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一些知识

bdqnwqk1年前百科13

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一些知识

1、矢量和标量

(1)在物理学中物理量有两种:一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加速度等;

另一种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体积、路程、功、能等。

(2)矢量的合成均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而标量的运算则用代数加减。

(3)一直线上的矢量合成,可先规定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方向均为正,与之相反则为负,然后

进行加减。

2、力的合成

(1)一个力如果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的合力,而那几

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如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有

向线段作为邻边,作一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共点的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与两者的夹角有关,两个分力同向时合力最大,反向时合力最

小,即合力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合力可以大于等于两力中的任一个力,也可以小于任一个力。当两力大小一定时,合力随两力夹角

的增大而减小,随两力夹角的减小而增大。

3、力的分解

(1)由一个已知力求解它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也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力的合成是惟一的,而力的分解则可能多解。但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力的

分解必须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答案同样是惟一的。

(4)把力沿着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叫正交分解。如果物体受到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时,一般常用正交

分解法,将各个力都分解到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然后分别沿两个方向上求解。

三、难点知识剖析

1、力矢量三角形定则分析力最小的规律

(1)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的最小条件是:两个分力垂直,

如图(a)。最小的F2=Fsinα。

(2)当已知合力F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方向时,另一个分力F2最小的条件是:所求分力F2与合

力F垂直,如图(b)。最小的F2=F1sinα。

(3)当已知合力F的大小及一个分力F1的大小时,另一个分力F2最小的条件是:已知大小的分力F1与合

力F同方向。最小的F2=|F-F1|。

具体看看这个网站,上面有黄冈中学老师的讲解

2.力的基本知识点有哪些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也可定义为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

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这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而命名的。

1 N=1 kg*m/(s^2) 测量工具:弹簧秤(测力计) 力的分类:来源:考试大 1)根据力的性质可分为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2)根据力的效果可分为拉力、张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3)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外力和内力。 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两者同时改变)。

3.高一物理力学知识点急.关于力的分解的知识点

1.什么是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一个力作用于某一物体上,它对物体产生的效果跟另外几个力同时作用于同一物体而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是那个力的分力.力的分解例如,在木板上固定两根橡皮绳,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如图3—65所示,用一竖直向下的力F把结点拉至某一位置O,注意观察拉力F所产生的效果.接着,用沿BO方向的拉力F1专门拉伸OB,沿AO方向的拉力F2专门拉伸OA,当F1、F2分别为适当值时,结点也被拉至位置O.F1、F2共同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F1、F2就叫做拉力F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在力的分解中,被分解的那个力(合力)是实际存在的,有对应的施力物体;而分力则是设想的几个力,没有与之对应的施力物体.2.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于已知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然而,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为此,在分解某个力时,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①按照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先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②根据“正交分解法”进行分解——先合理选定直角坐标系,再将已知力投影到坐标轴上求出它的两个分量. 关于第②种分解方法,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按实际效果分解力的几类典型问题: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斜向上拉力的分解 将物体放在弹簧台秤上,注意弹簧台秤的示数,然后作用一个水平拉力,再使拉力的方向从水平方向缓慢地向上偏转,台秤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拉力除有水平向前拉物体的效果外,还有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所以,可将斜向上的拉力沿水平向前和竖直向上两个方向分解.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所示,在斜面上铺上一层海绵,放上一个圆柱形重物,可以观察到重物下滚的同时,还能使海绵形变有压力作用,从而说明为什么将重力分解成F1和F2这样两个分力.三角形定则即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则合力就是由f1尾端指向f2首端的有向线段. 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和矢量的方法,叫做三角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法 研究对象受多个力,对其进行分析,有多种办法,我认为正交分解法不失为一好办法,虽然对较简单题用它显得繁琐一些,但对初学者,一会儿这方法,一会儿那方法,不如都用正交分解法(高中较为常用). 可对付一大片力学题,以后熟练些了,自然别的方法也就会了.正交分解法斜面应用正交分解法 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求其合力,可将各个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直行正交分解,然后再分别沿这两个方向求出合力,正交分解法是处理多个力作用问题的基本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对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步骤为: ①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水平方向或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为X轴,使尽 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②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分别求出坐标轴上各力投影的合力. Fx=F1x+F2x+…+Fnx Fy=F1y+F2y+…+Fny ③共点力合力的大小为F=√Fx2+√Fy2(根号下Fx的平方加根号下Fy的平方),合力方向与X轴夹角 tank=Fy/Fx(即求出tan值,在和已知的tan值比较,进而得知k的度数) 例: 已知:F1,F2为F的分力,F的角度为37,物体重力为G,动摩擦因数为0.5. 求:f的大小,加速度的大小 F1=Sin37*F F2=Cos37*F f=μN=0.5*(G-Sin37*F) F合=F2-f=m*a a=(cos37*F-(0.5*(G-Sin37*F))/(G/g) 注;斜面上的重力分解 下滑力=mg·sin角度 正压力=mg·cos角度。

4.八年级物理关于力的问答题

力学简答题

1.当热气球静止在空中某一高度时,如果将燃烧器的火焰调小一些,热气球就会下降,下降的过程中气囊的体积不变。请分析说明热气球从静止位置下降的原因。

2.配置适当密度的盐水,可以用来为某些农作物选种,把种子放在盐水中,漂浮的种子是不饱满的,沉底的种子是饱满的,请说明道理。

3.洗完手后没有毛巾,人们通常会快速甩手来减少手上的水。请你用学过的力学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4.快速发展的南昌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正在兴建地铁。地铁的设计方案为:进站和出站的轨道都与站台构成一个缓坡。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看,这种设计的优点是什么?

5.2.13年《新交法》规定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乘客在车形式的过程中也必须系安全带,小明及家人在出游乘车时也遵守了这一规定,小明同时还发现安全带做的很宽,请解释为什么要系安全带及安全带做得宽的原因。

6.高台跳雪运动员从赛道高处滑下,即将到达赛道底部时,运动员双脚使劲一蹬,瞬时跃向高空。然后上身前倾,双臂后摆,向前滑翔,两边的雪松飞快的向后掠过。最终,滑雪板问问的接触地面。 请结合上述情境,仿照示例写出高台跳雪运动中所包含的两个物理知识。 实例:运动员从赛道高处滑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

5.跪求高中物理必修一,关于力的知识点总结和经典例题分析~~~

力的概念:力是物理间的相互作用。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效果分类:动力,阻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重力:由地球吸引产生,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弹力:产生:1、物体直接接触。2、接触处发生了弹性形变。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在接触面产生的弹力方向与接触面垂直、绳产生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摩擦力:1、静摩擦力:条件:1物体接触挤压2接触面粗糙3有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大小:02、滑动摩擦力:产生:1物体接触挤压2接触面粗糙3有相对滑动。方向:沿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大小:f=uFn

力的合成与分解: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范围:|F1+F2|》F》|F1-F2|

关于摩擦力:其实摩擦力方面,第一点要做的是判断它的方向!提供阻力的,方向就是你要研究的物体想要运动的相反方向。(如地面的东西,你推它,它不动,所以方向就是你的推力的反向,这时提供的是阻力;人捉着竹杆子下滑,为什么可以减速?就是因为摩擦力提供的是阻力,即方向与下滑方向相反,向上。) 提供动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如传送带,上面运动的物体受到摩擦力提供的动力,所以才运动,这时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如人爬杆,为什么人会向上运动?因为摩擦力提供动力,即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向上)

知道了摩擦力方向,研究问题就不困难了。

(吃饭先。。。)

6.怎样认识力的知识结构图

【教材版本】沪粤版八年级下册

【课标要求】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通过生活事例认识力的普遍性,归纳概括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活动、实验,感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

《怎样认识力》选自沪粤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的第一节。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力的三要素。总体上按照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列举一些来自生活、生产、自然界中“用力”的事例,让学生对“力的普遍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活动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再通过活动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最后还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引出“力的三要素”。

【学情分析】

“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如:推、拉、提、压等,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说力究竟有何特点、规律?学生平时对此缺乏深入思考,更难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力理解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和归纳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索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通过观察嫦娥二号升空,保持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

师:自制杠铃;条磁2块;橡皮筋1条;乒乓球1只;气球(内装彩沫);纸条(写有“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生:橡皮筋;气球。

7.谁能告诉我有关力学的知识

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自然界物质有多种层次,从宇观的宇宙体系,宏观的天体和常规物体,细观的颗粒、纤维、晶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通常理解的力学以研究天然的或人工的宏观对象为主。

但由于学科的互相渗透,有时也涉及宇观或细观甚至微观各层次中的对象以及有关的规律。 力学又称经典力学,是研究通常尺寸的物体在受力下的形变,以及速度远低于光速的运动过程的一门自然科学。

力学是物理学、天文学和许多工程学的基础,机械、建筑、航天器和船舰等的合理设计都必须以经典力学为基本依据。 机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机械运动亦即力学运动,是物质在时间、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包括移动、转动、流动、变形、振动、波动、扩散等。而平衡或静止,则是其中的特殊情况。

物质运动的其他形式还有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及其内部的运动和化学运动等。 力是物质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械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静止和运动状态不变,则意味着各作用力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因此,力学可以说是力和(机械)运动的科学。

力学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力的科学。汉语“力”字最初表示的是手臂使劲,后来虽又含有他义,但都同机械或运动没有直接联系。

“力学”一词译自英语mechanics(源于希腊语μηχανη——机械)。在英语中,mechanics是一个多义词,既可释作“力学”,也可释作“机械学”、“结构”等。

在欧洲其他语种中,此词的语源和语义都与英语相同。汉语中没有同它对等的多义词。

mechanics在19世纪50年代作为研究力的作用的学科名词传入中国时,译作“重学”,后来改译作“力学”,一直使用至今。“力学的”和“机械的” 在英语中同为mechanical,而现代汉语中“机械的”又可理解为“刻板的”。

这种不同语种中词义包容范围的差异,有时引起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周折。例如机械的(mechanical)自然观,其实指用力学解释自然的观点,而英语mechanist是指机械师,不是指力学家。

【发展简史】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等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

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伽利略在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早阐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提出加速度的概念。

牛顿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牛顿奠定了动力学的基础。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标志着力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此后,力学的研究对象由单个的自由质点,转向受约束的质点和受约束的质点系。

这方面的标志是达朗贝尔提出的达朗贝尔原理,和拉格朗日建立的分析力学。其后,欧拉又进一步把牛顿运动定律用于刚体和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这看作是连续介质力学的开端。

运动定律和物性定律这两者的结合,促使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孪生于世,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是纳维、柯西、泊松、斯托克斯等人。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

从牛顿到汉密尔顿的理论体系组成了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在弹性和流体基本方程建立后,所给出的方程一时难于求解,工程技术中许多应用力学问题还须依靠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解决。

这使得19世纪后半叶,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同弹性力学之间,水力学和水动力学之间一直存在着风格上的显著差别。 20世纪初,随着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力学研究又蓬勃发展起来,创立了许多新的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技术中大量的关键性问题,如航空工程中的声障问题和航天工程中的热障问题等。

这时的先导者是普朗特和卡门,他们在力学研究工作中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洞察事物本质,又能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数学途径,逐渐形成一套特有的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起,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力学无论在应用上或理论上都有了新的进展。

力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特殊的过程。与古希腊几乎同时,中国古代对平衡和简单的运动形式就已具备相当水平的力学知识,所不同的是未建立起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理论系统。

到明末清初,中国科学技术已显著落后于欧洲。【学科性质】 物理科学的建立是从力学开始的。

在物理科学中,人们曾用纯粹力学理论解释机械运动以外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如热、电磁、光、分子和原子内的运动等。当物理学摆脱了这种机械(力学)的自然观而获得健康发展时,力学则在工程技术的推动下按自身逻辑进一步演化,逐渐从物理学中独立出来。

20世纪初,相对论指出牛顿力学不适用于高速或宇宙尺度内的物体运动;20年代,量子论指出牛顿力学不适用于微观世界。这反映人们对力学认识的。

8.怎样认识力的知识结构图

【教材版本】沪粤版八年级下册【课标要求】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有:通过生活事例认识力的普遍性,归纳概括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活动、实验,感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关。

【教材分析】《怎样认识力》选自沪粤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的第一节。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及力的三要素。

总体上按照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列举一些来自生活、生产、自然界中“用力”的事例,让学生对“力的普遍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活动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再通过活动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最后还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引出“力的三要素”。【学情分析】“力”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如:推、拉、提、压等,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说力究竟有何特点、规律?学生平时对此缺乏深入思考,更难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认识力理解力。

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和归纳初步建立力的概念。2.通过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索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通过观察嫦娥二号升空,保持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研究力的作用效果。【设计理念】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与知识并重。【教具准备】师:自制杠铃;条磁2块;橡皮筋1条;乒乓球1只;气球(内装彩沫);纸条(写有“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生:橡皮筋;气球。

力的一些知识

标签: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