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我国学者张舜微的身平和著作
张舜徽先生治学气象弘阔,力倡会通之学,慨然将推广,张舜徽幼承庭教,少年负笈求学,自学成才,成为一代国学大师。郑樵会通之志,继承《通志》之业引以为己任。
张舜徽先生“读无字书”之主张,于其学术研究中之体现,可自两方面观之:一则表彰古人于此问题之身体力行,二则化用王己身具体学术研究,解决相关困惑。这一点于今日“象牙塔”之职业知识分子采说,其省视作用相当不可忽视。
张舜徵先生是著名的国家大师,在小学(文字学、声韵学、训估学)、经学、哲学、文献等方面均卓有建树。张精粹,创见甚多,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影响。《张舜徽集》是张先生一生一千多万字著述中的精华,对弘扬民族文化,积累学术成果、推动国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是一代国学大师。新版《辞海》“张舜徽”条如是介绍:“中国学者。湖南沅江人。崇尚乾嘉朴学,治学以文字、音韵、训诂为根柢,长于版本目录、校勘、考据,在经学、小学、史学诸领域均有成就。曾任兰州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华中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第一至第三届会长。著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清人文集别录》、《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说文解字约注》、《中华人民通史》等。”
管曹聚仁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断言“张舜徽先生的经史研究,也在钱宾四之上”(《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版,287页),蔡尚思先生也在九十年代初著文说“张舜徽先生无隗为学问的通人”,并认为二十世纪“只有柳诒征、钱穆和张先生少数人才够得上‘国学大师’的称号”(《通人张舜徽》,香港《大公报》一九九四年二月十八日),“一代通儒”张舜徽有关清代学术史研究的成果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说起清代学术史,大家首先想到的只是梁任公的《清代学术概论》和梁、钱二公同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湖南沅江人,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生前尝任华中师大历史文献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学识渊博,贯通四部,近世迩来少得之通人大师.先生毕生以著述育人为职志,留下传世鸿作20余部,主编10余种,洋洋洒洒千万余言,并时学者中殊为罕见,是遗于后人的一笔极可宝贵的文化财富.
张舜徽赞赏清代学者的通人之学,表彰扬州学派治学能“创”能“通”,这对打破学术研究分工太细的狭隘现象,是有现实意义的。他还总结了清代学者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认为是比较接近科学的方法,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张舜徽评判清代学术的治学趋向,分为“清初”、“乾嘉”、“道成以下”三个时期.赞扬清代学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张舜徽还对清代学术有关的史实和学术界尚存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精细考证,突破前人成说,提出己见,充分显示了他的朴学功底和严谨的学风。
张舜徽一生出版著述二十余种,含遗著近千万字。他在《八十自叙》中自我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
张舜微是著名的文献学家、历史学家。生前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一任会长,被誉为当代成就卓著的国学大师。他于1946-1949年在兰州大学担任教授、中文系系主任。兰州的三年是张舜徵学术生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对他的著作及相关资料的爬梳,钩勒出其在兰州大学的学术活动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