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远古时期历史知识
1.远古时期历史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2.远古时期历史简介
远古时期简介 约距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天、地的出现及人类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在中国,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一类的传说流传久远。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地质学的发展,揭示了地球形成的奥秘,也揭示了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目前,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已有300余万年,因而非洲被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0万年。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如年代稍晚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等,数量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广。因此,中国的考古学家提出:东亚地区也是人类起源地。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它是古猿演变而来的。最近几十年间的考古发现和古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古猿与早期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使「从猿到人」的学说,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
人类的出现与劳动有关。人类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
考古学家为与后来出现的磨制石器相区别,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后者(即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为了研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考古学家还将它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与古人类学家依据古人类的体质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这三个阶段大体是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还发明了弓箭、投矛器等复合工具和钻孔技术,出现了少量磨制石器。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果实和渔猎为生。他们不会建造房舍,多在山洞中栖身,过着群居的生活。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学会用火。先是采野火,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如打击火石取火、钻木取火等等。
火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有很大的意义。它可用于照明、驱除野兽、驱赶寒冷,还改变了人们生食的习惯。
由于熟食能缩短消化过程,使更多的养料被人体吸收,并使血液中的化学成分有所改变,促使人的体力增加、脑髓发达。如3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一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脑容量为1200─1500毫升,已达到现代人的脑容量变化范围,身高也与现代华北人的身高接近。
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说明古今人类在这块大地上的活动范围,已相当宽广。 距今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进入全新世以后,地球的气温逐渐变暖,人类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活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们选择了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建造房屋,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石质工具的制作趋于规范、定型,更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考古学家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发现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与当代中国的人口布局十分相似,相对集中于河网密布的东半部。
人们的食物结构也是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稷。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经出现栽培稻,说明水稻的发源地在中国而不是印度。
8000年前的先民已经雕琢出玉器,发明了纺织技术,在音乐方面出现了七声音阶,可以吹奏旋律,还出现了刻划符号。7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说明已经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驯养。
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还出现了用夯筑技术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养殖桑蚕,并用蚕丝织出了丝织品,还掌握了人工冶铜的技术,铸造出青铜刀一类小工具。
4000年前出现了文字,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氏种植五谷,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蚕丝,他的大臣发明文字、舟车以及黄帝战蚩尤等,因这些发现而说明这些传说并非虚妄,它们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影子。
这些发现还说明,中华文明确实是源远流长。 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发掘的遗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时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
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长。当增至一定数量时,就像细胞分裂那样又分离出新的氏族。
它们之间以血缘为纽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部落。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华大地上有许多氏族、部落和部族。
古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族和炎帝族为主体。
它们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后来分别向东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它们与西进的东夷集团、北上的苗蛮集团发生过多次战争。
传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使华夏集团的势力扩大到今天的山东境内。为了争夺联盟的首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
地处北域的黄帝乘势南下,使炎黄二族的势力达到长江和汉水流域,华夏集团的势力得到空前的扩展。以后的虞、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了华夏的特定地位,黄帝也成了华夏的共同祖先。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
3.远古时期历史简介
远古时期简介 约距今300万年─公元前21世纪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对天、地的出现及人类的产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在中国,有关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一类的传说流传久远。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和地质学的发展,揭示了地球形成的奥秘,也揭示了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目前,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已有300余万年,因而非洲被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在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发现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0万年。
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如年代稍晚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等,数量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广。因此,中国的考古学家提出:东亚地区也是人类起源地。
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它是古猿演变而来的。最近几十年间的考古发现和古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古猿与早期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使「从猿到人」的学说,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
人类的出现与劳动有关。人类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
考古学家为与后来出现的磨制石器相区别,将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后者(即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为了研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进步,考古学家还将它们分为早中晚三期。
旧石器时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与古人类学家依据古人类的体质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这三个阶段大体是一致的。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还发明了弓箭、投矛器等复合工具和钻孔技术,出现了少量磨制石器。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果实和渔猎为生。他们不会建造房舍,多在山洞中栖身,过着群居的生活。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学会用火。先是采野火,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如打击火石取火、钻木取火等等。
火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有很大的意义。它可用于照明、驱除野兽、驱赶寒冷,还改变了人们生食的习惯。
由于熟食能缩短消化过程,使更多的养料被人体吸收,并使血液中的化学成分有所改变,促使人的体力增加、脑髓发达。如3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059毫升,一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脑容量为1200─1500毫升,已达到现代人的脑容量变化范围,身高也与现代华北人的身高接近。
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遍布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说明古今人类在这块大地上的活动范围,已相当宽广。 距今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进入全新世以后,地球的气温逐渐变暖,人类渐渐走出山区,移向平原地区活动。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们选择了邻近水源的地点聚族而居,建造房屋,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普及,使各种石质工具的制作趋于规范、定型,更适合各种不同的用途。考古学家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发现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与当代中国的人口布局十分相似,相对集中于河网密布的东半部。
人们的食物结构也是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粟稷。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经出现栽培稻,说明水稻的发源地在中国而不是印度。
8000年前的先民已经雕琢出玉器,发明了纺织技术,在音乐方面出现了七声音阶,可以吹奏旋律,还出现了刻划符号。7000年前的遗址中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说明已经有了水上交通工具,牛已被驯养。
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彩陶文化,还出现了用夯筑技术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养殖桑蚕,并用蚕丝织出了丝织品,还掌握了人工冶铜的技术,铸造出青铜刀一类小工具。
4000年前出现了文字,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氏种植五谷,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蚕丝,他的大臣发明文字、舟车以及黄帝战蚩尤等,因这些发现而说明这些传说并非虚妄,它们包含了不少历史的影子。
这些发现还说明,中华文明确实是源远流长。 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发掘的遗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时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到排列有序的墓群。
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长。当增至一定数量时,就像细胞分裂那样又分离出新的氏族。
它们之间以血缘为纽带,形成规模较大的部落。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华大地上有许多氏族、部落和部族。
古史学家将它们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族和炎帝族为主体。
它们最初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后来分别向东发展,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它们与西进的东夷集团、北上的苗蛮集团发生过多次战争。
传说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使华夏集团的势力扩大到今天的山东境内。为了争夺联盟的首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战,炎帝战败。
地处北域的黄帝乘势南下,使炎黄二族的势力达到长江和汉水流域,华夏集团的势力得到空前的扩展。以后的虞、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确立了华夏的特定地位,黄帝也成了华夏的共同祖先。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
4.远古时期演变历程
远古时期钻木取火--烧柴取火--蜂窝煤历史--管道燃气--沼气--管道天然气
具体的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答
如:"远古时期钻木取火"
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