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知识
1.品德与社会 生活常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本课程的综合性包含品德与行为习惯、科学常识与态度、社会生活常识与技能、实践活动能力与方法等。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有参与现代社会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了全面落实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现提出广州市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抄一遍,得点小分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详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品德的教育是绝不能忽视的。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是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长大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因此,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要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就要把品德教育渗透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通过在课堂学习中、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中的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注重学习中的德育。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1、根据学科特点自然渗透。
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课、周会是向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到有关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人的道德行为的学习,受到有关优秀的道德品质的熏陶,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逐渐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音乐课利用音符、节奏、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术课通过形象、画面、色彩、线条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优美情操;体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比赛等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从各学科教学中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2、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佩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对老师来说尤为重要。
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教人。这种“无声的教育”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注重生活中的德育。 品德教育不能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应局限于学校里、课堂上、书本中,只有生活中的德育才是真实的、生动的、有效的、也是最有教育力的。
在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生活提供给人的影响有时要超过教育本身。因为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空间提供给人的是真实的生活情景。
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有美也有丑。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与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优良品德,如爱护公物,助人为乐,与他人友好相处等,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学生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相反,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有的家长爱占便宜,常为一些小事和邻居大吵大闹,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因此,家长要注意到自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环境、理解他人、关爱生命等良好的品质。
此外,社会舆论、社会公德,影视作品、人际关系等等,都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影响和培养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三、注重活动中的德育。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有效的载体,它具有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所不及的生动活泼。
好的活动可以真正解放学生的身心,可以给他们带来比课堂上和生活中更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快乐和自由。让学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发展个人志趣、特长与才能的好机会;能让他们在广阔的活动空间自由驰骋,展翅翱翔;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小培养他们爱动手、动脑的习惯和爱祖国、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良好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优势。如:通过开展“你丢我检”、“弯弯腰”等活动,让学生明白,。
3.小学品德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有哪些
第一章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思想
第二章 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与框架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成长中的我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我与他人和集体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之我与国家和社会
第四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形态
第五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
第六节 思想品德课的实施要求
第三章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各模块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一节
国情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二节 心理健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三节 道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第四节
法律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4.小学六年的品德知识精华
六年二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浓厚,这次考查成绩很好,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合作与竞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成就,世界和平,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理解较深,识记较好,对小学六年的生活也有全面回顾,对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留恋也诉诸于笔端。
回顾自己这一个学期的社会教学,总结如下:一、品德与社会科目的外延非常丰富,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如教学“合作”和“双赢”这个道理时,教师用 “龟兔四次赛跑”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白“合作”与“双赢”的道理。
这样,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
如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小组汇报活动,团队心理游戏活动等,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尤其喜爱团队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三、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本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祖国,我为你自豪》、第三单元《放飞和平鸽》以及第四单元《只有一个地球》的内容网络上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收集和课堂上能够展示的都还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个专题,期末的时候再将同一专题的同学集合起来召开发布交流会。
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四、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许多资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寻与教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受益匪浅。品德与社会教学,力求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同时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调适,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名言欣赏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都应该引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 居里夫人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欧洲格言人们在一起可以作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作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欧洲格言刺耳的话冷静听,奉承的话警惕听,反对的话分析听,批评的话虚心听。
—格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虚败由奢。
——陈毅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中国谚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毛泽东立起自己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歌德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信用是无形的财产。
——新格言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雨果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好。——雷锋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毛泽东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戴尔.卡耐基宽恕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
——狄更斯最崇高的事情是公正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要为人间留正气。
——李大钊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列夫.托尔斯泰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作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恩格斯简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徐特立节俭本身就是一个财源。
——辛尼加一个家庭的和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池田大作一家人能够互相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惟一的真正幸福。
——居里夫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养育,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辛劳。
——佚名经常做尽责的实事,是增强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佚名要想建立美好的家庭,必须先要有爱家的思想。
——梅恩远亲不如近邻。——谚语邻里好,赛金宝。
——谚语知识点周恩来是世界公认的最有礼仪风度的领导人和外交家。我国是世界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
动物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狐狸、穿山甲、杜鹃、猫头鹰能帮助人类除害;鹿、抹香鲸、貂、麝给人类提供药品;鹦鹉、树袋熊、百灵、热带鱼、大熊猫给人美的享受;马、骆驼、牛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
据估计,全世界有5-6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现存物种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同时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人们常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形容一个人不计较小事,度量大。自立自强:自立就是靠自己的劳动生活,不依赖他人;自强就是不安于现状,勤奋、进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
我们要做到生活自理、学习自觉,克服依赖。要以自立自强为荣,依赖别人为耻,。
5.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基本内容和要求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正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助人为乐、与各族少年儿童、外国小朋友友好相处。
四、热爱集体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初步懂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勤学好问、刻苦努力、专心踏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参加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八、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力,学习过民主生活。知道国家有法律;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公民要知法、守法,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
6.小学品德文化主题的内容有哪些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
四、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五、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的尝试方案及案例例举。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几个注意点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品德课、社会课等课程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课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学社会课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讲授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使学生能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被忽视了。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增加学习负担,成为学生厌学的根源。
基于这样的现实,这次课程改革把地理教学纳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使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知识本位被以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所取代。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就变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
地理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结合,使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摆脱了以往的在纯道德的场景中进行,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品社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品德与社会是德育综合课程,教材中有许多常识题材的内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识类、生活常识类、地理常识类、历史常识类和社会常识类。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题材有下面 4个内容标准:1、我与学校:Ä、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2、我的家乡(社区):Ä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B、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D、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我是中国人:Ä、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B、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认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C、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D、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E、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F、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G、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4、走进世界:Ä、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B、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C、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D、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E、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F、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从以上的内容标准中可以看出,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题材仅。
7.小学品德与社会文化主题的内容有哪些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 四\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五、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的教学?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的尝试方案及案例例举.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地理题材”教学几个注意点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品德课、社会课等课程基础上所作出的改革,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以前,地理是小学社会课中的一个独立板块,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讲授地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使学生能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在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就被忽视了.没有情感的地理知识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增加学习负担,成为学生厌学的根源.基于这样的现实,这次课程改革把地理教学纳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使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地理学科的知识本位被以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教学目标所取代.这样一来,地理知识就变成了人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生命的地理.地理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结合,使思想品德与社会教育摆脱了以往的在纯道德的场景中进行,学生能够学会用空间观念去看待问题,能够在比较广阔、多面的地理场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使品德与社会教育更加厚重和饱满. 品社课程中设置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为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在小学阶段,地理知识本身的学习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地理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服务的. 三、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地理题材”教学内容的界定 品德与社会是德育综合课程,教材中有许多常识题材的内容,大致可分成自然常识类、生活常识类、地理常识类、历史常识类和社会常识类.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地理题材有下面 4个内容标准: 1、我与学校:Ä、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2、我的家乡(社区):Ä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B、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C、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D、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我是中国人:Ä、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B、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认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C、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D、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E、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F、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G、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4、走进世界:Ä、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B、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C、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D、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E、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F、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从以上的内容标准中可以看出,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地理题材仅涉及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