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广韵

bdqnwqk1年前百科11

1.《广韵》如何学啊..是什么呢

第三章 《广韵》 第一节 《广韵》以前的韵书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

我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 。

传说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

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 《周研声韵》四十一卷 无名氏《韵集》十卷 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 段宏《韵集》八卷 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 阳休之《韵略》一卷 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 李概《音谱》四卷 无名氏《纂韵钞》十卷 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 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释静洪《韵英》三卷 周思言《音韵》 杜台卿《韵略》 这些韵书也均亡佚。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论“南北是非, 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等,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

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 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由于《切韵》撰者名高, 审音精确,权威性强,适应范围广,所以自《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市场,淹没无闻。

《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

可惜的是,《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

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间被帝国主义文化强盗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国外。斯坦因劫去的现藏于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伯希和劫去的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

出自吐鲁番的,于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还有一种唐抄本《切韵》残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图谱》中。

为了使这些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曾千方百计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即切一、切二、切三)根据照片抄录印行。

1925年,北大刘复又将他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即王一)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1936年,北大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所见到的九种《切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出版。

1955年姜亮夫先生将自己从前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1983年,周祖谟先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摹录、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细的考释和校记等。

第二节 《广韵》的产生 到了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的诏令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

这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收字大为增加,计有26194字,比《切韵》的字数(11000余字)多出一倍以上,注释也较详细,共用了191692字。

此外,《广韵》分韵为二○六韵,比《切韵》多出13韵,这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并非语音系统有什么变化。这十三韵是: (平) (上) (去) (入) 俨 酽 谆 准 稕 术 桓 缓 换 末 戈 果 过 其中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是依据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成例增添的。

其余11韵的多出是由于将《切韵》某些韵中所含开、合韵母分开独立成韵的结果 。下面是其对应情形: 《切韵》 《广韵》 (。

2.广韵和普通话的区别

韵书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字典。

《广韵》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今天的学者可以依据《广韵》确知中古语音的声母、韵母及声调情况。

学者还以《广韵》为桥梁,上推古音(两汉以前的语音)、下证今音(现当代语音)。所以说《广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研究当代汉语方言不可缺少的典籍。

另外,作为韵书,从它问世的那一天起,一直起着供文人写作诗文查找韵字及辨析字音、字形、字义的作用。 《广韵》是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说成书于景德四年(1007年)。

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是宋代的官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要了解《广韵》,应先对《切韵》、《唐韵》有所了解。

《切韵》是隋陆法言编撰的,成书于仁寿元年(601年)。 参加讨论该书编写原则的有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8人,在当时他们都是地位很高的学者和文人。

在审音上萧该、颜之推起的作用最大。20年以后,陆法言根据讨论的大纲编成《切韵》。

据学者考证,陆法言《切韵》共193韵,全书按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0韵。

共收11000字左右。 《切韵》到了唐代,更名为《唐韵》,除了增字加注外,语音体系没有什么变化。

《广韵》就是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增广而成。 《广韵》分206韵,比《切韵》增加13韵。

虽然增了韵数,语音体系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增加的韵只是把某些包含两个韵母的韵析成两韵。《广韵》收单字26194字,比《切韵》增加1.5倍。

注文191692字,比原本《切韵》增加若干倍。《广韵》注文引证丰富,使韵书具有一般字典或辞典的作用。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 1.分卷。

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

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

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有个别例外,下文会提到)。

3.韵目。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

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4.韵次。

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现在我们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组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至于两组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就不完全清楚了。

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

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

《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

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广韵》全书206韵,下面介绍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1.四声相承。

《广韵》206韵,首先按四声分成四大类,也可以说是以四声为纲。所谓四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声调不同的一组相配的韵。

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就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这样一组韵,通常叫一个韵部,也叫以韵为单位的韵类。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说的方便,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比如说东部,同时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quot;举平以赅上去入"。一个韵部并非都是四声俱全,阳声韵四声俱全,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如支、纸、寘韵;有的只有去声,没有与之相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废。

2.四声韵数不等。在206韵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平声分上、下,是因为平声字数多,与今天说的阴平、阳平无关。

既然是四声相承,平声57韵,上去声也应该是57韵,实际却不是这样。其原因是:平声冬、臻两韵的上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这两个韵的上声字分别归到相近的韵--钟韵的上声肿韵、欣韵的上声隐韵里去了,这样上声就是55韵。

去声祭、泰、夬、废四韵,没有与其相承的平声韵和上声韵,等于比平声多出4韵,这样去声应该是61韵,但由于臻韵的去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把臻韵的去声字归到欣韵的去声惞韵里去了,这样去声就是60韵。综上所述,如果按四声相承的原理说,《广韵》共有61个韵部。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m、n、E为韵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

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阳声收m尾,入声则。

3.广韵的主要内容

《广韵》共分 5卷,平声分上下 2卷,上、去、入声各1卷。

分206韵,包括平声 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广韵》206韵中有193韵和陆法言的《切韵》分韵相同;有 2韵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增加的相同(即增加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有11韵和蒋斧印本《唐韵》增加的相同(据合理的推测,蒋斧印本《唐韵》从真韵分出谆,从轸韵分出准,从震韵分出稕,从质韵分出术,从寒韵分出桓,从旱韵分出缓,从翰韵分出换,从曷韵分出末,从歌韵分出戈,从哿韵分出果,从个韵分出过)。

《广韵》和《切韵》、《唐韵》的韵目用字有些改变。《广韵》 206韵分列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卷之内,每一个声调中每一个韵部和其他声调中相应的韵部,有一定的搭配关系。

入声韵只和有鼻音韵尾的阳声韵相配。阴声韵部都有平上去。

全书平上去韵数不等;阳声类韵数与入声韵数也不相符。这是因为去声泰 、祭、夬、废 4韵都没有平上入声相配,所以多出 4韵;冬韵、臻韵的上声,臻韵的去声,痕韵的入声,字数都极少,附见于邻近的韵,没有单独列出韵目来。

《广韵》206韵,如不计算声调,以“东董送屋”为一韵,“支纸寘”为一韵,用平声包括上去入三声,那么平声57韵,再加上没有平上入相配的那 4个去声韵,实际上只有61韵。如果把34个入声韵独立出来,则有95韵。

用系联法细分,韵数还可分得更多。《广韵》的韵类、韵母为什么这样多,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章炳麟在《国故论衡·音理论》中说:“《广韵》所包,兼有古今方国之音,非并时同地得有声势二百六种也。”陈澧在《切韵考》中却说:陆氏分206 韵,每韵又分二类三类四类者,“非好为繁密也,当时之音实有分别也”。

据黄侃对《切韵考》统计,206韵共有311个韵类。高本汉的看法与陈澧类似。

这仍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广韵》每卷的韵目下都有一些韵目加注"独用",或与某韵“同用”的字样。

这对研究《广韵》音系和唐宋的实际语言,以及后来的韵书韵目的归并很有关系,非常值得注意。 《广韵》的编写体例可归纳为以下几项:一、《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二○六韵。

此二○六韵按 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置于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置于第三、四、五卷。

平声韵独居两卷完全是由于所属字多的缘故,并无其他用意。其居于第一卷者28韵,称作上平声;居于第二卷者29韵,称作下平声。

二、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三、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

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四、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分卷。2.分韵。

3.韵目。4.韵次。

5.小韵。6.注文。

《广韵》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这并不意味着每个音节都具备这四个调类,因为阳声韵和阴声韵各只有平上去三种调类,入声韵则只有一种调类。所谓平上去入四种调类是指阳声韵的三声与入声相配合而言。

至于阴声韵,由于无所与配,只有平上去三个调类。为什么说与入声韵相配的是阳声韵而不是阴声韵?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明:一、根据韵母的结构观察,阳声韵和入声韵都有辅音韵尾而阴声韵没有。

阳声韵的韵尾分别为[m]、[n]、[ŋ],入声韵的韵尾分别为[p]、[t]、[k],正好都是三个。其中[p]与[m]同为双唇音,[t]与[n]同为舌尖音,[k]与[ŋ]同为舌根音,它们的发音部位分别都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发音方法的不同。

二、根据“韵”的数目观察,《广韵》中有阳声韵35个,阴声韵26个,入声韵34个。阴声韵的数目与阳声韵相差甚远;而入声韵与阳声韵之数仅有一韵之差。

实际上并不差,应都是35个,因为“痕”韵的入声字数太少而未独立设韵,将它们归到“魂”韵的入声韵“没”韵中去了(从押韵的角度看,韵母相近的字可归为一韵)。此外,从[m]、[n]、[N]尾韵与[p]、[t]、[k]尾韵的对应数来观察,也可以看出它们的配合极为规则:《广韵》中的[m]尾韵是9个,[p]尾韵也是9个;[ŋ]尾韵是12个,[k]尾韵也是12个;至于[n]尾韵与[t]尾韵的对应数本来也是相同的,只是由于上述的原因,[t]尾韵比[n]尾韵少了一个,[n]尾韵是14个,[t]尾韵则成了13个。

清人戴震根据四声相配的规则将《广韵》韵目编成《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表中平声韵共57个;上声韵55个,比平声韵少两个,原因是平声“冬”韵和“臻”韵的上声均未立韵;去声韵60个,比平声韵多了祭泰夬废四韵,又少了一个“臻”韵的去声韵,故为60个;入声韵34个,比与之相配的阳声韵少了一个“痕”韵的入声韵。

《广韵》总计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平声有分上下两卷,原因只是平声字数较多。

《广韵》的声母 音韵学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唐、宋间汉语语音的36个声母,但却不能代表《广韵》音系的声母。因为《广韵》的声韵系统。

4.广韵怎么查韵类韵母和等呼

可以参考丁声树撰文、李荣制表《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16开,但只有34页。

里面很详细地列出了根据今音推《广韵》音的办法。古来讲音韵学的,没有比这个更精炼又管用的了。

记音韵地位,有个简单方法。自己构拟,尽量用最少的元辅系统分清所有对立(不是音韵专业可以不考虑方言材料),然后开始用这个系统读诗词。

你把唐诗三百首读完了,基本上记完了。但是注意,一半的字是多音字,注意“四声别义”。

没有甚麽好的办法,只有一个一个地记。可以试着用《方言调查字表》。

声符对判断十六摄归属还行,对具体是哪一韵、哪一声母帮不上甚麽忙。

5.如何读《大宋重修广韵》

字典么,不就是按韵部排列,每个字下面解释读音和字义。注音用的反切法。还会引用其它字书和出处。

/artist/art_display.asp?keyno=155367

/i?ct=503316480&z=3&tn=baiduimagedetail&word=%B9%E3%D4%CF&in=23534&cl=2&cm=1&sc=0&lm=-1&pn=11&rn=1&di=2625309252&ln=84

/artist/art_display.asp?keyno=258529

6.广韵怎么查韵类韵母和等呼

可以参考丁声树撰文、李荣制表《汉语音韵讲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16开,但只有34页。

里面很详细地列出了根据今音推《广韵》音的办法。古来讲音韵学的,没有比这个更精炼又管用的了。

记音韵地位,有个简单方法。自己构拟,尽量用最少的元辅系统分清所有对立(不是音韵专业可以不考虑方言材料),然后开始用这个系统读诗词。

你把唐诗三百首读完了,基本上记完了。但是注意,一半的字是多音字,注意“四声别义”。

没有甚麽好的办法,只有一个一个地记。可以试着用《方言调查字表》。

声符对判断十六摄归属还行,对具体是哪一韵、哪一声母帮不上甚麽忙。

7.“仁者山东”中的“东”,按《广韵》注意为“五教切”,转为现代汉

应该是“仁者乐山”,你的题目有误,按《广韵》注音(不是2113注意)“五教切”的是“乐”字,转成现代汉语拼音为yà5261o,而按现代汉语正确读音为lè。

原文的出处是《论语》,子曰:“智者乐[音:yào]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4102”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乐”字做及物1653动词表喜爱的意义时,古人注解说要读成 yào的音,跟版“药”字同音。

所谓“五教切”是中国古代的注音方法,全称叫“反切”,用两个字合起来给一个字注音,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上字取声,下权字取韵和声调。

怎么用广韵

标签: 用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