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实证知识的内涵
1.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哪些特点
孔德的学术思想概括地说有三个主要部分:(1)实证主义哲学思想;(2)实证主义的宗教——“人道的宗教”;(3)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一、实证主义哲学的含义(Positivism ) 所谓“实证的”,他认为让要有六种含义,即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它们对立于传统神学和哲学的以下特性:空想的、无用的、不确实的、模糊的、消极的、绝对的。到了晚年,他又将“同情的”作为实证概念的第七个要素。
他这样评价自己哲学的功能:第一,实证哲学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惟一合理的方法,来显示和证明智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第二,实证哲学将指导人们改造教育的体系;第三,由于它是对科学进行总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动各门科学的进步;第四,它为改造社会提供了惟一稳固的基础。 这表明,孔德把自己的实证哲学看成既是科学的方法论,又是改革教育、统一科学的科学哲学,还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哲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二、三阶段论(three stages) 孔德认为一切人类知识的发展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与此三阶段相对应,人类的智力就显示出如下的特征: 1、神学阶段(Theological Stage)——世界的根源是什么?(最低阶段) 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
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 2、形而上学阶段(Metaphysical Stage)——寻找事物背后的物质或本性(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用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Positivistic Stage)——寻找现象之间的规律(最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
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因此,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最后,孔德认为“三阶段论”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可推广到各个领域,甚至运用到个人。从个人来说,依据该规律,他得出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这三个阶段:童年时代是神学家;青年时代是形而上学家;壮年时代是物理学家。
三、科学层次 与三阶段法则密切相联,孔德将科学分为五类:(1)天文学——(2)物理学—— (3)化学——(4)生物学(有机物理学)——(5)社会学(孔德在《教程》第4卷以后改称其为“社会学”。)此外他还提到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可置于这五类学科之首或尾。
孔德认为,在统一的科学序列中,社会学位于最高层,是王冠上的宝珠,因 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最复杂、最特殊的。 第三节 实证主义的社会学(Positivism Sociology) 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80年代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以前,欧洲各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对社会的研究一般限于社会哲学的范畴之内,他们探索的社会并非实际存在的或现存的社会而是他们认为应当存在的社会。
从孔德开始,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我们知道,孔德出生前的1789年在他的故乡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次大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摧毁了法兰西封建制度,代之面而起的是法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各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其影响所及遍于欧洲。
从1789年起法国社会经历了民主与独裁、革命与反革命、帝制与共和、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较量,社会动荡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旧的社会秩序破坏了,新的社会秩序正在建立当中.孔德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它不能不影响孔德的政治社会思想。
另一方面,自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席卷法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欧洲政治与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动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冲击了西欧旧的社会秩序。
恰好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孔德目睹了经济的剧烈变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进城镇并在一夜之间成为受雇于工厂主的劳动者,他们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为资本家干活而工资仅够糊口。都市人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长,维系昔日范围狭小的社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已不复存在;工人起义、市民暴动(如1831年法国里昂、1848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1836--1843年英国市民的大宪章运动等等)使欧洲社会动荡不已,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工业革命更带来欧洲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新兴的中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崇尚民主与科学,贵族与君主政治思想已无市场;千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以上帝决定社会秩序的观念逐渐崩溃,宗教已失去昔。
2.实证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
实证主义作为经验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在这之前,牛顿和休谟的经验论已涉及实证问题,而且19世纪初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最初使用“实证主义”一词。
但严格地讲,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从1830年开始,孔德陆续刊布其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着实证主义的形成。
按照孔德的观点,实证主义从广义上说是由哲学和政治体系构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一个庞大体系的目的;狭义地说,实证主义即是孔德创立的实证哲学。 孔德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从迷信或玄学到科学的过程。
当社会由科学家管理时,人们进入了现实的阶段。科学本身是关于描述、推论和控制的学问;科学家从观察到的一些事件着手,通过描述,精确地推断出自然规律或规则,一旦那些规则被掌握,便可以反过来推测这些事件。
最后,当目标为描述和推断所操纵时,科学规则便对自然的可能性作出了控制。所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把可以观察到的事件作为参考实体,而对那些无法观察到的事件避免作出为什么发生的解释。
如果对无法观察到的事件进行解释,那就可能使人回复到宗教或形而上学的迷信、思维,这是与实证主义背道而驰的。
3.孔德划分人类知识发展三阶段的根据是什么
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孔德指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现象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而且是说明这样一些现象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个阶段是“神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切事件都被归于上帝和神灵的活动。
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帝或神圣的力量的意志被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个或“实证的”阶段,是当科学的解释取代了形而上学的时候所达到的。
孔德通过对文化或文明的发展、思想之发展,尤其是科学的发展的广泛的历史描述,探讨了这三个阶段的接续和演替。他“确信,关于科学之历史的知识是极端重要的”,而且,他甚至更进一步地指出,“如果我们不了解一门科学的历史,那么我们就根本不会完全通晓这门科学”。因此,孔德是第一个倡导要严肃认真地和系统地研究科学史的人。乔治·萨顿一值赞扬孔德是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
4.[求助]有关孔德的实证主义
是的,孔并没有否认科学知识的客观必然性,但他对这种客观必然性的解释不同,实证主义主张人具有共同的心理结构,正是这种相同的心理结构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从而不会极其的随意)。
这种客观性不是来源于一个“物自体”,而是我们的共同的心理结构所保证的。这也可以说是以后的分析哲学、中后期胡塞尔所反对的心理主义(否认逻辑的客观性,全由人的心理决定)总之,你不妨先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1、休谟的因果观; 2、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知性为自然界立法;3、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孔德的实证主义的主旨就是:反对对宇宙终极原因和本质的把握。将人类理性局限于可观察可实验的现象领域,把哲学改造为科学。
在政治上面,实证主义就是改良主义,创立社会学。想将社会科学都改造为自然科学(和后期的马克思一样)。
5.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具有哪些特点
孔德的学术思想概括地说有三个主要部分:(1)实证主义哲学思想;(2)实证主义的宗教——“人道的宗教”;(3)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一、实证主义哲学的含义(Positivism )所谓“实证的”,他认为让要有六种含义,即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它们对立于传统神学和哲学的以下特性:空想的、无用的、不确实的、模糊的、消极的、绝对的。到了晚年,他又将“同情的”作为实证概念的第七个要素。
他这样评价自己哲学的功能:第一,实证哲学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惟一合理的方法,来显示和证明智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第二,实证哲学将指导人们改造教育的体系;第三,由于它是对科学进行总括性的研究,所以它能推动各门科学的进步;第四,它为改造社会提供了惟一稳固的基础。这表明,孔德把自己的实证哲学看成既是科学的方法论,又是改革教育、统一科学的科学哲学,还是改造社会的社会哲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能。
二、三阶段论(three stages)孔德认为一切人类知识的发展都依次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与此三阶段相对应,人类的智力就显示出如下的特征:1、神学阶段(Theological Stage)——世界的根源是什么?(最低阶段)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
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2、形而上学阶段(Metaphysical Stage)——寻找事物背后的物质或本性(过渡阶段) 在这个阶段,用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
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3、实证阶段(Positivistic Stage)——寻找现象之间的规律(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
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因此,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最后,孔德认为“三阶段论”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可推广到各个领域,甚至运用到个人。从个人来说,依据该规律,他得出每个人的一生都经历这三个阶段:童年时代是神学家;青年时代是形而上学家;壮年时代是物理学家。
三、科学层次与三阶段法则密切相联,孔德将科学分为五类:(1)天文学——(2)物理学——(3)化学——(4)生物学(有机物理学)——(5)社会学(孔德在《教程》第4卷以后改称其为“社会学”。)此外他还提到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可置于这五类学科之首或尾。
孔德认为,在统一的科学序列中,社会学位于最高层,是王冠上的宝珠,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最复杂、最特殊的。第三节 实证主义的社会学(Positivism Sociology)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80年代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以前,欧洲各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对社会的研究一般限于社会哲学的范畴之内,他们探索的社会并非实际存在的或现存的社会而是他们认为应当存在的社会。
从孔德开始,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孔德创立社会学及其理论绝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我们知道,孔德出生前的1789年在他的故乡爆发了法国大革命。这次大革命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摧毁了法兰西封建制度,代之面而起的是法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各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其影响所及遍于欧洲。
从1789年起法国社会经历了民主与独裁、革命与反革命、帝制与共和、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较量,社会动荡的时间长达数十年之久。旧的社会秩序破坏了,新的社会秩序正在建立当中.孔德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它不能不影响孔德的政治社会思想。
另一方面,自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9世纪初已席卷法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欧洲政治与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动的话,那么工业革命则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冲击了西欧旧的社会秩序。
恰好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孔德目睹了经济的剧烈变动:成千上万的农民涌进城镇并在一夜之间成为受雇于工厂主的劳动者,他们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为资本家干活而工资仅够糊口。都市人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增长,维系昔日范围狭小的社区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已不复存在;工人起义、市民暴动(如1831年法国里昂、1848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1836--1843年英国市民的大宪章运动等等)使欧洲社会动荡不已,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工业革命更带来欧洲社会意识的重大变化:新兴的中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崇尚民主与科学,贵族与君主政治思想已无市场;千百年来在人们头脑中以上帝决定社会秩序的观念逐渐崩溃,宗教已失。
6.实证有什么含义
孔德实证哲学的核心就是实证原则。
他认为实证哲学的一切本质属性都概括在“实证”这个词中。实证(Positive)—词在孔德看来应包含有六种含义:(1)现实的与空想的对立;(2)有用的与无用的对立;(3)确实的与虚构的对立;(4)正确的与暧昧错误的对立;(5)建设的、肯定的与破坏的、否定的对立;(6)相对的与绝对的对立。
孔德认为科学知识就应该是这种实证的知识,实证哲学就是要找到达到实证知识的原则。孔德的实证原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上。
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科学知识之所以是确定的、精确的,是因为它们来自经验。
科学知识的有用性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认为近代自然科学就是这一知识的典范。
其次,反对讨论经验之外的抽象本质、第一原因等问题。孔德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人们的认识能力只能限制于经验范围,而永远达不到那些超经验的形而上学问题。人们如果把自己的精力花费在这些问题上,是一种纯粹的理智和时间的浪费。
对于传统哲学中所讨论的形而上学问题,应该置之不理,不予讨论。把这些问题留给神学家们去想象,留给形而上学家们去作繁琐的论证吧! 再次,知识的相对主义原则。
孔德认为人们的知识仅仅是经验的,我们既不能知道这些经验的本质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究竟怎样和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 因而知识只能是相对的知识,而不是绝对的知识。
孔德认为人们的理智是软弱的,认识的手段是不完全的,所以永远达不到绝对知识。他指出追求绝对知识总会伴随使用神学的虚构和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