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来看,莫言的文学风格值得传承吗?为什么?
中国已经开始清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了,这种风格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
莫言的很多作品细分来看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这一个流派从我们的眼里,可以理解为那些看不懂的艺术。绘画更直观一点,那些乱七八糟看不明白还被吹上天的东西都属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文学也一样。
莫言这种风格在中国不是独一份,残雪、马原、余华、贾平凹等都和这种思潮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是从实际来看,读者并不买账,他们的现代主义作品读者圈子都比较狭窄,并且还有一部分人走过火了,被称为“下半身写作”。
其实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用这些怪诞的方式来写现代社会人精神的扭曲、麻木、邪恶、黑暗等等一系列负面感觉,就显得很“深刻”、很“高大”。但是我们问一句,我们日常生活里真的时时刻刻都处在这样一种状态里吗?
人类经过各种社会制度的变迁,其实普通人生活的内涵一直没有变化,以前怎么生活,现在还是怎么生活,尤其在中国这种极重感情的社会里,人的心理是比较满足的。读者的缺少正说明了这一类文学作品并不能和大众产生共鸣,那么又凭什么认为它在描写当下的社会呢?
这一类作家的逻辑往往是这样的,他们坚持自己是在揭露更深层次的人性扭曲,依靠的是属于作家独有的敏锐洞察力,一般人或者不够敏锐的人是意识不到的。这不就是《皇帝的新衣》故事的翻版吗?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人性扭曲了,但又怎么证明不是他自己心理扭曲了呢?
中国社会是比较喜欢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我们的文学有自己独特的土壤,我们的读者有自己独特的心理追求。我们拿悲剧来说,很多人说中国没有悲剧。其实是不对的,中国的悲剧有自己的寄托。
比如《窦娥冤》这一部戏,就是中国式的悲剧。一本四折,窦娥在第三折被杀害。按照西方逻辑,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哭一场就可以关门了。但是中国不行,中国必须要安排一个第四折为她平反昭雪,这样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预期。
同样的,中国有中国的文学,即使受到外来思潮影响,也必须要服从民族心理,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论中外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在中国都读者惨淡的原因,即使莫言获得诺奖,也只是短暂的提高了销量,而没有形成一种社会上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