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则知识点

bdqnwqk1年前基础7

1.【《庄子》故事两则归纳通假字、一词多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鹓雏(yuān chú)发于南海:起飞、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达 ③之 子知之乎:代词,鹓雏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助词,的 古今异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古义:栖息 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 国: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特殊句式 1、判断句: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倒装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 发于南海,飞于北海(同上) 3、省略句:惠子相(于)梁一词多义 1.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2.见 庄子往见之:看望,拜见.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2.《庄子》有关知识

一、魏王召见庄子

庄子贫困,靠编草鞋过日,向监河侯借过米。按理,他为了解决无米之炊,应当象孔子困于陈蔡一样,苟且就食,而在鲁哀公国宴上才讲究“肉不正不食”。但他没有这样做。

魏王 召见庄子,见他一身补丁,问道:“先生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么狼狈呢?”他是一针见血地回答:“活在这种世道,怎么能够不狼狈呢?”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乱,衣锦玉食的人统统都是生疮流脓的家伙。

二、楚王聘庄子为相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 ,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三、庄子论天地初,不信神鬼

在庄子的时候,上天神明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事,特别是贵族,自认为他们的富贵命运都是他们亲爱的上帝所赋予他们的特权。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恍兮惚兮”,就已不承认天地神造论,老子还说“道象帝之先。”

到庄子进一步从逻辑上解释了这句话,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能够生出物质的原始的东西一定是超越物质形式的更高级的东西,它不是物,所以不能认识,无法说他如何存在。

所以他根本不使神鬼。他说“夫大块(天地)载我以开,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活着就是活着,管他死后,他老婆死了,他敲着装 的盆子,边敲边跳边歌边舞。朋友也是哲学家的惠施批评他不通人情,不会惋惜伤心。

庄子说:“人本无生死,形气相变,是正常现象,你懂什么!”真的,我们身上每时每分都在不断的生死代致,到一定时候,一个过程自然结束,有什么好悲喜的呢?

实际上,这是在挑战神鬼论的同时,揭示的极为高深的哲理呵。

四、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五、庄子论美女不美

庄子说,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的真理。你说左传毛嫱、骊姬是大美女,那只是一些人的看法,至多是人的看法。如果普天下的万物唯其后最美的话,那么,鱼见了美女为什么根本不欣赏,反而掉头就跑呢?

他又进一步说,人睡湿地会得病,而泥鳅却以湿地为天堂。再进一步,泰山比秋毫之未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过是秋毫之米,则秋毫也可以为山……

说这些干什么了?原来他的话中有话,他是说:你说某人美,我看不一定美;你说某人是圣贤,我看不一事实上是圣贤;你说他高贵,我偏说他在另一方面看是极其卑劣下贱……

3.《庄子》故事两则 归纳 通假字 、一词多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鹓雏(yuān chú)发于南海:起飞、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达 ③之 子知之乎:代词,鹓雏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助词,的 古今异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 古义:栖息 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 国: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特殊句式

1、判断句: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倒装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 发于南海,飞于北海(同上) 3、省略句:惠子相(于)梁

一词多义

1.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2.见 庄子往见之:看望,拜见。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4.求庄子一则,就是初中生必背古诗词61首里面的《庄子一则》,看网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释义: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鹏是借着六月里的大风离开北方的大海的(或译为:鹏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扩展资料《庄子一则》节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庄子一则。

5.庄子故事两则重点字拼音

三个部分的“庄子”

“庄子”一共有33,除以“内篇”,“异物”,“杂篇”,一般认为“一章中”的七篇文章写的文字绝对庄子“外篇”15被普遍认为是庄子写的弟子,或庄子的工作与他的弟子写的,它反映了真正的庄子思想; “杂篇”的情况比较复杂十大文章,应该是学校还是庄子写了后来的学者,一些空间肯定不是庄子学派认为所有的思想,比如“盗跖的”,“亮剑”等。最集中的体现在文章庄子的哲学是“齐物论”,“逍遥游”,“一代宗师”等。

6.庄子相关知识简介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附近)。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史记》的介绍 《史记》用寥寥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攻击孔子的学说,从而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的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

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庄子所持的宇宙和人的关系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

7.庄子前10 章都有哪些考试重点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8.庖丁解牛知识点总结

1、作家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继承并推进了老子的思想,后人将他们合称为“老庄”。庄子曾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不久就隐退山林,终身不仕,据《庄子》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陋巷,困窘是织履为生,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相国,他拒绝了,称“为有国者所羁",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

2、作品简介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对话体散文著作,该书由庄周及其门徒、后学共同编著完成,现存2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后人大都认为《内篇》7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15篇、《杂篇》1篇,是庄周门徒及后学的作品。《庄子》一书中处处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讽刺;书中也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但过于强调事物差别的相对性,而否认其客观性,因而陷入了相对主义,齐万物,一死生;书中充满了丰富的幻想和奇妙的构思,因而形成了该书特别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书中说理往往寓理论于形象之中,即由寓言故事组成,作者很少或完全不发表议论。

3、课文主旨:

该文是庄子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一则寓言故事,指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4、出自本文的成语:游刃有余、目无全牛、切中肯綮、踌躇满志。

5、结构及内容

全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场面描写一庖丁解牛

第二部分

语言描写一文惠君与庖丁的对话

6、总体特色:描写生动,结构紧凑,简介深刻。

7、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岁” “月”,名词做状语 特殊句式: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者,……也”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③“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④"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⑤"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立意在阐明“养生"。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庄子一则知识点

标签: 知识点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