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诊知识

bdqnwqk1年前问题5

1.中医面诊的内容介绍

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中医认为,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反,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

面部是最快表现脏腑病症的部位,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形状、五官状况等,可以快捷大致地诊断脏腑疾病。本片邀请中医专家介绍面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教大家通过观察面色诊断常见病症,让你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2.求中医面诊的全部资料

一、面诊图示: 面诊图表定位: 1、额头上条三分之一处为心理压力区和心脑循环不良区。

2、眉毛二分之一处中间向印堂画直线以此为半径画圆为肺区。 3、眉毛二分之一向太阳穴画直线以此为直径画圆为肝区。

4、两眉中间叫脑区(血脂区)。 5、两眼中间是心区。

6、左右两边眼窝为胸区。 7、整个鼻子的二分之一处中间为肝区。

8、左右两翼为胆区。 9、鼻头是脾区。

10、左右两翼是胃区。 11、鼻根两侧是胸乳区。

12、人中是膀胱区。 13、整个嘴巴及周围是生殖区。

14、下巴是肾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也叫疲劳酸痛区。 15、整个下巴到耳朵包括耳朵为肾区。

16、颧骨下侧到外眼角为大肠区。 17、颧骨下侧到内眼角为小肠区。

面相:婴儿的脸是洁净的,当他(她)们断奶吃食物后才显示出心、肝、脾、胃、肾、五脏的能力; 随着年龄越大,在脸上表现出来的状态越多。不外乎有痘、痔、色斑、痕、纹路;一般青少年以痘表现,一般中年人以皱纹表现,老年人以斑表现。

具体相: 1、心脑血管压力区多数长痘、斑和皱纹。 2、肝区:长鱼尾纹和斑。

3、胆区:发青。 4、肺区:发暗,下凹肺功能不好。

5、脑区:长竖纹(左右眉毛的内侧川字文,或三道,或两道)心脑血管不好;印堂发红为血脂粘稠多为高血压。 6、心区:长横纹(或一道,或两道,或若干道)多为心脏不好。

鼻纹多为供血不足。 7、脾胃区:颜色异样(或红鼻头)多为脾胃不和。

8、生殖区:颜色异常发青,多为内分泌失调。 9、肾区:发暗肾虚。

有红疙瘩是腰酸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侧脸颊有下凹的地方为肾虚,耳朵小肾虚。 10、大肠、小肠区:有斑和“沉色”的红点位肝功能不好。

11、胸乳区:颜色发暗一边对应一边。 12、膀胱区:发暗、发乌,长痘;膀胱有问题。

全息穴区分布口决如下: 面部全息观康健,通络美容疗疾患; 额头大脑咽与喉,肺与心脏眉眼间; 人中子宫外膀胱,鼻头脾胃鼻中肝; 颧下大肠外属肾,颧内小肠斜上胆; 两颊膝膑口旁股,下腭亦肾颧上肩。 详细解说: (一) 总论 l、脸上长痣、痦子;表示该部位脏器先天功能不足。

2、脸上长斑:表示该部位长期慢性耗损形成的慢性疾病(3~5年形成)。 3、脸上长青春痘:表示该部位脏器现阶段正存在炎症病变(短期形成)。

4、全脸青春痘、斑:是内分泌失调或肝脏免疫功能下降。 (二)各论 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额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

若出现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如果有症状,代表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

如果有痣,则表示心血管机能先天不良。如果是疙瘩或红肿、发青、发紫、发黑、发暗,则表示现在或已有一段时间心血管机能不良或精神压力大。

如果是斑或色素沉淀,则表示心血管机能长期不良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2、心脏:两眼之间的鼻根处,代表心脑血管。

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

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有的人年老后,在耳垂处从耳朵口向外下方有一条斜行皱纹,可别小看这小小的皱纹,实际上这意味着动脉硬化和心脏缺血。

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统计表明:耳垂处小小的皱纹同动脉异常是有关联的。耳垂是耳朵上由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

没有软骨,是耳朵上唯一肉多的部位。当动脉出现硬化时,耳朵同其他组织一样,得到的血较少,而耳垂是耳朵上对这种缺血现象感觉最敏感的部位,因而就在耳垂上出现了皱纹。

所以,当你的耳朵出现了皱纹时,请及时检查你的心脏。 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

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两眉间及两眉二分之一处,靠中间画圈部分,代表呼吸系统肺、咽、喉。反射区域在两眉1/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

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朗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如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若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则证明此人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或胸闷气短,或肺有病。

眉头向上部有凸起,也是有肺疾。肺功能不好的人,一般大肠排泄功能不好。

5、胸(乳):两眼与鼻根两侧间,男代表胸腔、女代表乳腺,男女都是交叉着看的。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

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

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6、肝:两眉二分之一处靠外画圈部分包括太阳穴,代表肝脏。肝脏的另外一个位置是在鼻梁中断(胆的位置在鼻梁中断两侧。

3.中医面诊的内容有哪些

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 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如无病,必长肉。 十步外,眉目清。

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

知色克,可万全。 中医认为,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反,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

面部是最快表现脏腑病症的部位,通过观察面部的颜色、形状、五官状况等,可以快捷大致地诊断脏腑疾病。 本片邀请中医专家介绍面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教大家通过观察面色诊断常见病症,让你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4.有关面诊的知识

先告诉你一下,有一本书叫<<;望而知之>>;不错,你可以买来看一下.

面诊简单说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知道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如面色现隐黑的多为神色外现,隐黄的系脾色外露,色青主肝病,色白为肺虚,色赤为心火等。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分部位望诊可进一步确定病位,如颐黑多为肾病,眦青为肝病,颧赤为心病,鼻黄为脾病,印堂发白为肺病。因此,色诊在疾病定性、定位方面有很大意义。医者可根据面诊图,再通过色泽变化来确定内脏疾病。

比如红色,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黄色肝有问题等等 还有眼睛嘴唇的颜色也能看出来 另外手诊也有科学道理,甚至比仪器还准

下面说下手诊,手诊是指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和看手相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疾患时,往往在人体的其他位置有所反应。《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记载:“有诸于内,必行于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手诊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分支,古已有之。清代《小儿推拿广义》中更是详细记述了通过手掌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

5.手诊面诊的知识

面诊简单说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知道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如面色现隐黑的多为神色外现,隐黄的系脾色外露,色青主肝病,色白为肺虚,色赤为心火等。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分部位望诊可进一步确定病位,如颐黑多为肾病,眦青为肝病,颧赤为心病,鼻黄为脾病,印堂发白为肺病。因此,色诊在疾病定性、定位方面有很大意义。医者可根据面诊图,再通过色泽变化来确定内脏疾病。

比如红色,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黄色肝有问题等等 还有眼睛嘴唇的颜色也能看出来 另外手诊也有科学道理,甚至比仪器还准

下面说下手诊,手诊是指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和看手相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疾患时,往往在人体的其他位置有所反应。《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记载:“有诸于内,必行于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手诊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分支,古已有之。清代《小儿推拿广义》中更是详细记述了通过手掌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

6.中医面诊有哪几种情况

红鼻子:脾胃湿热。

如果鼻头发红,且鼻头和鼻周经常生疮,这就表明体内脾胃湿热,抽烟喝酒、贪食辛辣的男人常会有这些症状出现。鼻尖如果呈紫色可能是血压偏高,或盐和酒精摄取过多。

缓解秘方:饮食宜清淡,不要吃得太咸。 熊猫眼:体内水分排不出。

如果早上起来发现他的眼圈发黑、脸色晦暗,则表明他的肾脏负担太重,身体里的水分排不出去。 缓解秘方:可多吃利水食物,用鸭肉煮栗子、红白萝卜煮肉汤喝。

黑耳朵:肾虚。如果耳朵越来越“黑瘦”,还常常伴有听力下降、耳鸣头晕等症状,是肾气衰败之相。

缓解秘方:少饮酒,少吃精细食物,少吃糖。每晚临睡前做次按摩,要记得不要只按耳廓,耳周围也应一一按到,一直延伸到颈部。

皱纹额:心脑血管病。这可能是用脑过度的信号。

时间久了,脑部缺氧会引起头痛、偏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缓解秘方:适当地用手指梳理额部,一方面可以减少皱纹,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压力。

小白脸:肺疾。皮肤白晳的男人给人以儒雅的感觉,但如果过于白晳,可要当心是不是气血不足,肺部有疾病的患者面色通常也苍白无光泽。

7.中医面诊可透视哪些身体的疾病

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如有,即表明其对应脏器有疾病,一般判断如下:

1、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失调。

2、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

3、黑眼眶,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

4、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

现代面诊方法简便易掌握,而且诊断准确率亦较高,是现代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

现代面诊研究

由于面诊在中医诊断疾病上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仅已引起许多现代中医学者的重视,且对面诊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对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的价值。

一、面部蟹爪纹颁与疾病

根据临床观察,蟹爪纹在面部颁与主病有一定规律,心病以颞区布纹为主;肝病、肝肾同病以鼻、颊区为主;肺病以颧区为主;肾病以颊区为主;脾病缺乏特异性。经对肺癌、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等观察,发现面部蟹爪纹的颁和深浅对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面部色诊与危重

面部色诊不仅对慢性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危重病也有诊断意义。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凡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面色萎黄,双颧微红;肝硬变和肝癌病菌人面色甚黑;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黄。

总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如博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

三、胃胆疾病与色诊

据临床观察证明,胃下垂患者脸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色素的深浅与病程长短有关,其色深者为久病。胆囊炎患者鼻翼两则呈浅黄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

四、小儿疾病与色诊

临床因小儿脉来疾速,难以凭其诊断疾病,帮以察色为主,如面赤多泪,眼泪汪汪为麻疹之前驱症状;面青主惊风;面白为中气不足,多主泄泻吐利;面黄为脾虚久伤或湿热内蕴等,此外,在小儿患急腹症时,面呈灰色;重症白喉患儿呈蜡样苍白。

中医面诊知识

标签: 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