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声音资料,学者是怎么研究古代语言发音的?

bdqnwqk1年前学者15

从材料方面说,古人讲话的声音的确没有办法保留到今天。但绝非“没有声音资料”,今天的学者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可以依靠以下材料:一、古代的文字材料。汉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音信息,比如形声字的谐声偏旁。

二、古代诗歌的用韵、中古以后出现的各种韵书(包括注音用的反切、直音材料)、韵图。它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音资料。中国历代都有韵书,虽然其层次性比较复杂(往往杂有古音和方音成分),但可以够描写出当时语音系统的基本面貌。不过,韵书编写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书人做诗押韵,然而唐末宋初出现的“三十六字母”则完全归纳了的声母系统,已自觉地进入了语音研究的领域。宋元以后韵图大行,韵图把韵书归纳出的韵母和三十六字母结合起来,根据发音特点各分为若干大类,整理成表格(就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声韵调配合一览表或者“方言调查字表”),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就凸显了。

三、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也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种种线索。

四、古代的音译词。比如从佛教从古代印度语言或者西域的各种语言音译过来的词语,甚至明清以来欧洲语言音译过来的词语。

五、邻国语言中的对音。历史上,中国对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言也是如此。比如在日语中,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代和地区不同,音读又分为吴音(六朝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南方音)、汉音(隋、唐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唐音(宋以后传入日本的中国南方音)。朝鲜语、越南语当中也保留了相当多的汉语借词。

六、汉语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

从研究局面或结果方面来看,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 4个时期:一、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

二、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

三、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

四、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汉语语音研究简史:公元 3世纪,汉末刘熙《释名》中就曾提到:“古者曰车,声如居……今曰车,声近舍。”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语音变化的问题,虽然这种认识只限于个别的字音。

对汉语语音系统的历史变化之系统认识,我国开始比较晚。16世纪,明代陈第从历史观点出发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是正确认识语音发展变化的理论先驱。

顾炎武在陈第的影响下,对上古音做出开创性的研究,他把上古韵分为10部,为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

顾炎武

清代考据学盛行,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钱大昕等人都对上古音的研究作出很大贡献,研究越精,韵部就分得越细。上古音的声母方面,嘉定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主张。

江有诰集各家之成,编成《音学十书》,分上古音为21部,对清代研究上古音的总结之作。

20世纪初,章炳麟、黄侃又对江氏结论继续修正,清代研究上古音的方法和成就到此结束。

清代学者研究语音服务于考据,目的是疏通先秦经典,而疏于对上古音以后的语音研究。清末陈澧所著《切韵考(内外篇)》用逐字系联的方法分析归纳《广韵》的反切上下字,考订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其方法比较严密,结论基本可信,至今为人所引用。

“五四”以后,以瑞典学者高本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携带先进的语言学理论传入中国,对汉语语音研究产生很大影响。他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汉语语音,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实际音值做出构拟,走上音标化(分析音素)、现代化的道路。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1926)

从研究进程上讲,成果是有的,不过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

一、对汉语语音的发展的4个分期的起止时间,目前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议,虽然都是微观层面的。

二、目前,每个分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每个时期内的变化以及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也是存在的,不过我们目前了解很少。

三、上古很可能还存在 [kl]、[pl]之类的复辅音声母。但是,对上古音是否有复辅音以及有多少复辅音,目前还有种种不同看法。

四、大多数上古韵母的读音和现代相去甚远,和中古也有很大区别。也有一些韵母从上古经中古到现代变化不大,极少数字的读音两千多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改变。

五、目前对上古音韵头的多少、韵部的分合以及阴声韵是否也有辅音韵尾等问题有种种不同看法,还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六、现存的上古音语音资料不能系统地反映出上古声调情况,历来对上古声调的看法分歧也很大。  

七、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中古音的代表,《广韵》把当时的语音系统分析归纳为四声、206 韵,每韵内又分为若干小韵,这个语音系统是否代表当时一时一地之音,目前尚无定论。

八、《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其声母系统,上古声母有一部分仍保存在中古音中,但大都经过了较为复杂的分化或合并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而且《切韵》所记录的韵母系统也相当复杂的。

九、在唐初,已有人批评《切韵》分韵过细。宋末元初时,为了便于作诗,有人就把206韵合并为106韵,最早合并的是平水人刘渊主持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2),因此世称 “平水韵”。平水韵主要只是把《广韵》韵目中同用各韵加以合并,并不能真正代表宋元时期口语的语音。

十、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近古音的代表,但是否能代表当时的元大都(今北京)的方言,目前尚有不同看法——尽管它是现代北方官话的源头,也代表了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它甚至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至于《中原音韵》时期入声是否已经完全消失,目前仍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