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bdqnwqk1年前学者13

清朝的正式名称不叫清朝?是的,你没有听错,历史上的清朝人,可不会对别人说自己是“清朝人”,而是另有称呼。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政权,清朝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也最熟悉的一个朝代,毕竟仅仅过去百年有余,除了不少文献资料还存于世之外,同时还有各类的文学、影视作品,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曾经统治中华大地两百多年的朝代。

但若是提到清朝的正式名称,恐怕很多人都会有些迷惑,清朝不就是叫清朝吗?事实上,还真不是,清朝这个称呼,只是史学家对其的称呼,而它正式的名称,远不止一个。

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到溥仪退位,清朝历经了数次名称的变化,不同的时期,其正式名称也不尽相同,而名称变化的背后,也是清朝出于各种政治需要的结果。

除了政治需要之外,清朝正式名称的变化,也是因为其从一个民族到一个国家的过渡和转变,比如其国号“清”,就是在意图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时确定下来的。

而在清末时期,清朝与西方列强所签署的各类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也并非完全一样,有“大清国”、“大清帝国”等名称,甚至还有“中华大清国”这样的称呼,虽说这些名称着实让人有些眼花缭乱,但它们实实在在的都是清朝的正式名称之一。

清朝的第一个正式国号,叫做”建州国“。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与祖父觉昌安在古勒城战死,惊闻噩耗的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经过五年的不断征战,努尔哈赤在公元1588年,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对手完颜部,至此,建州女真五部算是被努尔哈赤全部拿下。

在此之前,努尔哈赤对外自称其为车臣诺颜,汉语为聪睿贝勒,但在统一建州后,努尔哈赤也正式颁布了国政,这算是从一个地方势力开始向民族政权的一个转变,其称谓也有所改变。

当年六月,努尔哈赤率三大贝勒以及文武百官共聚于朝,祭拜天地后,其被正式奉为天聪皇帝,天聪皇帝是汉语音译,满文的全称为 sure kundulen han,即淑勒昆都仑汗,后世也简称为“淑勒汗”或“昆都仑汗”。

不过,这个时候努尔哈赤还并未建国,毕竟大明那个时候还颇有实力,并且,除建州女真之外的其他女真各部,对于努尔哈赤也十分不满,因此,还不具备建立国家的条件。

从公元1590年开始,努尔哈赤对女真各部展开了统一过程,先是在公元1592年末,把长白山各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后又继续东进,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实力。

而努尔哈赤的一系列举动,让海西女真对其终于忍无可忍,在公元1593年九月,海西女真中的叶赫部首领布寨,联合乌拉、辉发、哈达各部以及蒙古科尔沁部,向努尔哈赤发动了进攻,双方在古勒山相遇,展开了一场大战。

古勒山之战,是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由于努尔哈赤带领建州女真不断的崛起,让海西女真各部十分不安,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海西女真各部首领曾试图以联姻等方式对努尔哈赤进行限制,但均未奏效,后又在敲诈、勒索无果后,加之双方产生了不少摩擦,最终爆发了这场战役。

战争的结果,是以努尔哈赤所率的建州女真大获全胜结束,挑起战争的叶赫部首领布寨,被乱军杀死,布寨一死,海西女真各部也随之士气涣散,纷纷溃退,最终被建州女真士兵一拥而下,趁势掩杀,至此,海西女真完败,再没有和努尔哈赤抗衡的实力。

在此之后,努尔哈赤又利用分而化之的策略,将海西女真各部逐渐孤立,与此同时,不断进行着统一的进程,截止到公元1603年,大部分部落均已归附。

公元1605年,努尔哈赤在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老城村)正式称“建州国”,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国号,而努尔哈赤也是第一次对外以国王自称。

而此时的大明,对于努尔哈赤逐渐势大却熟视无睹,不管是他统一建州女真,还是他被尊为淑勒昆都仑汗,乃至他成立建州国,明朝几乎是浑然不查,甚至在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折中,还称其努尔哈赤“唯命是从”。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努尔哈赤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式建国称汗,国号定为“金“,史称”后金“。

之所以叫”金“,还是因为努尔哈赤的祖上,可以追溯到金代的女真部族,包括在《清史稿》中也有记载,指明努尔哈赤为金国后裔。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其先盖金遗部。“《清史稿·太祖本纪》

不过,为了区分数百年前的金朝,史学界一般称呼这个时期为”后金“,这也是清朝在历史上第二个正式名称。

在此之后,努尔哈赤在于1618年正式与明朝决裂,以“七大恨”起兵讨伐明朝,自此,清朝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到了努尔哈赤在公元1625年驾崩时,整个辽东地区基本上已经被其占据,都城也迁至盛京(沈阳)。

努尔哈赤驾崩后,其子皇太极登基,这个时期清朝的正式称呼,依然还是为“金”,但众所周知,皇太极并不满足于只是统治辽东,而是意在中原,因此,在公元1635年,皇太极下令,禁止使用原各种女真旧称,如“诸申”等,自然“金”这样的称呼也在停止使用的之列。

不让称呼“金”,那称呼什么呢?皇太极经过认真考虑,最终决定其治下的女真各部以及蒙古各部,统一用“满洲”为国号,这就是清朝对外的第三个正式名称。

不过,“满洲”这个称号并未使用太久,在公元1636年,皇太极在代表满人的多尔衮、代表蒙古人的谢图济农巴达礼以及代表汉人的孔有德这三人的表文劝进下,正式登基称帝,并将国号改为“大清”。

“大清”这个国号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其一是说,明朝的国号为“火德”,而“清”为“水德”,水克火,因此就定为“清”,还有一种说法是,满洲笃信萨满,而萨满又崇尚青色,因此就以谐音“清”为国号。

当然,这只是一些猜测,具体如何还有待考证,但“大清”这个国号算是定下来了,这就是清朝的第四个正式名称。

在此之后,很多奏折、文献中,均以大清为称呼,有时候也用“大清国”这样的字眼,总之就是代表清朝统治下的华夏大地。

包括顺治皇帝登基时,所使用的的也是“大清国”这个名称,也就是说,这个皇太极定下的国号,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期间虽有别称,但在公文、奏折等记载上,均是以此为名,只不过,随着近代的来临,国家、疆域等方面的概念逐渐形成,西方各国在称呼清朝时,就有些许不同。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朝与沙皇俄国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首次和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条约就两国东部边界问题进行了划分确认。

在《尼布楚条约》中,使用的是包括汉文、满文以及俄文三种文字,其中,汉文和满文,均称清朝为“中国”,俄文翻译过来就是“中华帝国”。

这个称呼在之后的历史中沿用很久,包括在晚清时,清朝和英国于鸦片战争之后所签署的《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英国称呼清朝均为“中华帝国”,其英文全称为“Empire of China,简称则为”China“。

而在各类条约中,清朝的自称大部分使用的是“大清”,满文为daicing,不过在于美国签署《望厦条约》时,清朝还使用过“中华大清国”这样的名称,而美国则称呼清朝为“大清帝国”。

中华大清国满文全称:dulimbai daicing gurun:大清帝国英国全称:TaTsing Empire

上述几个清朝的名称,是晚清时期,清朝与西方各国签署条约时所使用的的正式名称,虽说有部分区别,但整体上称呼不变。

而在1901年,也就是签署《辛丑条约》的那一年,由于要一口气和是一个国家签订,而这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字又不一样,最终为了方便阅读,确定了以汉文和法文这两种文字,作为通用版本。

其中,清朝以汉文自称为“大清国”,而法文则称呼清朝为“Empire of China,意为中华帝国。

小结:

清朝的正式名称,曾经发生过多次变化,从努尔哈赤时代到皇太极时代,就有“建州国”、“金”、“满洲”这三种称呼,直到皇太极正式将国号定为“大清”之后,才按此沿用下来,而在清末时,由于要不断的和西方国家打交道,因此清朝的正式名称也随着面对不同的国家时,有一定的区别,但综合对比,以“大清国”、“中华帝国”这个称呼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