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的姓氏知识

bdqnwqk1年前基础30

1.谁知道"李"这个姓氏的来源

1。

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

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 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

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 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

《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 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

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

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

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 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

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

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

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

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

《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

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

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 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

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

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

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

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

2.姓氏“李”的由来

【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3.有谁知道“李”姓的来源

李姓起源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

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

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

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李】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

4.你知道";李";这个姓氏的来源有哪些吗

李姓来源有三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

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

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 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

”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 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

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 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

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

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 (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艹必)。颉利曾屡次扰唐,咄(艹必)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 (今西安市)。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突地稽 (革末)(革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于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

李嘉庆 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 其子李怀光,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国昌 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 (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回族李姓 7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13世纪以来,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1982年统计约有721。

9万人。李姓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苗族李姓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1982年统计约有503万人。 李姓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

汉姓李,苗姓为“孟恩路”。

5.希望得到关于“李”姓的由来、家谱方面的知识,谢谢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

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

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

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

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

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

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

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

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

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

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汉朝陇西成纪人。

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在孤军深入,打了胜仗,在矢尽援绝的情况下暂降匈奴的。

但他毕竟是背汉降敌,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孙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过。以后又百计劝降苏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谅了。

6.姓氏的发明人李的姓氏怎么由来的呢

历史来源 「李」源出有四。

一 ;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二 ; 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三 ; 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四 ;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

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四位。

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 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

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三个,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

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

7.李姓氏起源什么是

李姓源出有二: 1。

源于臝姓的改姓。_ 上古时期的颛顼氏族为东夷族,主要活动在河南的东部,后迁居到了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唐尧 时期,原本单一的颛顼部落分成了 8支氏族。其中一支叫庭坚氏族的部落首领名叫皋陶,在尧帝手下做 大理官。

皋陶有个儿子叫伯益,伯益身怀奇才,专门负责管理火种和驯化鸟兽。 后来,伯益因辅佐大禹治 水有功,被赐羸姓。

由于得到了大禹的赏识,伯益这一支族的嗣孙得以承袭其祖皋陶的大理之职。到了 夏朝王朝时期,伯益的后代中有人开始以官职为姓,改羸姓为理姓。

商朝末期,大臣理微因直言纳谏得罪 纣王而被杀害。其子理利贞为避祸而只身迁居到了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

在逃亡途中,理利贞饥饿时 靠吃树上的李子来充饥。后来为了表达对李子的感谢,他便改理氏为李氏。

2。源于林姓的改姓。

李林氏是福建闽南一带很有名望的氏族。在明代时期,福建泉州晋江的一支林姓人为了避免灾祸而 改姓为李,从此融入李姓一族。

还有一种说法,李姓源于老姓。 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

老 子就是著《道德经》一书、孔子向其问礼的老聃。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 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都是称某人在其氏族下面加子字的。

先秦典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也不称李耳;称老子,而 不称李子,如果老子姓李,那么为何老子不像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那样,被称为李子?可见 老子原本就姓老。 老聃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那一年是庚寅年,即虎年。

当时老聃出生地附近的方言把 虎称为狸儿,故亲邻就称呼老聃为狸儿,因音近,后来转变成李耳。老聃的后裔就以他的名字为姓,*为李 氏。

李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奉老聃为其先祖。那么,老聃的祖先又是谁呢?据《世本》秦嘉谟辑补本载: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青阳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 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

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 重黎及吴回。

吴回氏产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啧,是生六子。

孕三年,啓其左胁,三人出焉。 破其右胁,三人出焉。

其一曰樊,是为昆吾。二曰惠连,是为参胡。

三日篯铿,是为彭祖。四日求言,是为 郐人。

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史记》和《大戴礼记》也有类似的说法。《元和姓 纂》载:“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风俗通义》载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 ”这说明老姓起源于 老童并且老姓曾是显姓,而老聃应是老童的裔孙。

古代的职业具有“世职世守”即世代承袭某一职务或 技艺的特征。这种“世职世守”的现象是夏、商、周三代设官任职、胙土命氏、确定其社会等级地位的重要 制度,也是先秦文献中所说之百官、百工、百姓。

《世本》氏姓篇中说:“篯氏,彭祖氏,彭祖姓篯名铿,在商 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用现在的话说,守藏史就是管理国家藏书、档案之类的官员。

柱下 史就是在天子身边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等。老子所学是“师官和一,家传世学。”

他当柱下史和守藏 室史是世袭来的,这与彭祖的守藏史是一脉相承的,这一职务与皋陶后代世袭的理刑官官职即相当于今 司法方面的官职相去甚远。 今河南鹿邑老子故里太清宫附近有老庄乡,村人多姓李,这也可视为李姓源 于老姓的一个证据。

8.";李";这个姓氏的传说有哪些吗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

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据史载,李姓原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

颛顼有一个孙子叫皋陶,做了尧帝的理官。理官,专管狱讼推断,有些像当代的法官,当时盛行以官职为姓,皋陶也就以“理”为姓。

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一个叫理征的人,忠心耿耿,多次进谏纣王,当时纣王暴虐无道,沉湎酒色,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他。纣王对理征的多次劝谏很恼火,便把他杀了。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家人,于是便逃往豫西。

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两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小利贞已经奄奄一息。那里荒无人烟,根本无法找到食物。

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野树还有一些“木子”(野果),于是采下来吃,这才保全了性命。 母子俩逃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安家落户。

为了表示对“木子”保命的感激,而且理、李同音,可以躲避纣王的追捕,自利贞开始改姓李。这就是李姓的起源。

9.请问姓氏李的由来

姓氏由来『李』 李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

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

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顿丘郡:西晋时置郡。

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

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渤海郡,西汉置。

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中山郡:汉高帝置郡。

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

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

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

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

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五、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

10.姓氏为李的起源是哪里

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

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

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 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人称"诗仙"。 李 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

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 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的姓氏知识

标签: 姓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