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为什么会成为历史的遗憾

bdqnwqk1年前百科13

在“五四”时期,西方的很多文学思潮被引进中国,但“五四”文学却独尊现实主义.但是,“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又与西方现实主义不同,它显现出宽泛化的趋势.只要是现实主义价值取向所需的,统通作为现实主义.反映了“五四”文学主体心态的开放性.却也牺牲了其它美学观念、思潮的独立性。

  “五四”文学在理论上并不提倡浪漫主义,因为觉得它不够趋时.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实际上已经有意无意地趋近于浪漫主义了.比如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创造社是从情感表现角度选择与接受浪漫主义的.但“五四”文学的浪漫主义并不等同于西方浪漫主义,它带着浓郁的时代特点,同时又倾向于现实主义。

  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却又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的解释和利用.在其影响下,中国现代主义出现了三次浪潮:2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但因多种原因很快消退了;80年代所形成的,误解与误读表现得更为明显;后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形成的?请简要回答。

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