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角龙知识
1.恐龙知识
恐 龙 的 种 类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下面我们就来大概认识一下它们吧。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在恐龙统治陆地的时候,海洋也同样被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占领着。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这些爬行动物多多少少长得有些像今天的鱼类,有人就认为它们是鱼变的,也有人认为今天的鱼是它们变的。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种类,像我们今天有的鳗、龟、蛇、鳄等等,过去也都有相似的种类。如鳗龙,如蛇颈龙等等。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科学家们在发掘原角龙巢穴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具小型恐龙化石。它跑到原角龙的巢里去做什么?经过研究,原来它是一个专门偷吃恐龙蛋的小坏蛋。它的嘴里没有牙齿有一根尖刺那就是它用来刺破并吸取蛋汁用的工具。
陆地上的恐龙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这也许是因为它们的骨胳化石更容易被保留下来的缘故。现在发现的这类恐龙很多,有兽龙类,如异齿龙;剑龙类,如剑龙;甲龙类,如森林龙;角龙类,如三角龙;雷龙类,如雷龙等等。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原角龙生蛋时往往是几只雌龙共用一个窝,大家轮流一圈一圈地产蛋。看来它们很讲团结呢。
三角龙是角龙的一种。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两只角,又像牛。这三只角都有1米长,是它们打架的有力武器。
栉龙的头上长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管子,里边有细细的通道。空气经过时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可以用来吓跑敌人。也有人认为,那是它们在潜水时用来通气用的,究竟是做什么用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思考:
体形巨大的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结论,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
2.原角龙的体态有什么特点
原角龙是一种体形中等的角龙类恐龙,其体长2〜4.5米,体重150〜800千克,之所以原角龙的体形相差这么大,是因为其属内两个种的体形对比明显。
由于脑袋后面有一个顶盾,所以原角龙的脑袋很大,几乎占去了体长的三分之一,这个顶盾可以很好地保护它们的脖子不会遭到攻击。虽然属于角龙类,但是原角龙的脑袋上没有角。
原角龙 的嘴巴长在脑袋前下方,嘴巴前端已经进化成了角质的喙嘴。借助咬合肌提供的强大力量,原角龙可以轻松地咬断很粗的植物根茎,甚至原角龙还能够用它的嘴巴咬断伶盗龙的前肢。
3.恐龙知识
简要介绍 基本属性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英文:dinosaur英音['dainəsɔ:]美音['daɪnə,sɔ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 恐龙 500万年至6595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
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现在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 出现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最终灭绝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名称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意思是恐怖的)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动物)。
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则不是)。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
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700多种(生物学上的物种)。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他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与鸟类关系 在1862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其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明显的羽毛痕迹(美颌龙虽然也有羽毛,但它们很原始),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食肉恐龙具有原始羽毛,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
自从1970年以来,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现在,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唯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认为它们在生物学中应该分 美学者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海平面忽然上升 [1]类于同一纲(即现未建成的恐龙纲)之内。
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晚二叠纪,并在中三叠纪成为优势动物群。
从发现恐龙到20世纪前60年,由于对恐龙了解不足,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慵懒、缓慢的冷血动物。但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的观点。
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但事实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多样性发展 恐龙 从早侏罗纪到晚白垩纪,恐龙家族适应环境因而发展迅速,使得恐龙向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的种群数目增加,使恐龙这一类具有优势,恐龙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
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动物的恐龙),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生物习性 最古老的爬行类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宾夕法尼亚纪』(约3亿2000万年前—2亿8000万年前)。追本溯源,当系由两栖类演化而来。
两栖类的卵需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类演化出卵壳,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发。
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类可以离开水生活。 从2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类成了地球生态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类时代。
大型爬行类恐龙即出现于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迷惑龙,是体形与体重最大的陆栖动物。
棘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鱼龙与蛇颈龙及生活于空中的翼龙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生态体系。
爬行类在地球上繁荣了约1亿8千万年左右。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龙。
人们一提到恐龙,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只巨大而凶暴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亦有小巧且温驯的小恐龙。 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行类,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陆地上的沼泽及灌木丛里,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
其中有许多种好食肉,许多种好食草。其中发展较缓慢的种类,类似最古之鳄及喙头类,发展较完善的种类与鸟类相似。
研究方法 恐龙 因为恐龙已经灭绝,所以,不能用研究现生动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凭借其在地球上遗留下来的物质---化石进行研究。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推测恐龙的形态及习性。
根据他们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物一样: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两条腿走路,有的以四条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动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动物;有的皮肤光。
4.原角龙的天敌是哪种龙
原角龙生活的晚白垩世,蒙古地区虽然比今天繁荣,但是沙漠中的植物还是比较少的,而身材矮胖的原角龙主要以这些低矮的植物为食。
而同样身材矮胖,属于甲龙科的绘龙与原角龙吃相同 的食物,因此它们会争夺有限的资源。不过从目前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原角龙化石看,它们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
在原角龙生活的蒙古地区,有多种肉食性恐龙出没,但是对它威胁最大的就是伶盗龙了。1971年,一支考察队发现了一组名为“搏斗中的恐龙”的化石,化石奇迹地保存了一只原角龙和一只伶盗龙搏斗的状态,为这两种动物的关系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资料。
5.恐龙的知识 60字
恐龙,是对一些史前爬行动物的统称。最早出现于大约2亿2千万年以前,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存在了1亿5千万年。在大约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几乎所有种类的恐龙都灭绝了,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鸟类与某种恐龙有血缘关系。
恐龙(Dinosauria)这名字最早为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它由希腊词汇deinos(意为「恐怖的」或「极其巨大的」)和sauros(意为「蜥蜴」)组成。恐龙一词为日本翻译,后为中国引用。
恐龙的体型差异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龙只有鸡那么大(鼠龙(Mussaurus),其幼体仅有20公分),但大多数都体型巨大。最大的是蜥脚亚目恐龙(戈壁卡拉麦里龙(Klamelisaurus gobiensis),体长超过30公尺,高10公尺),为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陆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仅次于鲸。
许多其他种类的爬行生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某些种类同样体型巨大,外形奇异,但它们不是恐龙。如蛇颈龙。
恐龙消失于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释是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灭绝(最早为Walter Alvarez提出)。但这一理论尚有争议。
一般陨石的说法乃指陨石撞击地球后,大量的灰尘暴淹没大地及大气,造成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各地气温逐渐寒冷,恐龙因无法在冷酷的气候中生存及觅食,而死亡变成化石。另有一说法,指当时地球两极因气温的急剧变化,造成海面水位上升,造成大陆与大陆间有河流阻隔,造成恐龙觅食困难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