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楹联诗词的小知识

bdqnwqk1年前基础7

1.关于对联的小知识

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特点: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的位置上。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上联韵脚应为仄声,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

四,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2.关于对联的小知识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3.有关对联的小知识(急用

对联规则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4.(1)找有关对联的小知识 (2)对联的小知识 (3)你搜集的对联 (4)

对联的由来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

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则不仅是为了贴、挂、装饰庭堂楼舍,而是融汇到了人们整个生活之中。

游玩时,交往中,餐桌上,乃至文人相会,都把对对联当做一种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甚至把它当做文明的对话,也有的把它当做发泄感情的工具。总之,历史上曾有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对对联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长工骂地主的故事。一位穷秀才无奈只好给地主打工,一个久旱不雨的暑伏天,老地主硬是让长工去锄田,说什么旱锄田,涝浇园,旱田越锄越劲旱,长工秀才只好头顶烈日去锄田,老地主不放心地坐在地头上监工,干活的秀才汗流浃背,渴如吞火,只好恳请东家给点水喝。

东家没表示给水,反而顺口出一副对联: 天上下雨不下水,下雨才能变成水,下雨变水多费事,天上不如就下水。 长工秀才听了东家的联语,放下锄头,对答如流地对出了下联: 财主吃饭不拉屎,吃饭才能变成屎,吃饭变屎多费事,财主不如就吃屎。

那个监工的老地主一听觉得自己受到了凌辱,一气之下带着水甩袖而去,长工秀才随机去附近山泉喝水去了。 还传说,古时候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上被强盗抢劫,饥寒交迫,只得乞讨。

到了一户财主门前,那财主看他这副穷相,即出一上联云:“棕树剥皮成光棍。” 书生知道财主有意讽刺他,即对下联道:“花椒开口见黑心”。

生动形象地道出财主的黑心肠。 据说袁世凯自称皇帝后,下令举国欢庆,当时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当庆”、“情狂”,都是当地吵丧时的哀乐声。

这副对联巧妙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袁世凯的蔑视。 还传说一光棍汉贴春联的故事。

人家过年男女老幼阖家欢乐,贴春联,放鞭炮。自己过年也得像过年样,尤其贴对子不能免俗,因此,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有酒、有肉、有豆腐 无儿、无女、无妻室 横批是:一人过年。

说明了贴对子的习俗,非常普遍,尤其贴春联,几乎达到村规民约的程度。一到小年腊月二十三,天天有日程安排,二十三糖瓜沾(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准备肉(杀猪宰羊);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全都有;三十儿,擀煮饽饽皮儿。

这个二十四,写大字,就指的是买大红纸写对子,因为一个村坊里写大家的很少,尤其能写对子的更是无几,必须早准备,早请先生把对子写好,三十儿再贴。京西都是三十儿上午贴对子,大概全国也如此。

因为三十儿是阖家团圆之日,就已经是过大年了。大年三十儿贴对子,更有除旧迎新的意义。

春联不仅贴在大门二门上,大柁的立柱上贴上抬头见喜,出门的迎面墙上贴上出门见喜,进门的影壁上贴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个小福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合都有固定的.联语。

猪圈的门口贴上: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骡马成群 牲口鞍子的鞍桥子上贴上: 日行千里路 夜走八百程 鞍子的迎风上贴上:“一路平安”,相当对联的横批。以上这些对联,都是固定场所联,几乎家家通用,是个大氛围的民俗。

趣谈对联,谈古论今。历史上的好对联,多如牛毛;有名联家层出不穷;脍炙人口的对联故事,如雨后春笋。

只是个别的过俗,俗得不堪入耳,更不能登高雅之堂。 当今,一个崭新的先进文化的时代,对联文化仍是一朵绚丽的鲜花,在文化艺坛上盛开不败。

为了摄取对联文化的营养,我走访了京西的几个山村和门城镇的大街小巷。看得出,确有不少对联出自联家之手。

如一个鞋店的门联: 前程远大脚跟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某肉店的门联: 听凭拣肥挑廋做到无争无悔 绝不短斤缺两保证又正又公 某药店门联: 三更到来三更卖 半夜敲门半夜开 某理发店门联: 虽是毫末技艺 却为顶上功夫 以上这些行业性对联,表达了经营宗旨,体现了经营特色,对于繁荣市场,扩大商品销售,提高服务质量,装饰店铺门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便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这些民众文化,也绝对是俗而不俗。 在集联的旅途中,也确看到了联中的玉中之瑕或叫美中不足。

给我一个不大好的印象:内容太单调,文化内涵太浮浅,有的真是驴唇不对马嘴。 说及内容单调,大部分对联不是“财”,就是“福”,含“财”字的对联最高,几乎过半,不是财源广进就是财运亨通。

也许这是时代的一个特征,人们把钱看得过重。但劝君莫要忘记,钱是人挣的,只要人活得健康,勤恳,尤其堂堂正正,生财有道,不悉财源没有。

如像有的高官,已是厚禄,但还。

5.有关诗词的小知识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6.诗词小知识知多少

诗词的勾连与腾挪诗词以藕断丝连最好,勾连、腾挪便是最美妙的写法。

诗词有时候并非需要逻辑上的联系,腾挪开去写,更有味道。有的诗词甚至是以气来贯通的,这样说有些故弄玄虚了的感觉,但多看高手诗词便会体会出一二了。

举几个例子 【踏莎行~没参透】文/梅易 柳絮风前,梨花雨后, 子规啼破春还走。 年年忙趁满庭芳,折来烹煮交杯酒。

/ 雁字空回,约期独守, 无聊画卷成佳偶。 分明月老错牵缘,重游到底没参透。

这是我写得一阕词,上阕前面两句柳絮,梨花,子规等等物像都是暮春时节的描写。紧接着腾挪,词家也叫作荡漾、荡开。

不再景物描写,而是虚写曾经两人花下共酌的情境。下阕几乎全是虚写,无聊的画,无聊的怨,无聊的恨。

没有腾挪,没有荡漾。也没有做到呼应前面。

所以有些遗憾。【踏莎行~七夕】 (梅易)天上销魂,人间酩酊, 一轮明月怜纤影。

伤高怀远几时休,鱼书欲寄心先冷。 浩瀚银河,乡关憧憬, 长空呼唤无回应。

织成云锦挂西山,相思说与良人听。再看另一阕词,上阕首先天上人间,明月纤影渲染气氛。

接着荡开,腾挪写人写情绪。下阕再次腾挪回来,银河,乡关,长空呼唤,渲染。

接着再次腾挪虚写,织锦挂西山,相思说缠绵。这首词,腾挪勾连还是可以的。

《蝶恋花~奇遇》 (梅易) 欲写空灵词太少, 锦绣河山,只会相当好。 遥想当年哥在校,贪玩逃课还迟到。

/ 奇遇假如能遇到, 妙笔生花,美女都倾倒。 别献花儿别搂抱,怕如卫玠归魂早。

(搞笑打油词)这是我的一首打油搞笑词,这首几乎没有腾挪,完全是步步为营,亦步亦趋。没有腾挪就显得局促,紧密,没有回旋,缺乏词之美妙。

记得曾经还写过一首如梦令,大慨意思就是,我有三重祝愿,一愿人生平坦,二愿永青春,三愿如花美眷。~~~(记不住了)这完全是没有腾挪的一阕词,没有了词的来和回旋,顺口溜一般。

然而逻辑上的联系太弱也并不太好,于我自己来说,有时故意抛弃了逻辑上的联系,一旦发现没有腾挪荡漾,便觉得失败,将他不自觉归入打油诗词了。其实我自己也只是思想上,意识里有了这个概念。

尽管一直有意磨练自己,但还属于半吊子状态。但我确定词的写法,不应该像文章,开头,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套路、模式。

心得在我们刚开始写诗的时候,所有的内容无非是对古人的模仿,我们甚至并未经历过思乡,羁旅。渐渐我们才可以表现更多自己的观念,在我们到能够形成自己独有的观念的时候,我们便会抛弃对古人的模仿,开始表现自己,诗词开始变成有个性的东西。

继续这样下去,会发现自己诸多观念过分简陋,诗词再也不能满足自己,这种时候你会读书,读除了诗词以外的书,去学习各种让自己观念丰富起来的东西,甚至开始厌倦写作,反过去看自己东西,总会觉得幼稚无比,你在超人的路上狂奔,反复超越自己,每一天都是新的自己。蚨钱fú qián钱币或新生的荷叶释义1. 指钱币。

宋 杨备 《梦中作》诗:“月俸蚨钱数甚微,不知从宦几时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饭鱼》:“我虽则是挽熊车四海游,只落得妬蚨钱偏不受。”

参见“ 蚨母 ”。2. 指新生的荷叶。

宋 郑斗焕 《新荷叶》词:“蚨钱小,钿花贴翠,相间萍星,一番雨过,一番暗展圆青。良人1、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称丈夫。

例句①唐李白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②明田汝成 忽叩门甚急,妇人曰:‘良人必有遗忘而归矣。

③中唐张籍《节妇吟》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2、古代指非奴婢的平民百姓3、清白人家的妇女4、乡官名,即乡大夫。

5、妃嫔称号。西汉置。

元帝时规定,在妃嫔十四等中位居第九,地位相当于八百石官。东汉省,魏复置。

6、贤者;善良的人。7、良人,指美人。

古诗词中传递书信跟几种动物相关:(一)红雁。所谓鸿雁传书。

例如: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典故: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还有一种说法: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前者是对国的忠心,后者是对感情的忠贞,这两种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二)鲤鱼:鲤鱼代表传达书信,最早来自“鱼传尺素”成语。

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传尺素并不是说在活鱼的肚子里塞入书信。而是说将信放入鱼形的乘信匣中,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7.对联诗歌常识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下联词性与上联同位词相同。

例 :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3.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8.有关诗词的小知识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其他楹联诗词的小知识

标签: 楹联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