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含义

bdqnwqk1年前学者15

大学的含义
  肖海涛

  在中国的道家文化中,“一”是“大”,是“本源”,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蔡元培
  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也就是说,大学最根本的,
  是用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成果,浇灌人的智慧,培植人的德性,促进、保护和增强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不断对社会变革进行分析,运用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引导社会发展,促进人类与时俱进,日新又新。

  大学探求高深知识,追求真理,其魅力不仅在于保存与传递知识,更在于生机勃勃地创造和运用知
  识;以此,培养高级人才,服务社会,成为社会的良心和社会的向导,延续和扩展人类文化的命脉。因而
  大学坚持:立足现实需要,放眼未来发展;在变化中适应,在责任中引导。

  大学相信科学技术的巨大变革力量,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同时,它还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
  剑,其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都是无限的。它知道自己的责任重大,在为人类创造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要
  教给人类道德和智慧,使科技为造福人类服务。因而大学恪守这样的信条:人文与科学相融,道德与智慧
  同尊。

  大学提供专业教育,教给学生谋生的知识与本领,是学生进入专业的“入境港口”。同时,它还意识
  到,必须教给学生研究事物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人生的智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比专业更为“有
  用”,对学生一生从事任何职业、对学生一生真实的生活更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大学不仅提供专业教育,还
  重视通识教育。

  大学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播、加工、创造和应用为中心。它不断为社会注入常新的活力,是社
  会的向导。但同时也意识到,创新以传承为基础,只有传承,才有创新;人类文化的命脉,只有在传承与
  创新之中,才能代代相传,不断进化,绵延不绝,万古长青。因而大学相信:传承是根,创新是魂。

  大学以学术为根基,善用知识与智慧为造福人类服务。学术自由,既是大学在探求真理过程中的题中
  应有之义,也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没有学术自由,就没有创造的自由,也就很难创造高水平的学术和难造
  就大师级的人物,也就没有批判、改造和引导社会的力量。因而大学牢记: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
  学术责任是大学存在的意义。

  因为这种使命和理想,大学才显得庄严而神圣,令每一位向它走近的人肃然起敬。它提醒人们有一些
  问题应该被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人问,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一
  定是社会所想要的,但却是社会所需要的;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
  西存在;它尊重和保护传统,不是因为传统就是传统,而是因为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它蕴含奇迹,产生创
  新,给社会注入新鲜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它能造就大师和真正伟大的思想家。真正的学者之间、学者与
  学生之间的纯良关系使人们看到一个以真正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团体——大学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
  神殿。因此,大学应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一种“大学之大”的文化氛围。这样,大学才是名至实归,成为
  一座知识城、一座智慧城。大学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其深刻的大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大学的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来实践。大学的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研究
  者,更是激励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召集者和领路人。大学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需要全面发展自己,积蓄
  一种改造社会的后继的力量。总之,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是带着学术的良知,为着科学的责任和人文的理想
  而走到一起的,他们积极研讨,相互激励,教学相长,造就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文化氛围。

  可以说,这种文化氛围,既源于对真理的探讨、也为着对真理的探讨。它提供着大学教育的精神养
  料,并作为一种“无声教授”和“潜在课程”,日日夜夜,潜移默化,给师生以文化的熏陶,激发着师生无穷
  的想像力,勃发出知识的盎然生机。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只不过,大学文化氛围的时节,不是“当春乃发生”,而是时时处处体现出“文化灵性”的隽永魅力——
  气吞万象,奥妙无穷,体现出一种恢弘的大气象。在这种氛围中,睿智的老师和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在探
  索真理的过程中,享受着知识与智慧带来的无与伦比的乐趣,从而领悟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秘。因而,
  大学成为人才的摇篮,创造的源泉和思想的故乡。

  总之,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因为它是“大”、“学”——研究范围博大,研究学问高深,研究视野广阔;
  胸怀宽广,大器大象,兼容并包,气度恢宏,充溢着一种大象无形的灵性氛围、文化的光芒和神圣精神。
  这样,大学才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标志,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