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优势
1.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考研多少分进入复试
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1、机械工程学院最低分2652、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最低分2603、化工学院最低分2604、电工学院最低分2655、经济管理学院最低分1706、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最低分2607、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最低分3358、自动化学院最低分2859、理学院最低分28010、外国语学院最低分34011、公共事务学院最低分20012、材料学院320 南京理工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建的知名专业化知识产权法治人才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机构。
学院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其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三个省部级单位和南京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学院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知识产权学院为目标,依托学校理工背景与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通过法学本科、知识产权第二学位、知识产权双学位、“3+1+2”本硕贯通的创新模式、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和知识产权法学四个方向)、知识产权(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博士等学科专业平台培养多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在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文科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十年来已经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知识产权人才超过20000人。学院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上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广受社会欢迎,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良好。
学院近些年荣获“全国知识产权系统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和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扩展资料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
学校由创建于 1953 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78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生,1981 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5 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 年,获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11 年,获批建设“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研究生院具有完备的学位授予体系,现有18 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努力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10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各类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合作工作。
2011年以来,与国外高校和知名企业建立了9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开设了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建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
该研究所采用国际学术机构运行模式,汇聚了以赫伯特·格莱特院士、卢柯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知名纳米材料专家,致力于建设世界顶级的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基地。参考资料:南京理工大学官网。
2.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学科课程
主要优点:
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缺点:
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4.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活动课程
主要优点:
1.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2.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
3.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主张以社会生活问题来统合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主要缺点:
1.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功利主义”
2.忽视儿童思维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往往把儿童日常生活中个别经验的作用绝对化而不顾及这些经验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
3.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的教师而言,活动课程的组织较困难。
扩展资料: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门学科各具固有的逻辑和系统。
这种课程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近代学校的学科课程是文艺复兴后逐步形成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学科课程至今仍为各国学校广泛采用。正如赫尔巴特指出的,这种课程是“从易到难” 地排列教材的。它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的特征,而且注重科学的体系。
活动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因此,活动课程也称动机论。 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发扬了这一思想,杜威的课程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3.国家从不同层面进行学科设置的背景和作用是什么
学科背景指的是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需要有学习过某种相关学科的经验。
学科有若干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
第二种含义: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4.总图的专业特点
纵观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果,其专业特点凸显出一下几个方面:
⑴边缘性:总图专业是在多学科的边缘产生的,因此它的专业知识范畴也处于众多学科的边缘。例如:城市规划、道路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学、环境科学乃至社会学;
⑵开放性:总图专业人才除了由相应高校培养外,也向其他具备学科背景的人上开放,持各种背景的人士都有机会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事总图工作,如不少设计单位的总图人员是来自铁道工程、道桥、城市规划、测绘和风景园林等专业。没有严格的专业界限和固定模式体现了总图专业的升放性;
⑶综合性:多方面人士的参与导致了学科专业的综合性,总图专业教育所需要培养的不是单一门类知识的专才,而是综合应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性才;
⑷动态性:动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总图专业的学科体系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之中:另一方面是指总图工作的设计模式,即所谓“三段式动态设计模式”;
⑸体系性:多学科知识关系统一在“总图设计与运输”这一总纲之下,不同的研究方向只是不同手段和角度。待完善的总图学科体系并不依赖于城市规划、工业工程,而有其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
5.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中的东南体育大学在哪里
东南体育大学的取景地就是南京理工大学,只是挂上了“东南体育大学”拍摄门牌。
南京理工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
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覆盖38个本科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
扩展资料
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依托学校理工背景与学科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与渗透,形成知识产权特色的法学本科、知识产权第二学位、四年制知识产权双学位、民商法硕士、知识产权硕士以及MPA知识产权管理等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江苏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文科的示范基地。
“当前,各高校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中心,依托法学专业培养知识产权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教学内容大都是法律课程,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的偏‘软’。
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不相匹配。我校知识产权学院成长于法学学科,但并不完全依托于法学学科,我们强调依托于工科、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修炼实务人才的‘硬’功夫。”
参考资料:培养知识产权实务人才-人民网
6.《在学科上,如何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的作文
对于一个中国来说,也许传统的思想压抑着我们,使我们很少去审视自己的优点或在某种事物上的优势,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往往别人对你的成绩称赞之时,你总是回避而去说你的缺点,而我也不例外,很少去分析自己的优势。
在学习上我常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有太多的劣势和缺点,因为我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比不上别人,那些成绩第一、第二的名次对我来说总是遥不可及,我曾想过去发挥、去发掘自己的优势,但总是停留在想。而现在我变了。
曾有一个老师对我说过:“你不要去看别人,你现在做的就是去看自己,当自己的心像一面镜子可以把一切反照给你的时候你就会成功!”当时我并不是很明白,而现在我明白了,我在学习上需要的是自信,而善于改变自己就是我的优势。
善于改变改变,我总是能在失败、失误、失去信心的时候去改变自己,为自己换一条思想的道路,人人都说改变一个人很难,而我觉得自己的改变并不难,我现在明白自己为什么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了。每当我在学习乏味的时候我就会想我并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对付游戏里的对手,每攻克、解决了一个问题就好像自己打败了一个敌人;每当我上课枯燥的时候我就会想我并不是在听课而是在迷宫当中,一旦我走出去,我就会得到时间上最珍贵的“礼物”从而倍加珍惜着40分钟,把老师的每一句话当作是离开迷宫的线索;每当我的心思离开学习的时候我会想我并没有分心而是遗忘了一只宠物,学习好像是与我相伴的宠物,我一旦分心了,就好像忘记了宠物没给它喂吃的,它是会饿死的。
也许这种改变是因为我想象力太过丰富,感情太过于复杂造成的。其实学习天生有天赋的人太少而肯去拼了命学习的人更少。既然你两样都没有何不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改变自己。把自己的未来当作一场游戏,而学习就是你过关斩将的条件,像我一样把学习当作游戏,游戏便是学习!何不乐在其中呢?
7.课本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问题被认为是教材设计的根本问题,“它既决定教材的编制理念和具体思路,又直接影响教材的功能,特别是影响课程知识与学习者的关系的性质”。
〔1〕语文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具有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统一的特点,特别是在文选型教材中,人们往往分不清语文知识的界限。如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除了与课文相关的语句、诗词、文体知识、写作知识外,我们还可以挖掘跟荔枝有关的植物学知识。
顾黄初通过对国外母语教材的研究发现,“知识除了语言类和文学类本身的知识以外,还涉及历史的、现实的甚至未来的多学科的知识。教材的编者是力图用语言文字本身的知识,以及与语言文学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例如航天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生态知识、环保知识甚至健康知识等等,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尽可能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根据要素主义课程的知识观,知识不仅包括工具价值,还包括背景价值。巴格莱认为:“知识可以作为背景,同时也可以作为工具,它的价值可以是解释的,也可以是功利的。”
他不否认知识的工具价值,但更重视知识的背景价值,因为后者能够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持久、深刻和广泛影响。〔3〕李海林认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在人类文化的划分中不处在同一个逻辑层次上,语文学科具有背景性质。
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少慢差费,主要源自对语文背景性质的茫然无知,对语文与其他文化内容的“背景—前景”二分关系的浑然不解,因而根本没有考虑到要把语文从一般文化活动中分离出来,从而导致语文的泛化和空洞化。〔4〕可以说,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语言文字,还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起到“立人”的作用。
当然,这种底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虽然知识和课文的编排各异,但在编排方式上表现为几种有代表性的形式。
一、系统式呈现和随文式呈现系统式呈现指教材编排按照知识体系本身的规律,给学生呈现一种严密的、层级式的知识内容和体系,学生通过这个体系的学习,可以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知识脉络和框架。如1956 年编写的《汉语》教材,从“文字”一直讲到“篇章”,语文知识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知识点层层推进,便于学生形成一个关于汉语语法知识的整体图式。
事物的优点也往往会变成该事物的缺点,由于汉语语言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言规则具有特异性,如果用语法规则去规范活生生的语言实际,必然导致语言学习的僵化。另外,对母语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的规律也许不应该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入手,而应从较高级的语言单位“句群”开始。
语文知识脱离语言应用成为系统式知识呈现的缺点。随文式呈现指知识随课文内容而确定,不追求知识体系的严谨与层级,知识随文编排,注重知识与语言实践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领会知识。
根据陆俭明的研究,这种知识呈现方式的教学可以采用随机教学的方式,即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知识教学,使二者融为一体,而不是把语言知识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做练习、写作文)弄成两张皮。〔5〕如1981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邹忌讽齐王讷谏》一文的“思考和练习”中设计了这样的知识内容:“《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写人记事十分生动。
在这篇课文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使齐国强盛起来。这种政治见解是有积极意义的。
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往往生动明白,易于打动听者。写作时可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再如现行上海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以卡片的形式随机附于教材之后,知识卡片的内容跟教材的相关内容联系紧密,学生通过知识卡片的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领会,课文和知识相得益彰。如七年级下《生命的舞蹈》后附“警句”的知识内容,通过知识卡片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这一深刻内蕴。
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实现知识与课文学习的相互补充,但这种零敲碎打式的知识呈现方式,由于完全不顾及知识本身的体系,学生可能永远不会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顾黄初通过研究国外母语教材发现,“知识的呈现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主要是在知识短文中和教材最后的附录中,用文字和图表表述;分散,主要是在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和语文知识教学中分散安排。而重点就在‘分散’中,因为这种知识是同特定的作业结合在一起的,它的指向是能力的形成,因此也是活的知识”。
〔6〕讨论以上两种知识呈现方式,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可以对我们有所启示。我们以为,“知识相对集中,随文编排”的呈现方式应成为一种理想追求。
“知识相对集中”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材应相对集中地编排有关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虽不以完整的体系出现,但可以通过教材知识索引或知识列表的形式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脉络。“随文编排”即把上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