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不同的高被引学者榜单背后有何玄机

bdqnwqk1年前学者9

论文被引次数是评价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高被引”,意味着该科学家在其所研究的学科内具有世界级影响力。
近日,汤森路透和爱思维尔公司分别发布了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本文从期遴选定位与思路、数据库与标准、榜单学科分类三方面来分析其不同。
(1)汤森路透的“引文桂冠奖”与 “高被引科学家”
为了凸显那些正在推动前沿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其所属机构和国家,支持科研人员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科研创新,向为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的科研人员们致敬,汤森路透每年都会根据来自其权威的引文数据库 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诺贝尔奖颁发的学科领域(即:医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科研人员。这些高影响力的科研人员被授予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同时也被预测为最有可能成为今年或不久将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截止到2015年汤森路透已成功预测了39位诺贝尔奖得主。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被学术界视为预测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汤森路透在“引文桂冠奖”的基础上,每年发布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今年发布了2015年近3000多位来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简称HCR),其中107位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科研人员。这些入选榜单的科学家们正影响着各自的科研领域,乃至世界的未来发展方向,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优秀的科研精英。也就是说,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2)爱思维尔与最好大学网合作的“中国高被引学者”
随着中国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提高,表彰引领学术进步的杰出学者显得尤为重要。爱思唯尔与最好大学网共同合作,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和标准,基于客观引用数据对中国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爱思唯尔作为合作方,为该榜单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2016年1月底发布最新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根据去年的结果进行了复查和更新,将1744名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呈现给学术界和公众。
(1) 数据库不同
汤森路透的“高被引科学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这一高质量的权威数据库。又因为引文分析不能直接做跨学科、跨年代的对比,所以结合ESI高被引论文,即在同领域同年代的高影响力的论文,则具有较大的权威性。
而爱思唯尔作为“中国高被引学者”的合作方,利用其旗下的Scopus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处理能力为该榜单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研究数据来自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Scopus是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提供了海量的与科研活动有关的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数据,使得对中国学者的世界影响力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成为可能。
(2) 遴选方法标准不同
汤森路透的“高被引科学家”的遴选依据是根据各学科中“高被引科学家”人数的确认依据是Dr. Price(科学计量学之父)的Power Law,即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的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同时,选取高被引论文是指在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的论文进行考察。
“中国高被引学者”则采用计算累计被引次数的方法作为遴选中国高被引学者的基础手段,即给予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视为重要作者,统计一名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被引次数,其他作者的贡献不予考虑的方法。
汤森路透基于其全球领先的Web of Science科研平台和InCites科研绩效分析平台,对2003-2013年间发表的各学科领域的超过12万篇论文进行了评估,从而精选出在21个ESI学科领域内发表了大量的高被引论文的107名科研学者。
根据Scopus的学科分类体系,爱思维尔统计了各个学科的作者名称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初始总名额被设定为2000人,按照42个学科的作者名称占比,计算出每个学科的初始名额分配。接下来,将所有学者划分到其发表论文最多的学科,和其他同学科的学者一起按照被引总次数进行排名,在每个学科按照初始名额保留相应的学者人数,在初始名额不足10人的学科,一般保留10位学者。最终选取出1744名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各个学科学者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分布与人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本质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较量,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教育是基础,关键在人才。基于文献计量学手段的定量评价方法由于其客观性和经济高效的特点,就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并逐渐受到重视。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在大多数的学科领域都涌现出了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科学家。但相较于2014年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大陆111名学者上榜,2015年的科学家数量并未有增长,反而在物理(减8人)、数学(减7人)、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减1人)、环境生态学(减1人)和植物与动物科学(减1人)缩减,而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均为有学者上榜。因此,我们应清楚的看到,各个学科学者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化学、材料和工程等理工学科,而人文社科和医学相关学科依然缺少国际顶尖领军人物。
进一步结合2015年爱思唯尔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除通用工程学科外的41个学科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长较多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化学(增10人)、能源(增7人)、地球和行星科学学科(增7人),物理学和天文学(增6人),共增学者92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研整体实力的逐步提升。
中国不同学科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对于一些学科、一些学者,中国最好和国际认可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但随着我国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各学科的国际顶尖领军学者势必成为学科发展的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