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考研关于学术和专业硕士问题咨询。

bdqnwqk2年前问题9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已被正式列入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实现了从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历史性飞跃,而且也是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已然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止到2010年,全国共开设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已从1999年的37所增加到300多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1年8月3日批准实施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它是国内自1995年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第一个管理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员、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四个等级,该证书旨在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将成为企业录用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时证明其能力的重要凭证。 获取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三个等级的职业资格的前提是取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以上的学历。资格准入也是就业准入,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文凭将有很高的“含金量”,这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前景看好;
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近年来迅速增长,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三、主要研究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人才学、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着眼于微观人力资源管理,从工作分析和评价、招聘和甄选、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和技能开发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组织绩效。人才学着眼于个人,通过研究人成长、发展的规律,探讨成才的规律性和生产力发展的源动力,在我国,这一学科正处于方兴未艾的趋势。相比之下,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活动、员工类型和国家类型三个维度之中的互动组合。而组织行为学区别于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它更多地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本专业的教师近五年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斐然。本专业的开设的专业主干课如: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员工技能开发、人员素质测评、分析和工作评价、薪酬福利和激励制度、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成为其他院校的范本,其中职业生涯管理系成立在即,在全校最早开始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估,在这一教学体系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向全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培养输出了数千名专业人才。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创新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并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言的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生的具体培养目标是造就在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较宽知识面,了解国际、国内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
五、本专业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大,主要包括:程延园教授 、孙健敏教授、彭剑锋教授、张丽华教授、周文霞教授、林新奇教授、文跃然副教授、付亚和副教授、石伟教授、许玉林副教授、王丽娟副教授、徐世勇副教授、刘松博副教授、李育辉副教授、王青博士、王桢博士和管延军博士等。这些专家、教授不仅在本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有很高的建树,在企业界和社会上也享有盛名。
本专业的教师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几十部,并曾先后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还组织老师编写了大量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著作、教材和论文。2003年,由本专业老师集体编写,代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最新研究水平,集国际最新理论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于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精品系列教材(共18本)开始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各个领域被广泛的使用。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该系自建立之初就非常关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批老师曾多次为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等社会机构提供了专业服务,其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是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培养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专业特色。第一,职业化特色。即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同时加强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在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层面全力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第二,实践性特色。即依托地处北京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机遇,本着服务政治、经济的原则,把教学内容、科研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