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bdqnwqk1年前百科6

1.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

①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至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

②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 ③萤囊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④凿壁偷光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

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

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⑤童第周,字慰孙,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一个农民家庭。

由于家境贫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

1930年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扩展资料: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福州英华高一上春季班。 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

1949年至1953年,他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学任教。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停职回乡养病”。 1954年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经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推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1956年,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7年9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0-1962年,转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 197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任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

(院士) 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8年被定为一级研究员。

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主要成就: 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

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莱比锡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 1963年他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他发起创建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

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表达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参考资料: 陈景润_百度百科。

2.知识能否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类的意识形态。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中,只懂得食野果,捕兽,相互依偎来充饥取暖时,文明还未萌芽,愚昧是主流。后来,人类学会了耕种,学会了使用工具,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交流,学会了用文字来传递信息……正因为在长期探索中总结了经验,拥有了知识;所以人类才逐渐摆脱了愚昧,从而成为会思考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有知识,才有创造;有知识,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是知识改变了人类会因愚昧而消亡的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推动社会发展。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质上是普及知识,更广地传播知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人才是靠汲取知识养分培养出来的。如今的中国在文化事业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科技领域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许许多多的高新技术处在世界前沿。而“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不仅是民主法制荡然无存,连知识也处于冻结之中,在疯狂的年代里,渐行渐远的知识让人们又患上了愚昧。而倒退的事实则更好地证明了知识能决定一个民族或振兴或灭亡的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升华思想,知识丰富生命,知识提高境界。英国作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也“英雄所见略同”“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而这些都在“两弹一星”的钱学森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年他远渡重洋,勤奋刻苦地学习知识。“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在外力阻挠下,学有所成的他毅然归国,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创造一个个科技神话,因此他“感动中国”。钱学森老人走了,但他仍活着。是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是知识让其实现了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知识当然能改变命运!

3.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香港富商李嘉诚曾说过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曾几何时,这句话成了人们奉行的至理名言。许多人都相信,只要学到知识,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许多家庭把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家庭头等大事来抓。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到头来仍然是失业待业,又回到生活的起点,很多人都疑惑了,知识真能改变命运吗? 首先,要弄请楚,知识是什么? 在我国教育类辞书中对知识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家长们显然犯了一个概念上的错误,把“知识”与在学校受的教育,甚至是“学历”等同起来了。在他们看来,“知识”就是高学历,学历越高知识越多,读过的书越多,所掌握的知识就越多。

当读过很多书,受过多年教育,拿到了很高的学历文凭后,竟然找不到工作,竟然又回到原来的起点,所以他们就迷茫了,愤怒了!知识能改变命运?! 这种思维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要溯源到我国古代“科举”的形成。从隋代开始,出现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唐代继续延续了科举取士制,到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这种科举取士的制度公平公正,给了很多低级阶层的人以跃上更高一阶层的最直接的机会,找到了一条靠个人奋斗而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许多出身低微的贫民阶层的人通过这条道路跻身于统治阶层。

而且,一旦地位提高,就能光宗耀祖,福妻荫子,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家族乃至后代的命运。 这种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影响了后来中国一千多年的读书人。

读书人都相信,只要读书,只要学到知识,的确能改变命运,无论你是出身高贵还是低贱,一旦进了考场,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也不会比谁高多少。而一旦被取中,特别是贫贱的读书人,都能因此而获得鲤鱼跳龙门的幸运。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古训,中榜后统治者就能分配给你部分的权力,这种“权力”就足以改变你的命运。这样,的确给人一种“知识能改变命运”的错觉。

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根深蒂固地影响了近代甚至当代的读书人,所以也就不难明白现在的许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为什么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此疯狂地重视,整个学校、家庭、社会也对青年的学历如此的重视。因为只有“学历”才能证明你读了多少书,学到了多少“知识”。

甚至家长、学校、社会都无意识地给学生们这样一个暗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上大学,拿到高学历证书。因为上了大学,有了高学历,学到了“知识”,就能跃出龙门,改变命运!考上大学成了最终极的目标。

但是,一旦社会的需求把“学历”和“能力”、“社会需要”区分开来,求学的人付出了金钱,付出了精力,付出了时间,在学校经过十年寒窗,而最后却换不回他们所想要的“改变命运”的结果,他们的心理就不会平衡了,他们愤怒了!读书有什么用?!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这种错误就在于,“知识”不等于学历,“知识”不等于书本,“知识”不等于上大学。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和一个刚下地的年轻人谁更有种田知识?一个做了多年手工艺的人和他的徒弟,谁更有手工艺知识?一个没念过书的白手起家闯荡商海的成功商人和一个初出茅庐刚跳入商界的毕业生,谁更有经商知识?显然,前者积累的经验就是“知识”。

知识是我们人类,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与大自然的斗争生存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而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正是这种经验的浓缩精华。

我们不必要去花几百年几千年摸索积累这些经验,我们只需要在学校花几年的时间,掌握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好的至少是证明正确的知识。我们在起点上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上,我们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再创造。

所以,“知识”绝不是学历,“知识”绝不是书本,“知识”也绝不是考试。 所以我想,当有一天,学习不再是以考试为目的时候,如果有一天,学生、家长和学校不再以上大学为目的,而是去从事社会工作,以为能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而去学习“知识”,那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够走出科举时代,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教育才可能回归其正常状态。

4.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培根的至理名言,妇孺皆知。

沾它的光,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等提法似乎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两天坐公交车,车载电视上不断出现呼吁人们加入到希望工程行列中的公益广告,有一句台词正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知识就真的能改变命运吗?是该好,还是改坏?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科技是不争的事实,知识经济已成为新经济象征性的骄傲,支撑起美国等发达国家整个经济架构。在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被全球广泛认同的条件下,各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竭尽所能让知识成为本国崛起的最强有力武器。

在政府的扶持鼓励和国际大背景的驱使下,一批批高科技公司脱颖而出,科技大腕也是人才辈出。知识似乎已成为当今成功之必备。

然而,联想到当今中国社会现象之实际,本人难免有些感慨。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扩招前就业状况还马马虎虎过的去。

自从02年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走进人才市场,中国就业市场的平静被彻底打破了。或许,这次带来的震动,比90年代初国家打破分配制时还要剧烈。

如果说,那次的改革给了毕业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而这次扩招后的就业问题,则让数以万计的青年人感到人生的迷茫和不知所措。最简单的例子,看看这两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不少岗位招考比例达到了好几百比一,有的甚至是上千比一。

一个上了,意味着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要另谋他路。这里,我不禁要问,他们没有知识吗?有,这是肯定的回答。

可正是这些有知识的大学生(有些甚至是研究生),并未因他们的知识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起码,从刚开初就是这样。也难怪,在农村有些地方,有些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上到高中,原因很简单,一是没钱交学费,二是书读多了有什么用,不照样打工找饭吃?!起初,这些农民被社会广泛认为是愚昧无知,但现在看来,其实,我们都很愚蠢,我们谁也没对,谁也没错。

上了大学,有了知识,成天为前程,为吃饭问题发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不如回乡下当农民种地来的踏实。而没有读书,没有知识,也就相当于没有上船的通行证,至少你又少了一条通往美好前程的捷径。

这真是两难。 现在回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上来。

其实,最先说这句话的人,也对知识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持疑虑态度的。要不然,他不会用‘可以’来修饰,而会说的肯定些、坚决些。

比如,说成‘知识就能改变命运’或者‘知识定能改变命运’之类。既然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那我们又何必非要让那些农村孩子死心塌地的去学知识呢?本来,他们家境够贫困的了,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还要缴学费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这真是造物弄人,或者叫做造孽。

当然,上完义务教育,认识一些起码的字,学会一些基本的加减乘除还是有必要的。但我们没必要鼓动,或曰唆使这些孩子继续深造求知。

因为在当今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当中,有不少正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城里人因为中国的特殊体制就业一般不成问题,农村孩子就谁也管不了。与其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念书,还不如在他们上完小学初中后,送去读技校学一技之长,将来进可飞黄腾达,退则可养家糊口。

这总比现在读完大学后坐冷板凳踏实。 如果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只能改变部分人的命运。

有些人因为有了知识,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可有些人即使有了知识,同样流落街头,沦落天涯。

有些人飞黄腾达,是因为有了知识,‘硬件’实力雄厚,玩的是真功夫。可有些人叱咤风云,是因为出身豪贵,‘软件’势力非同小可,走的是捷径。

亚洲首富李嘉诚,早年弃学经商,并‘无’知识,可终究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四川富豪刘氏兄弟,可谓有知识,可仍然辞去以前靠知识换来的工作,做不用靠知识的工作——卖猪饲料,最后仍然成就了今天的希望集团。

新疆广厦集团孙广信、香港富豪朱茵……,如此不靠知识成就大业者,多矣。美国总统布什,名牌大学毕业,可谓有知识,可要不是自己的家族势力,他能不能当上总统还是个问号。

还是爱因斯坦说的好,想象力不知识更重要。对以上所举例子,我想说,经验比知识更重要。

如果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有些人因此变好,有些人因此变坏。因知识而成就事业,或生活稳定的人我就不用说了,知识给他们带来了面包,带来了面子,带来了地位和荣誉。

可有些人,因为知识,比如这些刚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从知识那里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面包,而是收获了痛苦、失望和自卑。很难想象,当年李嘉诚如果条件允许他求学深造,今天是否还会有富可敌国的长江实业。

刘氏兄弟如果继续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到今天可能也就普普通通的一个教师和政府职员。当然了,如果布什没有知识,今天美国总统肯定不会姓‘布’。

我也去参加过招聘会,曾看见不少单位招一个司机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招一个前台服务小姐要本科学历,招一个保洁员要专科以上学历……。也曾看报道说当今大学生就业不如技校生,有些大学生甚至为了工作,刚大学毕业就跨入技校,想学习一门技术去谋取一职。

这就是知识的成果——人才的‘遭遇’。我不知道这是对知识的讽刺还是人对人自己本。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