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十二本名著?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法国作家卢梭的文学作品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若望一雅克•卢梭(1712〜1778 ),是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活动家之一。1749
年,他在杂志上读到第戎科学院的征文启事,征文题目是《科学艺术发展是否有助于改善风俗?》,他说当时他的思想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这一刹那间,我看见了另一个宇宙,我成了另一个人。”在狄德罗鼓励下写成的《论科学和艺术》
( 1750)定下了他以后著作的基调。他提出科学艺术发展并不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带来灾难的观点。他指出文化是为腐朽的贵族阶级服务的,他们的豪华生活建筑在大多数人的贫困上面。
论文发表后,卢梭的激烈观点轰动一时。1756年,他拋弃巴黎的城市文明,先后住在爱弥达日和蒙莫朗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过着简单朴素的隐居生活。在蒙莫朗西居住的几年是卢梭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他发表了三部重要作品:《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外省
外省一个国家中远离首都或人口密集地区的区域
法国作家博马舍重要文学作品有哪些都有什么特点?
18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国内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反对封建统治、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启蒙思想深入人心,封建专制制度面临崩溃。革命气氛在进步作家的优秀作品中得到反映,其中以博马舍的两部喜剧最为显著。
博马舍(1732 ~
1799),原名彼埃尔一奥古斯旦•加隆,生在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他最早的戏剧创作是两部正剧:《欧也妮》( 1767)和《两朋友》《1770》。《试论严肃的戏剧类型》( 1767)接受和发展了狄德罗的理论,强调第三等级的普通人应当代替王公贵族而成为戏剧的主人公,要求戏剧反映现实生活和重大社会问题。1773年他和法官哥士曼打官司,写《备忘录》( 1773〜1774)四部,控诉封建法官贪赃枉法,揭露法院贿赂公行。
这部作品在人物素描和讽刺幽默方面很出色。《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1772年写成,1775年演出,叙述老医生霸尔多洛强迫养女罗丝娜和自己结婚,罗丝娜却爱上年轻的阿勒玛维华伯爵(化名为兰多尔),伯爵靠他的旧仆人费加罗的帮助,冲破了老医生的提防,和罗丝娜结婚。
这部剧本反映了大革命前夕法国的社会生活,提出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博马舍写出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1792)。他把伯爵刻画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道主义者,费加罗不再是反封建的英雄人物,却成了伯爵的忠实仆人。
这说明博马舍放弃了他的两部优秀喜剧的民主倾向,他的创作生命也就终结了。
法国为什么被认为很浪漫
法国人心目中的浪漫绝对不是不负责任地随便恋爱,而是追求超凡脱俗的、坚韧的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法国人看来就是标准的浪漫爱情!因为他们为了爱情,可以双双化为蝴蝶,实现“恨不同时生,但愿同时死”的忠贞宣言。当然,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说,法国人眼中的浪漫不是轻浮。
浪漫的爱情也是有责任的,不负责任的滥情,不叫浪漫。
法国人的浪漫与“性”也没多少关系,它代表的是一种爱的自由和爱的坦白。法国人认为浪漫的爱情是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比方说,在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中,吉卜赛姑娘对年轻军官如醉如痴的爱和丑陋的敲钟人对姑娘的忠贞不二的爱,都是典型的浪漫爱情。
另外,法国人把“调情”也当作浪漫的重要内容。中国人听到这个词,肯定会立即联想到一连串的“同义词”:不正经、不要脸,甚至卑鄙等等。但实际上,这个词是法国人,甚至西方人日常谈话中经常放在嘴边的一个褒义词。它的真正内涵是,对自己欣赏的异性表示赞扬,并不带有猥亵、轻浮的意味。
这个词,可以是男人对女人说,也可以是女人对男人说。如果对方有善意的举动或者有值得赞扬的长处,那么就可以使用这个词汇。可以说,“调情”是法国人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沟通技巧。
在法国,一个不懂得“调情”的人,就如同一个不会与人交往的人一样。
因为他连最基本的对别人表示友好和欣赏的技能都没有!那么,在这个最最讲究礼仪和面子的国度里,这个缺陷简直就是不可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