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知识
1.古代越族知识和信息
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今天的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是岭南古越族后裔。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种泛称。实际上越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但也必须看到,越族各个支裔又是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庞大的人类共同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族称——越或粤。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战国称“百越”。”有“断发文身”的风俗。秦时吞并百越地区。摘自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
中华民族是秦汉以后历史形成的我国各民族的总称。夏商以后的华夏族和秦汉以后的汉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汉代以后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国内各民族,均部分或全部接受华夏和汉民族文化,大都尊华夏和汉民族的祖先——炎帝与黄帝为共同的祖先,广义上称为炎黄子孙,共同缔造中华文明(注:参阅黄崇岳:《中华民族形成的足迹》,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秦汉以前居住在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的古越族(越与粤通),在我国南方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内部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支系繁多的民族共同体,故历史上有“百越”之称。正如《汉书·地理志》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它们在中华民族形成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自今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以至云贵地区,分别称作于越(杨越)、东越(东瓯)、闽越、南越、瓯越(西瓯)、骆越(今越南北部)和滇越等。他们之所以共称为“越”,是因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使用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器,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纹身习俗等等。这是在古书中有记载并为考古学资料所证明了的。“百越”尽管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社会发展水平却有很大差别,一般是北方的越人比南方的越人先进。古越族中最先进的代表是曾经雄踞长江下游,春秋战国时敢于抗衡强楚并争霸中原的越国(属于越),但终被强楚所吞并。后代或被同化,或迁徙南方。而在华南两广地区的南越族,是“百越”中较后进的一支,直至春秋战国时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和铁器时代过渡阶段,南越族的民族共同体才逐渐形成。
根据文献和考古学材料,南越族及其先民早在四、五千年前尧舜时代就与中原华夏族有交往。《大戴礼记·少间篇》云:“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在《逸周书·王会解》中,就提及商王朝东边的断发纹身的“沤(瓯)深”和“越沤”向商王进贡鱼制品和利剑。这是指江浙和东周沿海一带的越人。又讲到“正南瓯、邓、桂国……,以珠玑、玳瑁、象齿……短狗为献。”这“瓯”、“桂”人应是指岭南地区的南越、西瓯和骆越人。考古学上中原地区的商文化中出土有南方几何印纹陶,而华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印纹陶中的夔纹陶和一些青铜器和铁器,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十分明显,其文化交流情况学术界已作过充分探讨(注:参阅百越民族史研究汇编:《百越民族史论集》中的有关论文。)。
秦始皇统一岭南,建立了番禺、桂林、象郡,大大加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初,大致在秦代三郡的范围内,以南越族为主体(包括今广西西南部的西瓯和越南北部的骆越),由河北人赵佗建立了臣服于汉中央王朝的南越国。这就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动华夏民族与南越族的融合,促进了南越族主体的汉化,南越族及其后裔自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通过历史、考古和民族学家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南越族为主的华南古越,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对中华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贡献。在衣着方面,华南古越族及其后裔今海南岛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纤维织布的发明者(注:容观琼:《释‘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兼谈南方少数民族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贡献》,载《文化人类学与南方少数民族》第169至17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钦食方面,古越族“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族是“干栏式”住房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族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现略述于后。
2.京族的来历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氵+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
京族人口2。3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
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十六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而来。
当时,这里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壮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
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语言的系属未定。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
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
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连系着京城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京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边的民族,过去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京族人民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养殖珍珠、海马等养殖业。
京族住房大多为砖瓦房,为防海风,建筑较为坚固。饮食以大米为主,食鱼虾较多,喜欢用鱼汁调味。
妇女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裤子长而宽大;男子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腰间束带。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 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
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1952年建立(氵+万)尾、巫头、山心3个民族乡。
1958年5月1日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1965年东兴各族自治县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8年12月25日改称防城各族自治县。
3.京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以上所说的男女服饰,是平时在村里生产生活时的日常穿戴形式。
如果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时,妇女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长衫,作为“外套”。男人除加穿一件长到膝盖的窄袖袒胸长衫外,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
这种穿戴,无论是贫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优劣上有所差异。家境平常的人家一般用自制的粗织麻布料,富有人家选用绫罗绸缎、蚕丝织品或香云纱等贵重料子,用黑、白、红、褐等色。
不管贫富,京族人过去都不习惯穿鞋,晚上洗凉水脚或雨天不出工时才穿一下木屐,其它时间总是赤脚。 老人家穿的鞋也只是木屐或用棕树皮织制的拖鞋,俗“棕屐”。
妇女日常的发式都是正中平分,两鬓留着“落水”,结辫于后,其辫用黑布条或黑丝线缠着,再将辫自左至右盘于头顶,其状犹如有图形的砧板一般,故民间俗称“砧板髻”。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
京族妇女还有戴耳圈(亦称“耳环”)的习惯。少女长到六、七岁时就要穿耳,穿耳的时辰也很讲究,都是在端午节那天的上午请人进行的,因为民间认为,端午节有“龙王水”,这时穿耳孔最“吉利”。
女孩到了十四岁就开始梳分头,盘结“砧板髻”和戴耳圈,标志着开始进入成年了。 生产习俗 拉网作业 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
大的拉网高八至九尺,长120余丈,整幅网身由六张缯网缀连组成,网眼较大较疏,网长100丈,略成桃叶状,两头高七尺,中间高一丈余。 操作时,前者要三四十人,后者要二三十人,其操作程序大致是:(一)探察海域,观测鱼情,选择作业地点;(二)在发现鱼情的地方,以竹筏或小艇将渔网徐徐放下,自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包围圈;(三)操网者分作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海滩岸拉收;(四)在拉拽过程中,两组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
一次拉网操作就算结束。这种作业,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只要风平浪静或大风过后,发现鱼情随时都可进行。
但这种拉网作业仅限于浅海,操作也比较落后,故产量也不很高。 多种多样的渔网 在渔猎作业中,除了拉网,还有各种刺网(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以及有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等。
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蚝蛎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塞网分疏、密两种,网的长度、高度与拉网相同,但其网的设置地点是在海滩上定置进行的。
操作时把人分为在三组,各组又具体分为“号桩”、“插”、“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工序。 这种塞网的设置都是在潮涨之前预先进行的。
当海潮上涨时,各种鱼虾就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活动,落入了渔家为它们预设的“尘网”之中。待潮水涨定复退时,鱼虾们的回路已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圈塞断,它们只好“束手待擒”,做渔家的“俘虏”了。
这种“塞网”与“拉网”的区别在于,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其操作是各有特色的。 鲨鱼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鲨鱼的专用网具,其网身全长120余丈,高4尺,网眼特宽,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
进行时主要由四人乘筏,到鲨鱼活动的深海里将鲨鱼拦截(二人掌筏,二人下网),把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下了网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等待,也有在筏上等待的。 待到半夜或次晨,复划筏前往观看网浮情况,当发现鲨鱼入网时,他们先让它们在挣扎中疲惫后,就以鱼叉或鱼勾之类的工具,把它们一条条地穿在一条长藤或绳索上,绑于竹筏的尾部,成串成串地划回来。
这种鲨鱼网每次下网都有可维持三四天连续捕猎,鱼多的时候甚至可以维持七八天不等。 这是一种既惊险而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4.关于京族的历史记载有哪些
京族过去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为京族。
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到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的。当时小岛上荒无人烟,京族人和以后陆续迁到岛上的汉、壮族人一起开发和建设,使其繁荣起来。
11条总长10多公里的拦海大堤将三岛和大陆连接起来,使岛屿变成了半岛,并围海造田,从大陆引来淡水灌田,发展农业。京族三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四季常青。
所处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所以京族人主要从事海洋渔业。他们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捕鱼经验,男子个个是捕鱼能手,还发展了鱼类加工业、海产养殖业、海马养殖业和人工养殖珍珠。
过去京族人多是文盲,他们的住地被人称为“文盲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了京族人的文化教育,岛上不但有小学中学,而且还培养出了许多大学生,“文盲岛”已经变成了“文化村”。
5.京族都有哪些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 -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污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
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
京族人喜欢的“唱哈”、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
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习俗 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一祭神活动。
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
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婚俗 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
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 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食俗 大部分地区习惯日食三餐,居住在污尾的京族一般习惯日食两餐,早餐多选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直到入夜后才吃晚餐。 过去京族常以玉米、红薯、芋头混着少量的大米煮粥作为主食,只有出海捕鱼或秋收,劳动量大时才吃干饭。
如今稻米已成为京族最为常见的主食了。日常菜肴以鱼虾为主,常用鱼虾做成鱼汁,作为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家庭饲养的猪鸡,也是日常主要肉类来源。 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鱼汁,又称“鲶汁”。
是京族民间传统调味品,以各种小鱼经腌制而成。节庆 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
“唱哈节” 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 “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节日的当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装,云集在哈亭(唱歌娱乐的公共场所)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
每年哈节,由村里人轮流做“哈头”(哈节中主持唱歌娱乐的人),并由“哈头”出一头肥猪,办一桌酒肉参加。在宴席上轮流唱歌,妇女只能听唱,不入席。
春节 家家都要做“白薯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壹。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
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6.请介绍一下
京族的习俗与婚俗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污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
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名为京族。京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绝大多数京族人通用汉语(广州方言)和汉文。
京族人喜欢的"唱哈"、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
在海滩、村寨给人第一印象的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某种捕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有"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不论是海潮退后的渔箔边,还是渔船满载归来时,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人绝不会责怪。
近年来,京族三岛又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珍珠养殖场。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
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
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搁浅"之嫌。 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怪的。
京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京族过去一般多信奉佛教、道教,少数人信奉天主教。
逢年过节都要进行敬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
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 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京族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用一定数量的猪肉、糕饼等作为礼品送给女方,贫穷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叶、糕饼作为订婚礼。结婚时,男方要备一百斤猪肉、二百提酒(每提等于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礼品,送给女方。
婚后三天,新娘"回潮",夫妻俩将自家染红的糯米饭两托盘(约6斤),猪肉两块、鸡两只回娘家谢拜岳父母,婚礼才算结束。 。
7.京族有哪些信仰和习俗
京族,现有人口1。
8万。 京族主要分布在美丽富饶的广西北部湾的山心、巫头、万尾三个小岛上。
由于京族主要分布在这里,这三个小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它隶属于 广西防城港市。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大约500年前由越南海防地区迁至中国京族三岛定居。 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
历史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从16世纪开始,京族的祖先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至中国京族三岛定居。最早迁来的一批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
京族在历史上曾经自称“京”、“越”或“安南”,在解放初期曾经统称为“越族”,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关于京族先祖迁居三岛的原委经过缺乏专门的史料记载。
根据清朝光绪元年?衔驳壕┳宥⒌拇逶贾谐疲骸俺邢茸娓负樗橙辏?511年),贯在涂山,漂流出到。
立居乡邑。壹社两村,各有亭祠”,这一记载可称为有关京族祖先迁居一事的最早,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记载。
京族从越南涂山一带迁移到我国平江地区以前,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迁入平江后,由于原有的京族、汉族地址阶级的剥削压迫,加剧了贫福分化,封建文化也因此而得到确立和巩固。
1944年初,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1958年 正式定名为京族。
宗教信仰 京族人大多信奉道教,其中也混杂了一些佛教和巫术的成分。道教与京族的生产活动,尤其是渔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京族也崇拜多神,民间的神灵崇拜,有的带有浓厚的自然崇拜色彩;有的受道教、佛教的影响而成;有的则来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 京族信仰的神,按其供奉场所,可分为“家神”、“庙神”和“哈亭神”三种。
民间的神灵崇拜,注重神灵身对民俗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在乎神的神位、神格和神权的高低。 生活习俗 京族人住在海岛上。
过去的房屋全是用竹木构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涂上泥巴,或用石头压着。 屋内铺设竹条或木条,铺上草席,入屋脱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饭。
现在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室内设施非常整齐、美观,房屋周围种植果树、剑麻、仙人掌等。 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番薯、芋头为杂粮。
逢年过节喜欢吃糯米饭和糯米糖粥。 肉食以鱼虾为多。
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姑表通婚和族内通婚。京族人对订婚和结婚非常重视,在礼俗方面也相当讲究,要经过测八字、定彩头、以定聘礼、“送日子”、“哭朝”、“开容”、迎亲、拜堂、回朝等诸多环节。
服装特色: 京族的服饰独具特色,女子上身内挂一块菱形的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下身穿宽大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时,加穿窄袖的淡色长外衣,喜戴耳环。 男子则穿长至膝盖,窄袖坦胸的上衣,长而宽的裤,腰间束带。
现在只有老年妇女还保留原来的装束,其余的大都与邻近的汉族服装相同。 节日 京族也过春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等,与汉族地区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京族在农 历十二月二十日至三十日进行扫墓祭祖。 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唱哈节”。
在京族人的村子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哈亭",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 崇拜的神祗,以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也在这里举行。 过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
哈节期间最受人欢迎的活动是唱哈,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哈哥,专门抚琴 伴奏;两位女歌手哈妹,用竹板和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过节的人们一边开宴 饮酒,一边听歌伴奏,纵情欢娱,通宵达旦。
每当哈节,皓月当空,海浪轻拍,青年男女们 在哈亭外踏月传情,趁花好月圆的良辰吉日,彼此敞开心扉。 能歌善舞的京族人民,唱歌时常用他们那独特的民族乐器--独弦琴伴奏。
独弦琴也称“瓢琴”,多用一米左右剖成对半的大斑竹制作而成。独弦琴的音色清澈明亮,有吟唱韵味,演奏各种滑音、波音、倚音有独特效果,音质清雅,婉转悠扬,极富抒情意味。
京族一般在哈节期间要举行舞蹈活动。过去最常见的舞蹈有“跳天灯”和“花棍舞”。
“跳天灯”由4-6个(或8个)女子表演:演员们上身穿白色长衣,下身穿黑色裤子,头上顶一个盘子,盘内点着三枝蜡烛,演员们手中还各拿一个杯子,杯子中也点一枝蜡烛。整个舞蹈动作不算复杂,但闪闪烛光与飘飘白衣,相映成趣,看去十分优美。
“花棍舞”由一个或两个女演员表演:演员身穿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着一根木棍,棍上缠着彩色纸,一般是先唱后舞,唱词的内容很广泛,有叙述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男女深厚爱情的,不一而足。 禁忌 在生产方面,新造的竹筏下水之前忌讳别人坐在上边,鱼网放在海滩时,忌讳人从上边跨过,在制作新鱼网和新网下海时,忌讳不相干的。
8.民族礼仪中的京族日常习俗礼仪文化有哪些
京族沿海而居,海域捕鱼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
渔箔是京族渔猎 生产中独特的传统设施,渔箔捕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渔箔捕鱼的方法是:选择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沿滩沟两旁分两行 插上直径10多厘米的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
木柱间用细竹条、竹篾或山藤编 结成“篱笆”栅栏,形成民间所称的“篱沟”。篱沟一般长数百米,其形状如漏斗,紧 靠海边的漏斗尖口宽约10米。
一个渔箔用木柱上万根,有点像古代的八卦阵。在 “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编织3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3个鱼室相 通,但入口处都安置有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笼须”。
涨潮时,汹涌的潮水带着鱼奸 淹没了箔地;退潮时,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后,进入篱沟以鱼罩、网罾 尽情收获。
京族至今保留有“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不论是海潮退后的渔箔边,还是 渔船满载归来时,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人绝不会责怪。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 动。当一艘艘渔船行驶在辽阔的海面时,渔民便互相对歌,或抒情婉约,或激昂 镑礴。
“海榄”是京族群众对红树林的俗称,大片大片的红树灌木林被叫做“海揽 山”。他们自古以来就把海榄山和树林看作“大家的山”,是公有财产,不准砍伐和 入林放牧。
他们信奉的神灵大多来源于自然宗教、道教和佛教。京族地区有灵光禅寺,供 奉观音菩萨;有三婆庙,供奉观音老母、柳行公主和德昭婆;有伏波庙,供奉汉朝伏 波将军马援。
这些充分体现了京族信仰习俗的多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