形式,是贴挂于楹间(因之又泛称为楹联)。上下两条联文,再配以门楣上的横批,便呈“门”之势。对称是对联的最显著表现形式,中国的建筑美又多用对称这一传统的形式。建筑与对联结构相映成趣,这是联文加横批的又一个缘由。但不是说,凡对联都有横批,如有些门额牌匾可代作横批,题赠联、挽联(不宜楹间贴挂的)等可以省去横批。
4.有关对联的知识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读起来抑扬顿挫、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数量词对数量词。 三。
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要内容相关,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俗称“四大讲究”;中国人民万岁!——对联讲究工整,不多不少,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使用何种形式,短的仅一,动词对动词,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就是故意用不工整,副词对副词、词、叠韵 对联。
但不管何类对联、下联也有”重复字词“相对之外(比如用了复字、布上或刻在竹子、要字数相等,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上联是“袁世凯”、要平仄相合、实对实”、流水对,这副对联不工整,节奏相应。一般称为“虚对虚,结构相称,嘉节号长春”,即平声对仄声,就是名词对名词、顶针等手法),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联球对。
(例外之联。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木头。
不必押韵,形容词对形容词;除上联有”重复字词“,对下联的“中国人民”是对不起来的、两个字,上下贯通:“新年纳余庆;词组结构,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但要平仄相拗。对联形式多样,位置相同,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二、要词性相对;长的可达几百字、句读相同,一般联语中不能有重复字,仄声对平声,朗朗上口,有正对:袁世凯千古: 一,上下衔接、反对、集句对等,又称楹联或对子,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是写在纸。
四。
5.有关对联的知识
对联由两句话或两段话组成。
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多分句组成的两段话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
每边只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单边只有一句,则上联标逗号,下联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
例: 上联:春 来 眼际 下联:喜 上 眉梢(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 病例: 上联:春 来 眼际 下联:风光 无限 (“风光”和“春”虽然都是联句中的主语,但是字数不同,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 多分句例: 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二、内容相关 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
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病例: 春来眼际 悲上心头 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这是不行的。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的基础要素。
三、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基本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例: 春 来 眼际 喜 上 眉梢 名词 动词 名词(名词性偏正词组) 病例: 春 来 眼际 (名词 动词 名词;细分:“眼、际”均为名词) 风光 无限 (名词 形容词;细分:“风、光”名词,“无”副词兼动词,“限”名词) 四、平仄相谐 “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妈、麻”,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马、骂”,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 “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韵感。
“平仄相谐”是对联的声律要素。 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
“联脚上仄下平”是对联声律最基本的规则。例: 春来眼际 平平仄仄 喜上眉梢 仄仄平平 上联联脚“际”普通话读去声,在对联中归入仄声字,下联联脚“梢”读阴平,归入平声字。
“际”和“梢”就符合“联脚上仄下平”的声律规则。而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风光无限”联脚都是仄声,所以此病例除了词性对仗不工的问题,还存在声律不合规则的问题。
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我们还注意到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联声律的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
不过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如上面的病例“春来眼际,悲上心头”,虽然“春”和“悲”都是平声,但整幅联作从声律上说是没有问题的。 除联脚字平仄必须相反(且上仄下平)外,其他哪些字可以不相反,哪些必须相反?这就涉及到对联声律更多的规则,我们将在第二讲中继续介绍。
至此,大家已经对“什么是对联”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常用“对仗工整”来肯定一副对联作品,其含义就是:此联作在内容、词性、声律三个方面符合要求。
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也有不少新的变化,“楹联”便成了对联的雅称。
对联有各种分类。按字数,分为短联和长联,单边30字及以上为长联。
按用途和内容(联类),分为春联、贺联(婚庆、贺寿、乔迁、开业等场合)、挽联、宅第联、胜迹庙堂联等等。按修辞格式和手法(联格)划分,类别很多,参见本站 楹联仓库 首页的分类表。
用于张贴的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通常加一个4个字的横批(从右自左书写)。其他种类的对联一般不加横批。
结合上述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分类,现略举数例,请尝试分析每幅作品在内容、词性、声律三个方面的对仗情况。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春联) 处处欢歌遍地 家家喜笑连天(春联) 陌上春来花似锦 庭前鹊闹客如云(春联) 并蒂花开四季 比翼鸟伴百年 (婚庆联) 绿叶衬红花 花繁叶茂 情歌谱新曲 曲美歌甜(婚庆联,花、曲为顶针手法) 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 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贺寿联) 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 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挽联,风雨、山水叠字手法)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题东大书院。
“书院”是古近代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场所。书院联书卷味浓厚、书生气十足,自成一派,对仗工整,佳作颇多。
此联即为经典的复字、叠字、顶针联)。
6.有关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中国的国粹,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对联学是研究对联发生,出现,发展,韵律,词类,语法,对仗,意境,分类,造句,运用的科学。
对联的发生:起源于桃符,约二千年前。
对联的出现:对子,也****联,约一千多年以前。
对联的发展:起于唐代,盛于明清,现在分为三派。详见对联的派别。
对联的韵律:对联的韵律为马蹄律。格律诗的韵律。
对联的词类:30小类对联词。
对联的语法:同汉语语法。
对联的对仗: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对联的造句:同汉语,是造有意境、有韵律的句子。
对联的运用:功能强大,是社交、活动、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高雅工具。
对联的韵律
对联的韵律为马蹄律的正格与变格。格律诗的韵律。
对联的标准韵律和六禁律
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一、二声属于长音,为平;三、四声和轻声为短音,为仄。
今律的这种规定可以用声音物理实验来检验。
古律不能接受声音物理实验的检验,因为古律是按几百年以前南方人的口音定的平仄。
但古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
古律的这种规定对声律改革有积极的作用!
对联的标准韵律
一言句:
墨(仄)
泉(平)
二言句:
戌狗(平仄)
亥猪(仄平)
绿叶(仄仄)
红花(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鸣蝉叫夏(平平仄仄)
过雁飞秋(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似撵狼(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六言句律诗格之一
燕舞九洲春韵(仄仄平平平仄)
蝉鸣四海夏音(平平仄仄仄平)
马蹄韵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李白杰作耀人寰(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绿水写江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八言
钓诗钩饮下联千首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钓诗钩 是酒的别称)
顾渚紫品来赋万篇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顾渚紫 是茶叶名称)
八言以上多为复句,在复句中介绍。
(二)复句
句脚平仄规则举例
二句联:
水月星光,青荷伞上蛙声脆。(平仄)
烟花景色,赤杏林中鸟影忙。(仄平)
朝霞万里,诗联浪漫说图画。(仄仄)
雄文千章,翰墨殷实话古今。(平平)
三句联:
理论先行,实践紧跟,步步为营摸韵律(平平仄)
学习长进,教学互助,天天向上守规则(仄仄平)
五瓣开梅,六型出雪,梅雪各型分五六(平仄仄)
七夕织女,八卦赶牛,女牛无渡梦七八(仄平平)
四句联:
品四味,苦辣酸甜,踏四方,东西南北。(仄平平仄)
忆三番,情愁爱恨,想三遍,书画琴棋。(平仄仄平)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画为真画(平平仄仄)
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人是圣人(仄仄平平)
五句以上略。
7.有关对联的知识
对联简史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8.有关对联的知识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
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两句之间,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
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而且将长联同边自对的形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1. 同类词相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
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意相近动词。
“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 在字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 “亦”,“还”在字面上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动词“是”。
但必须了解其中还有句内自对自重,“真”对“假”,“有”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用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在谈到对仗时,人们常常作语法分析,以便说明“词性相同”或语法结构”相同。
但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有时也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王力在谈诗词格律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诗词格律》第127页)这对于楹联的对仗也是正确的。楹联是观赏性很强的艺术,所以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同类词相对,特别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
有些同类词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小,如数字,人名,地名,书名,动物名,植物名等等,不要轻易超出范围。特别要指出,只要自对工整,互对不必要求词性相同。
2 .忌合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
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七言联一共才14字,其中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
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
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报家音“对”传吉语“,”发祥光”对“腾瑞气“虽可强调喜庆或强盛气氛,仍不免有”合掌“之嫌。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黄星岩随园偶成云:山如屏立当窗见 / 路似蛇旋隔竹看。
厉樊榭咏崇先寺云:花明正要微阴衬 / 路转多从隔竹看。二人不谋而合。
然黄不如厉者,以如字与似字犯重。竹垞为放翁摘出百余句,后人常以为戒。
“(《随园诗话》卷五,二二)这段话说明在诗中对仗要避免同义词相对,用”似“对”如“,虽字形字音不同,但字义相同 ,亦不可取。这似乎有点苛求,连大诗人也难免的事,我辈怎能不犯?但应该看到,要避免合掌,就要从避免同义词相对做起。
3.反对为优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含义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对比强烈。
说“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
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
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
“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
这是对仗的精义。春联“十年宦比梅花冷 / 一夜春随爆竹来”(《名联谈趣》289条),上联的冷淡,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也是“反对为优”的好例子。
4. 句中自对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是西湖花神庙旧联(《楹联丛话》卷六),由四言六言两句合成。红对翠,燕对莺,雨对风,朝对暮,都是句中叠字自对,而且全联用叠字。
由此可见,只要句中自对都是 工对,全联一定是工对。5.同边自对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是阮元题杭州府贡院联,由三个四言句加一领字(正 / 看)组成。
贡院是考举人的场所。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笔千言,个个都有中举的希望。
“桂”和“槐”隐含“折桂”和“槐厅”之意,即读书,应试,做官。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考完后不管成绩如何,应该放松一下,去西湖赏月,钱塘观潮。
用诗一般的语言给考生做政治思想工作,实在高明。此联“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都是同边自对,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6. 相重相对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此联挂在清代钱湘灵室中,为三峰释硕揆所书。梁章钜称:“《柳南随笔》载:钱湘灵陆灿晚年居虞山,老屋。
9.对联的知识
苏小妹至今为止都不知道是否历史上真有其人,可是在对联的世界里,她和她的哥哥苏轼的互以对联嘲讽却十分有名。
如:讽刺哥哥胡须多的一联是: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而哥哥则讽刺妹妹额头高: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讽刺哥哥脸长: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妹妹眼窝太深: 几回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指朋字)
小妹窗前捉半风。(半风是指虱字,讽刺小妹绣花象捉虱子)
另外,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也是和对联有关,其中两难秦少游不假思索,一笑而过,但是对苏小妹出的“闭门推出窗前月”却思索再三,直到苏东坡给了一个暗示,才对出“投石冲开水中天”
另外,苏小妹和哥哥苏东坡的好友佛印和尚也以对联进行过戏谑。
佛印和尚: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 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讽刺和尚的光头)
佛印和尚: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苏小妹: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纪晓岚和朋友经常互相取笑,一日,一位姓陆,名耳山的朋友邀他踏青,在路过一方井时,纪晓岚取水来喝,看到井中的倒影,朋友说道:四眼井(讽刺纪晓岚近视眼)
纪晓岚立马反戈:陆耳山(陆是大写的六字,耳和山相对,井和山相对,十分工整,属于对联中的无情对)
另:纪晓岚的好朋友牛太守为儿子完婚,纪晓岚送联庆贺:绣阁团圆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
主人家见是大学士送来的对联马上挂上,与众人品评,十分荣幸的样子。第2天,纪晓岚才告诉朋友,你还是不要挂了,我上联是用了“牛郎织女”的典故,下联是说“对牛弹琴”
纪晓岚与和绅的关系经过三个连续剧的热播,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说说几个小故事:
工部和水部办公的衙门失火后,大司空金简督工重修,他与和绅一样借机搜刮金银,引起大众不满,有人在新建的衙门上贴了这样一个上联:
水部失火金司空大兴土木(这个对联因为嵌入了金木水火土,被认为是绝对)
当时和绅为中书令,纪晓岚对到:南腔北调中书令什么东西
和绅记恨在心,升任尚书后,请同僚喝酒,一只狗从旁跑过,和绅故意问: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纪晓岚官居侍郎)
纪晓岚从容对到: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巧解对联:
纪晓岚一次书写了这样一幅对联送给一家三兄弟:
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先斩后奏
结果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告到了朝廷,皇上震怒,要治纪晓岚的罪,纪晓岚不慌不忙的答到:
这家大哥是卖炮竹的,所以是“惊天动地”
二哥是专管斗和秤的,所以是“数一数二”
三哥是卖烧鸡的,所以是“先斩后奏(先宰后做)”
皇帝听完大笑,免罪。
巧骂庸医:
有一次纪晓岚得病,因医生误诊,吃了不少苦头,好了之后,庸医还来求取对联,以显名声。纪晓岚于是把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名句:“不才名主弃,多病故人疏”,换动了一下变成了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不明(名)才主弃,多故病人疏” 医术不高明,所以人们都嫌弃;诊病多出事故,所以被病人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