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知识
1.佛教中常说的三归依是什么意思
也做皈依三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1] 。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
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第三皈依僧。
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圣贤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们应当皈依一位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这样才不会走错路。
皈依最好选择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行持的师父,经常亲近这位师父的言行、思想,无形中我们亦能沾到几许光明与功德,同时供养了真正的大善知识,能种广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个时间,找不到这种善知识,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真正受过三坛大戒的出家众皈依。
。
2.佛教中常说的三归依是什么意思
也做皈依三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释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觉者,为修行者的导师,皈依释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诸佛[1] 。
第二皈依法,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净僧众是大众的榜样,所以应当皈依十方一切圣贤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们应当皈依一位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这样才不会走错路。皈依最好选择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行持的师父,经常亲近这位师父的言行、思想,无形中我们亦能沾到几许光明与功德,同时供养了真正的大善知识,能种广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个时间,找不到这种善知识,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真正受过三坛大戒的出家众皈依。
3.原佛教中常说的三归依是什么意思
归依,或皈依,一般指佛教的三归依(三皈依),是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所举行的仪式。
概念 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
从何处回头?依靠什么?“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行之标准。好比上学,首须办理注册手续。
我们进入佛门,希望正式接受佛陀教育;法师即代表三宝,将学佛的指导纲领传授给我们,称之为“三皈传授”。我们接受三皈,从今而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即是真正的佛弟子,佛陀的学生。
三宝,是佛、法、僧。从内涵而言,有自性三宝;从形象上说,有住持三宝。
自性三宝--觉、正、净,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众,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发心学佛修行,行为之善恶、邪正必须有个标准。
“三皈依”是最重要的标准,学人从初发心至成佛,均不应违背。何谓“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
行为非常之多,佛家将我们所有行为,归纳成三大类。第一、身体的造作,称之为“身业行为”;第二、言语,称为“口业行为”;第三、心思,也就是思想、见解,称为“意业行为”。
身、口、意三类,即可包括我们一生无量无边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譬如身体做错事,言语说错话,心里念头不正,均属错误行为。
行为有了错误,必须立刻修正,此为“修行”真正的定义。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佛堂面前敲着木鱼念经、礼拜,才是修行;当然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可是修行真正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皈依须知 法师传授三皈,是把佛陀修学最高指导的纲领传授给我们,从今而后我们即是三宝弟子。
应知,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人、某位法师。在晚近,可说自明朝末年即有此现象,此等流弊也有五百年了;如果接受皈依者误会,认为我是皈依某位法师;法师本身也搞错了,认为某居士、某达官贵人是我的皈依徒弟;这种错误观念,造成法师各自脱离僧团,寺院各自独立;如此,则非十方道场,不是一个团结、和睦、圆融的团体。
对整体佛法的弘传与修学,产生了严重的障碍,严重的破坏。我们皈依三宝,法师为大家传授三皈,这位法师是属僧团里的一员,由他代表整个僧团(这个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广大的僧团),为大家传授三皈,为大家做见证人。
我们在三宝前发誓接受三皈戒,法师为我们做证明。三皈证书,后面的具名是“三皈证明阿阇梨”;‘阿阇梨’即是我们通常讲的老师,做证明的老师。
“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位法师”--必须真正认识这点,皈依才如法,功德无量无边,十方诸佛赞叹,一切龙天善神拥护。三皈仪式 以上认识了“三皈依”的真实义。
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果能真正依靠自性三宝,命运、体质确实都能改变。念头一转,完全都改变了,就不一样。
仪式上,我们一般采取的弘一大师从戒经所节录的三皈仪式。释尊当年在世为弟子们传授三皈即是这个仪式,简单隆重;我们也遵循这个仪式。
仪式中有两行半是誓词,教我们在佛菩萨面前恭恭敬敬的宣誓:从今日起,尽形寿,我们遵守三皈戒。这个仪式们可以跟着法师念,法师念一句,我们念一句。
在佛菩萨面前念三遍之后,礼佛三拜,这个三皈依的仪式就圆满了。三皈仪式,不能由在家居士代表传授。
在家居士可以讲解三皈,将三皈的道理与意义为大家讲解清楚,但不能传授。如果希望求受三皈,而没有法师时,我们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
在没有法师的情况下,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都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发愿求受。如果有法师,应当让出家众来为我们做这个仪式。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需真正理解三皈的意义。三宝 《六祖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性佛宝 “佛”是智慧、觉悟之意。“皈依佛”即是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依靠自性觉;换而言之,“觉而不迷”即是皈依佛。
何谓“觉”?何谓“迷”?佛在经典里所显示的,如《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等各种身分。这些善知识,同样穿衣、吃饭、上班、工作、应酬,看来似乎与我们并无差别。
实际上,确实大不相同。凡夫于生活、工作、应酬中,日日生烦恼;佛菩萨于生活、工作、应酬中,心地清净,日日生智慧;此即凡圣迥然不同之处。
正如惠能大师至黄梅参礼五祖时所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一句话,感触很深。
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心中常生烦恼。觉者的智慧如何生起?凡夫的烦恼从何而来?佛于《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故知,烦恼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着;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着;在境缘中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
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六道轮回由此造成。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
4.三严三实是什么 践行三严三实具体内容解读
严以修身
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严以用权
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严以律己
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谋事要实
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创业要实
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做人要实
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5.人临终前念三声法号,有什么说法
净空法师---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临终十念阿弥陀佛、一念阿弥陀佛佛号都能往生。
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 只要一心念佛,乃至十念成功的,这个十念是讲临终的十念,不是讲平常,临终十念都可以往生。但是临终十念要有条件的,确实不是人人能够做得到的。
第一个,他在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不迷惑颠倒,这个条件最重要;第二个条件,临终的时候有人提醒他,有善知识提醒他;第三个条件,他经别人一提醒,他真的能放下,真的能求愿往生。要具足这三个条件,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
但是这三个条件,说实在的话是相当不容易,三个条件都难。因此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在平时努力,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这点非常重要。
临终神智清楚这是最大的福报,我们俗话也讲“好死好生”。人会堕落到三恶道,他怎么去的?他是迷惑颠倒去的,也就是说糊里糊涂去的;如果他很清楚、很明白,绝对不会去三恶道。
可见得临终神智清楚是人生最大的福报,他来生不堕恶道,来生不受苦。这个福报一定要这一生修,人不修福,福从哪里来?一定要知道修福。
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存心为善、常常存心利益众生,这就是福德的根基。
6.六祖坛经出现多次善知识是什么意思
【 善知识 】 《 佛学大词典 》 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
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
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另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经论中胪举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善知识有如下三种: (一)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
(三)教授,指善巧说法。据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亦举出人、法、人法合辨等三种善知识。 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说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着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三十六、卷四十五、中阿含卷十即为比丘说经、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南本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三、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大智度论卷七十一、卷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