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文学史上,大量文学社团的涌现是在哪些年前后?

bdqnwqk1年前百科13

不知道你问的是世界文学还是中国文学,提供一些中国文学的供你参考吧。
首先是在1921年开始,从1921到1923年,全国出现大小文学社团40多个,几个很有影响力的社团都是这一时期成立的,比如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1921年6月在东京成立的创造社,1923年在北京发起的新月社,1924年11月成立的语丝社,1922年的湖畔诗社等。再有就是3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社团是1930年成立的左翼作家联盟,以及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这一时期还有非常重要的两个创作流派,京派和海派,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大批作家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展露光芒的。
推荐你去看钱理群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脉络非常的清晰,内容也很详实,我个人觉得是掌握现代文学的不二之选,我自己是学中文的,不过很久没看书了可能不是很详细,希望这些对你会有帮助。

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中国本土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84年前后),新时期文学(那时候是这么说的)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大致以团块状向前涌动,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出现多元化并进,这实际上是群体意识与权威崇拜在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延续——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这些已被认同的文学思潮,整个文坛的创作大体是一致的。群体意识的制约必然使文学创作走向单一化,这样倒方便了理论界,但对整个文坛来说,是很糟糕的事情!84年前后,通过报刊我们不断听到一些作家对创作苦闷的倾诉,有的隐退,消歇,反思或读书;其实在这时候,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渐渐脱离了“群体”,于是出现了视觉不同的寻根作家,形成了“寻根热”,他们要奋力开凿脚下的文化岩层,强化民族精神,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他们启迪民智,唤醒民心,基于这种现实和文化心理诉求的欲望,再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渗进,一些作家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这样“寻根”作家的创作有了突破口,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那里看到了适用表现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可以借鉴的方法,于是(1984年后)本土文坛热闹起来了。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一些刊物只给这些作品挂上“探索性作品”的标签。其实,这个时期所谓的“探索性”作品在一定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极的批判,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不合理的事以讽刺。在手法上,有些作品在模式的意义上摆脱了传统的情节而建立新的情节观念模式。除了少数作品有图解存在主义、带有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倾向外,大多数作品具有进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