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

bdqnwqk1年前百科10

1.初中物理声学总结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传播是有物体的震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震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震动,这种震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1、2 摘自外文出版社无敌中考物理第一章

3 摘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6页

(纯手打,其实初中声学归纳起来就这一点,毕竟这只是入门,补充一句:好听的是音乐,不好听的是噪音)

2.求初中物理光学 热学 声学 知识点总结

声学

真空不能传声

5.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6. 声音靠介质传播,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真空不能传声.

热学

7.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8. 温度的单位有两种: 一种是摄氏温度, 另一种是国际单位, 采用热力学温度.而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 把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 -6℃读作负6摄氏度或零下6摄氏度.

9. 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量程; (2)认清它的最小刻度.

10.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11.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 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要放热).

12.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而非晶体没有.

13.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吸热), 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是: 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而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的,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14. 要加快液体的蒸发, 可以提高液体的温度,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15.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沸腾时只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时因为液体中含杂志沸点会有适当变化,水的沸点是100℃.

16. 要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温度, 二是压缩体积.

17. 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叫气化(吸热), 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放热).

光学

18.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空气)的速度是3*100000000 米/秒. 影子、日食、月食都可以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19.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0.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是: (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4)所成的像是虚像。

2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 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2. 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 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如近视镜.

23. 照相机的原理是: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4. 幻灯机、投影仪的原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5. 放大镜、显微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6.天文望远镜分托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托普勒望远镜的原理是目镜焦距小,物镜焦距大,物镜呈倒立缩小的实像几乎在焦点上,从而显倒立缩小实像,目镜在此基础上呈放大的虚像,即f1+f2。伽利略望远镜目镜呈放大虚像,即f1-f2.

力与运动

3.初中声学知识汇总

声的产生 <#声音和声源#> 1.声音:声音是人类用语言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形式;也是动物传递信息的常用形式.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常我们所说的声音指的是人们可以听见的声音.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等. <#声音的产生条件#>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声音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振动发出的. <#常见的几种声源的振动发声#> 1.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是靠鸣膜振动发声的;蚊子、苍蝇在飞行时才有声音,是因为他们飞行时翅膀在振动的缘故;蟋蟀和蜜蜂是靠其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的. 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时,通常在振动的物体上放置容易弹动的物体把振动的情形凸现出来. <@变式练习@> 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播的条件#>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液体或气体.但是真空不能传声.通常在介质问题中不要忽略了空气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声音的传播形式#>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以敲击音叉为例,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音叉的振动使它附近的空气时而变密、时而变疏,就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状态,并且不断地向远方扩展.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因此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 @@振动、发声及声音的传播三者之间的关系 @@<#振动、发声及声音的传播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但是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一定听到声音,只有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即20~20 000次/秒)才能被人耳感受,引起听觉.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是声音会在介质中传播一段时间,稍后消失. -------------------------------------------------------------------- @@声速 @@<#声速的定义#>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在常温(15 ℃)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声速的影响条件#> 1.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即v固>v液>v气. 上面的规律要强调“一般”两个字,因为有的固体传声速度比气体还要慢,如软木. 2.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 3.声速还和压强(压强大,声速大)有关,与声音的其他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等)无关. <#回声与原声的关系#> 当声音从发出到返回人耳的时间小于或等于0.1 s时,反射回来的声音和原声几乎同时进入人耳,人耳不能区分回声和原声,这时回声的效果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这就是所说的“拢音”效果好.因此,在房间里讲话比在空旷的地方讲话声音听起来更加洪亮. 当声音从发出到返回人耳的时间大于0.1 s时,人耳就能比较容易的区分出原声和返回来的声音,人耳就能听到比较清楚的回声. <#回声的应用#> 原声的加强、回声测距、回声定位. --------------------------------------------------------------------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人耳的声学构造#> 人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包括耳垂、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 内耳的结构不容易分离出来,它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腔,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外界来的声波传播到外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这种信号传递给大脑,就产生了听觉.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由于人的听觉范围的限制,并不是所有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都可以听到.人听到声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振动发声; 2.有介质传播声音; 3.声波能够引起耳鼓膜振动.。

4.初中声学知识汇总

《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5.初二 物理 声学和简单的运动 知识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4)人耳要想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s以上。如果不到0.1s,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

(5)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如测海有多深,离障碍物有多远。

二、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大小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得越近,响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决定。

4、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Hz~20000Hz,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是85Hz~1100Hz。

5、频率;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叫赫兹,符号Hz。

6、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的单位是米。

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噪声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必须加以控制。

2、声音的等级用分贝来划分,30~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声音在水中传播

固体中第一

气体排第三

另外,真空不传播声音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声源振动在周围的物质中激起声波.传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而在真空中没有这些传播声音的介质,因此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与物质种类有关,一般地讲,在固体、液体中的声速比空气中的大.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传回耳朵里就是回声.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上,人耳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

光的衍射

定义:光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

包括: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板衍射及泊松亮斑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窄缝)时,它有离开直线路径绕道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光的衍射。衍射时产生的明暗条纹或光环,叫衍射图样。

产生衍射的条件是: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只有十分之几微米,通常物体都比它大得多,但是当光射向一个针孔、一条狭缝、一根细丝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的衍射。用单色光照射时效果好一些,如果用复色光,则看到的衍射图案是彩色的。

6.求初二年物理声学知识结构图

一,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一般固体中速度大于液体中速度,大于气体中速度),还与介质温度有关。

声速:15℃空气中速度是340米/秒。 3,回声:要想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s以上。

如果不到0.1s,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最小距离17米以上) 4,声音的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

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1秒内振动的次数)人耳听音范围20~20000Hz。

(低于20Hz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响度:声音的大小。和物体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声音的品质。由物体本身决定(可以用来区分不同发声体)。

5,听觉:引起听觉的条件:有发声体,介质和健康的耳朵。 骨传导: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双耳效应:声音传到两耳的特征不同,用来辨别声源方向。 6,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分贝:用分贝(dB)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当今社会四大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及固体废物污染。) 7,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声纳系统,B超,超声波探伤。

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超声波除体内结石。

7.求初二年物理声学知识结构图

一,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一般固体中速度大于液体中速度,大于气体中速度),还与介质温度有关。声速:15℃空气中速度是340米/秒。

3,回声:要想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s以上。如果不到0.1s,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最小距离17米以上)

4,声音的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1秒内振动的次数)人耳听音范围20~20000Hz。(低于20Hz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响度:声音的大小。和物体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声音的品质。由物体本身决定(可以用来区分不同发声体)。

5,听觉:引起听觉的条件:有发声体,介质和健康的耳朵。

骨传导: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双耳效应:声音传到两耳的特征不同,用来辨别声源方向。

6,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分贝:用分贝(dB)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

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当今社会四大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及固体废物污染。)

7,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声纳系统,B超,超声波探伤。

传递能量:超声波清洗,超声波除体内结石。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

标签: 声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