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知识

bdqnwqk1年前问题6

1.生物必修二所有知识点

您好!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基因的分离定律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记忆点: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

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

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

2.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归纳

必修②第一章第一节1.孟德尔通过分析 豌豆杂交实验 的结果,发现了 生物遗传 的规律。

2.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 去雄 。3.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相对性状 。

4.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显性性状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 和 隐性性状 的现象叫做 性状分离 。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 显性遗传因子 ,用 大写字母 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 隐性遗传因子 ,用 小写字母 表示。(2)体细胞中的 遗传因子 是成对存在的, 遗传因子 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 纯合子 , 遗传因子 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 杂合子 。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 每对遗传因子 的一个。(4)受精时, 雌雄配子 的结合是随机的。

6.测交是让 F1 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7.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 分离定律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 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 发生分离,分离后的 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 配子 遗传给后代。第一章第二节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 正交 还是 反交 ,结出的种子(F1)都是 黄色圆粒 。

这表明 黄色 和 圆粒 是显性性状, 绿色 和 皱粒 是隐性性状。2.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 绿色圆粒 和 黄色皱粒 。

3.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遗传因子组成是 YyRr ,表现为 黄色圆粒 。4.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 分离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 自由组合 。

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 YR、Yr、yR、yr ,数量比例是: 1:1:1: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 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 16 种,遗传因子的结合形式有 9 种: 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性状表现有 4 种: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 9:3:3:1 。5.让子一代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进行杂交,无论是F1作 母本 ,还是作 父本 ,后代表现型有 4 种: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它们之间的比例是 9:3:3:1 ,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 9 种: 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6.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 分离 和 组合 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 同一性状 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 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自由结合。7.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 约翰逊 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叫做 基因 ,并提出了 表现型 和 基因型 的概念。

8.表现型指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控制 相对性状 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 基因型 。第二章第一节1.减数分裂是进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产生 成熟生殖细胞 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 减半 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一次 ,而细胞分裂 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成熟生殖细胞 中的染色体数目比 原始生殖的细胞 的减少一半。2.精原细胞是 原始 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 体细胞 的相同。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构成,这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 着丝点 连接。4.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 父方 ,一条来自 母方 ,叫做 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 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5.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 染色单体 ,叫做 四分体 。6.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 时期。

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减半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8.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发生在 减数第二次分裂 时期。

9.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 精细胞 ,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 减半 的染色体。10.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 次级卵母细胞 ,小的叫做 极体 , 次级卵母细胞 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 卵细胞 和一个小的 极体 ,因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 卵细胞 和三个 极体 。

11.受精作用是 卵细胞 和 精子 相互识别,融合成为 受精卵 的过程。12.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 体细胞 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 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 卵细胞(母方) 。

第二章第二节1.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 完整性 和 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 形态结构 。

(2)在体细胞中基因 成。

3.生物必修二知识归纳.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粹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行为是随机的 5,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只有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6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每条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9.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红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子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3,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果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4,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6,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17,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称为翻译. 18,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19,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0,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1,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2,,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3,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24,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25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是既无害也无益的 26,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突变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2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8,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29,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30,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31,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 32,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

4.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基因的分离定律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16、3/16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记忆点: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

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5.求人教版生物必修2知识点总结

我qq7169372 生物必修2知识点.下面是一部分 必修② 第一章第一节 1.孟德尔通过分析 豌豆杂交实验 的结果,发现了 生物遗传 的规律。

2.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 去雄 。 3.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相对性状 。

4.孟德尔把F1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显性性状 ,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 隐性性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 显性性状 和 隐性性状 的现象叫做 性状分离 。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 显性遗传因子 ,用 大写字母 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 隐性遗传因子 ,用 小写字母 表示。 (2)体细胞中的 遗传因子 是成对存在的, 遗传因子 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 纯合子 , 遗传因子 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 杂合子 。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 中,配子中只含有 每对遗传因子 的一个。 (4)受精时, 雌雄配子 的结合是随机的。

6.测交是让 F1 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7.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 分离定律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 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 遗传因子 发生分离,分离后的 遗传因子 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 配子 遗传给后代。 第一章第二节 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 正交 还是 反交 ,结出的种子(F1)都是 黄色圆粒 。

这表明 黄色 和 圆粒 是显性性状, 绿色 和 皱粒 是隐性性状。 2.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 绿色圆粒 和 黄色皱粒 。

3.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遗传因子组成是 YyRr ,表现为 黄色圆粒 。 4.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 分离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 自由组合 。

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 YR、Yr、yR、yr ,数量比例是: 1:1:1:1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 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 16 种,遗传因子的结合形式有 9 种: 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性状表现有 4 种: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 9:3:3:1 。 5.让子一代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进行杂交,无论是F1作 母本 ,还是作 父本 ,后代表现型有 4 种: 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它们之间的比例是 9:3:3:1 ,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 9 种: 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

6.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做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 分离 和 组合 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 同一性状 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 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自由结合。 7.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 约翰逊 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叫做 基因 ,并提出了 表现型 和 基因型 的概念。

8.表现型指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控制 相对性状 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 基因型 。

6.【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这是我用过的,你找找看有没有.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 肽键:—NH—CO— ︳ NH2—C—COOH ︱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5 、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25、ATP的名称是三磷酸腺苷,结构式是:A—P~P~P.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6、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ATP 酶 ADP+ Pi + 能量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作用呼吸; 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8、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29、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蓝紫光和红光的光合效率较高.30、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见必修一P 10331、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32、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二氧化硅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色素受到破坏.33、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34、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35、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36、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H ]和ATP.37、有氧呼吸反应式:见必修一P 9338、无氧呼吸的两个反应式:见必修一P 95,39、有丝分裂的主要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40、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1、检测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其由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组成,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使用时注意现配现用.42、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43、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NaOH溶液,后加2~3滴CuSO4溶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44、给染色体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4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中,用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染色,DNA被染成绿色,RNA被染成红色.46、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47、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48、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49、氨基酸形成肽链,要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50、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5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膜.52、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包。

7.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要点

必修二

1、减数分裂的概念(理解)

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

减数分裂是进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 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 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而细胞分裂 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 原始生殖的细胞 的减少一半。

实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理解)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3、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特征:(理解)

1、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

2、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卵细胞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体八个时期的变化22211121,染色单体在第一次分裂间期已出现;请注意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前期或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3、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精巢 卵巢

过 程 变形期 无变形期

性细胞数 一个精原细胞形成四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

相同点 成熟期都经过减数分裂,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精原细胞是 原始 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 体细胞 的相同。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构成,这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 着丝点 连接。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 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 ,叫做 同源染色体 ,联会是指 同源染色体 两两配对的现象。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 染色单体 ,叫做四分体 。

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 时期。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减半发生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 。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发生在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个 精细胞 ,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每个精细胞都含有数目减半 的染色体。

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做 次级卵母细胞 ,小的叫做 极体 , 次级卵母细胞 进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个大的 卵细胞 和一个小的 极体 ,因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 卵细胞 和三个 极体 。

4、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理解)

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

配子的多样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

5、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理解)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 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 精子(父方) ,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8.高中生物必修二全部知识点图文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一、孟德尔简介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 高茎 DD X 矮茎dd 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 高茎 Dd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1 : 2 : 1 分离比为3:1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4.验证 测交 ( F1) Dd X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高 1 : 1 矮 比例为1:1的配子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黄圆 YYRR X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五、小结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3 : 1 杂合子 X 杂合子1 : 1 杂合子 X 隐性纯合子1 : 0 纯合子 X 纯合子 ;纯合子 X 显性杂合子1.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12…… 24…… 416…… 39…… 24…… 3:19:3:3:1……2n 2n 4n 3n 2n (3+1)n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一、减数分裂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染色体 2N 2N N 2N N NDNA 2C 4C 4C 2C 2C C C3.同源染色体 A a Bb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二、萨顿假说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四、遗传图的判断致病基因检索表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常染色体B2 与性别有关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C2男多于女…………………………………X染色体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D1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D2与性别有关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X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双螺旋 DNA的结构 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半保留 DNA的复制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③ △杀死的S,无毒 活小鼠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 死小。

生物必修二知识

标签: 生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