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指导
1.学习获取知识,有哪几种途径
1、书籍
书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为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积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书写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装帧形式,以及形态方面,也在不断变化与变更。
2、询问老师
老师是指传授学生知识的人,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有能力的人。
3、网络搜索
网络搜索是指利用搜索引擎(如百度)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搜索。用户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引擎从索引数据库中找到匹配该关键词的网页;为了用户便于判断,除了网页标题和URL外,还会提供一段来自网页的摘要以及其他信息。
4、社会实践
步入社会进行社会接触,提高个人能力,触发创作灵感,完成课题研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求和社会有更大的接触,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活动。
5、看新闻、电视等
新闻、电视等多媒体是快速地全面了解当今社会现状的最好工具,应该充分利用,使自己对社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多学些知识绝不是坏事。
2.学法指导有哪些
学法指导有:
1、结构式指导法:引导学生把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排列的逻辑顺序、平行或相关联系知识的彼此关系、不同类知识间的彼此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的学法。
2、迁移式指导法:引导学生把以前学习某一内容的学习方法或教师的教法,通过“操作、反思、迁移”转换为学习同类知识或相近知识的学法。
3、对比式指导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分别运用两种不同的学法。
4、渗透式指导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学习步骤和学习技巧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不断按教师的教学思路,在潜移默化的训练过程中去领悟新的学习方法。
5、示范式指导法: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媒介,以相应的学习方法为教法。
扩展资料:
1、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指导的简称,它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渗透、指导、训练。
2、智力绝不是成绩的决定因素,关键还是在于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只要方法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3、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4、学生在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学习方法百度百科_学法指导
3.如何运用知识
IDC:90%的所谓“创新工作”是重复工作,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存在(存在于组织内部或外部)。
DELPHI GROUP:得到应用的知识远不足企业可获得知识的20%。 更有权威资料显示:人们1/3的时间用在了寻找那些他们永远也没有找到的信息上。
你是否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缺乏知识?!……不要让你的所学成为记忆,让它变成行动。 ……不要让你的行动成为过去,让它变成知识!一时之间,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虽然每个人的智力、知识、技能是相对地有限,可是仍然有其运用之道。有人提出好的方法:首先,我认为应先找回自己的主动权。
许多人去探索、发掘知识,是由于问题已经降临到自己头上,才去找方法、找解答,由于时间的急迫性,得到的知识或许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是并非最优解,无法保证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发生。所以,采取主动求知,利用既有的知识基础,主动观察、适应现有的状况来提出更好的尝试,并以此为动机来驱动自己汲取相关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会比处处被动的求知方式更来得宏观性与预见性。
其次,善于运用集体智慧。别尝试独断独行,多聆听多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一家之言。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快速变迁的环境,所有会应运而生的绝对是复杂多面的综合性问题,善于总结、吸收、运用其他人的隐性知识或先进思维,是提升自己知识运用能力的一大途径。是的,每个人都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此亦孔子言“三人行比有我师”也。
别人的知识我们去学习是一种心外求法,当然是必要的。正如华裔邱所言的主动学习和组织学习。
但是,我认为如何运用自己的所学,确是最为重要的,亦即学以致用也。知识是关于行动的学问,它独特到与其他任何概念的不同,在于无论多么精深到位的理论和技术诀窍,一旦离开了人的行动,知识马上就退位成了信息。
即使你记住了,也充其量只是一个显性知识,远未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知识的程度。只有成为了自己的隐性知识,或者我们平常所说的真正的掌握了,能够应用自如了,我们才能称其为属于自己的知识。
这刻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重要分界--专家。这也就是说,更好地应用知识的前提基础是,自己必须充分掌握好知识,即使自己成为指导这一行动的专家。
什么叫一知半解?其义是说我们所了解的知识仅限于显性知识上,还有更多的隐性知识我们并未掌握。于是才有按图索骥、刻舟求剑、华而不实、纸上谈兵等等说法。
因此,我认为,运用知识的第一步是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烂熟于胸,成为这一行动的专家。身体力行、举一反三,才会使知识越用越有价值!拿最简单的例子,看了这么多的博客,的确吸收了不少信息量,可是如果没有回复、评论,无法把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会发现其实自己真的一无所有,看了再多的东西充其量只是浪费时间。
我们平时不敢贸然行动的原因是我们害怕风险和浪费时间。大家在此,如果只是去欣赏别人,自己真的是一无所得。
因为知识决不是靠记忆获取的。浏览学不到什么知识,最多是获得了一点见识而已。
参与和行动可以获得知识,也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比如,我们看到专家,虽然寥寥数语,但是个中情理原由我们真的看懂了,会用了吗?我想一定不会这样简单。
比如我就是在和大家互动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虽然我自觉自己差距非常之大,但是仍然喜欢挑战权威,不断地从各个层面上与高手较量。
其实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应用。所为实践出真知。
前面谈到是如何在运用知识之前,如何使知识真正地被自己掌握。真正地做到成竹在胸。
今天我再谈一个自己的体会,那就是应用知识的三部曲: 第一步,明确目标。这一步可能大家事前想到,但到用时又忘掉;即为目标虚位。
第二步,准确定位。这一步可能大家事前知道,但到用时又乱套;即为系统越位。
第三步,设计流程。这一步可能大家事前做到,但到用时又改道;即为行动错位。
前面讲到,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第一步是明确目标,即准确地制定和理解目标。目标就是知识指导行动的指南和方向。
如何做好这一步呢?这里又有几个小点需要注意。1、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方式对待。
就像短跑运动员,是把目标放在眼前;而像长跑运动员,是把目标放在心里。2、知识的应用过程是一个目标体系不断达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是一次性地得出结论和形成结果,它是一个知识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知识的挖掘、整合、转移、共享及创造的过程。
3、对达成目标,还有一个认识目标理解目标的过程。即有一个分解和系统的整合过程。
一个目标它必须是要具体、要有量化、要有时限、要可行,最后还要有行动。接下来我们谈谈知识应用过程的第二步准确定位。
定位也是一个系统问题,知识应用的定位系统不对,我们就不可能非常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它是接着明确目标之后的关键环节,也是下一步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这里同样应该注意:1、建立动态的知识定位系统。随着人类进步,人们越来越发现,过去任何完善的单一知识都无法解决我们现在复杂多变的系统问题。
研究表明,知识必。
4.怎么样才能够好的学习更多的知识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知识。
知识的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
例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陈述,是最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
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例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等。
与哲学不同,认知心理学是从知识的来源、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及表征形式等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的。例如,皮亚杰认为,经验(即知识)来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这种经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来自外部世界,是个体作用于客体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联系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学经验,它来自主体的动作,是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如儿童通过摆弄物体,获得关于数量守恒的经验,学生通过数学推理获得关于数学原理的认识。皮亚杰对知识的定义是从个体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表述的。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为知识是“对具体事物和普遍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这是从知识所包含的内容的角度说的,属于一种现象描述。 我们认为,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
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应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以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网络结构(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之中。
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共同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心理学则主要对个体知识的性质进行研究。 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可以表述为:陈述性知识、记忆性知识、直接表述的知识。
2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 先来看一张知识的阶层图: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五种演进层次,可以双向演进。从噪音中分拣出来数据,转化为信息,升级为知识,升华为智慧。
这样一个过程,是信息的管理和分类过程,让信息从庞大无序到分类有序,各取所需。这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信息价值升华的过程。
反过来,随着信息生产手段的极大丰富,当信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发现噪音出现了,信息生产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从智慧-传播为知识,从知识普及为信息,从信息变为记录的数据,到数据这里已经失去了应用价值,只有记录价值了,从数据衰退到噪音,就已经是纯粹无效的东西了。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详细流程: 分析完这个知识的演进流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知识的定义需要几个关键点: 拿来就用,需要具备立马可以指导实践、行动的作用。
用的是否高妙、正确,这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用的人。 表达表现,必须是可以表达、表现出来,具备传承性。
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能够让接收者理解,表达的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信息损耗。 于是,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结论,知识就是一切人类总结归纳,并认为正确真实,可以指导解决实践问题的观点、经验、程序等信息。
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它具备了更多的附加特征,也就是说,某一种信息如果越多增加这种特征的烙印,就越接近知识。序号 知识特征 说明1 隐性特征 知识具备较强的隐蔽性,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炼。
2 行动导向特征 知识能够直接推动人的决策和行为,加速行动过程。3 动态特征 知识不断更新和修正。
4 主观特征 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5 可复制/转移 知识可以被复制和转移,可重复利用。
6 延展生长特征 知识在应用、交流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和拓展。7 资本特征 知识就是金钱。
8 倍增特征 知识经过传播不会减少,而会产生倍增效应。一个苹果两人分享,一人只有半个,一个知识两人分享,就至少有两条。
9 熟练特征 知识运用越熟练,有效性越高。10 情境特征 知识必须在规定的情景下起作用,人类选择知识一般都会进行情境对比。
11 心智接受特征 知识必须。
5.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小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技能
知识:所谓知识是认识活动的主观产物,也叫认知经验。由于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应,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主观映象,或叫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作为认知经验源于认识对象的反映,由此可叫做对象经验。
知识就其反映水平不同,可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就其表述形式不同,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就其作用来说,它是人们活动定向工具,是活动的内在调节因素之一,是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知识可通过书籍和其它媒体独立于个体之外。它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性认识系统化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础,是决定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技能:所谓技能是学习获得的和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动作经验源于主体动作,属于主体经验。
在实施中可以包括:口答题、实践操作方案、笔试测验小卷、情境测验题、作业题等,在教学实践中边使用边修改,使之不断完善
在课堂中课堂教学中以评价指标为导向,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新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教师的质性评价能起到示范作用;当通过练习,复习学生对知识点已经掌握差不多了,这时,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观点及时进行分析归类,对学生评价进行再评价。
6.学习知识有什么好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绝大多数初中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听课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不仅影响听课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状况,我把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具体方法是:每章新课前编写好预习提纲,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学生按提纲自学预习。
发预习提纲有如下作用:(1)使自学有了方向,做到合上书本能回忆起基本内容。(2)使自学有头绪,有条不紊,能抓住重点和难点,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听课时会更专心,效果更好。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的提高。(4)能避免满堂灌。
预习提纲客观上为教师精讲提供了基础,为学生多议多练争取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预习提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预习课文的成败。
我认为预习提纲的内容应包括三点:(1)能使学生把握教材全局。 (2)提明本章、节重点讨论哪些问题。
(3)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既理顺教材,又留有悬念,以便时进一步启发学生考虑问题。如讲“力”前,我提出了如下预习题目: (1)人类最初是怎样认识到力的存在?(2)联系生产生活举例说明力对物体有推、拉、提、压等作用。
(3)简述你是怎样认识力的。(4)两个物体不相互接触是否也有力的作用?(5)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为什么总是成对地出现? 二、要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 初中生总的看来,还缺乏主动阅读、自学的愿望。
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物理学习至关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既要从整体上规划阅读的进程,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安排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
也就是说,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阅读。我们认为,首先应由简到难。
阅读初始可选择学生所熟知的物理现象和概括水平较低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并且由教师出示几个简单思考题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即“通读”。
有时也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看现象,带着疑问看书。其次由一般性教材到较重要的概念和规律。
阅读较重要的概念和规律的方法是“咬文嚼字”,找字词,找规律,反复品味、思考,力求理解——“精读”。如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里的物理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在学习时,我们从文字上提醒学生注意:“浸”、“排开”及两个“受”字,这些字词的含义,以尽量使学生理解到“浸”包含“漂浮”、“悬浮”等几种现象,即包括物体部分浸入液体及全部浸入液体这两种情况。“排开”意指两种情况,若物体部分浸入液体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答案补充 小于物体的体积;物体全部浸入液体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两个“受”字,前者指液体施力给物体,后者指地球施力给液体。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做阅读笔记的习惯及自我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对学生的阅读笔记,我们经常轮流抽查批阅,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有时让学生互相传阅,相互观摩,取长补短,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做阅读笔记的方式、方法,都会做出符合自己自学状况的具有个性的阅读笔记。 三、要重视理解,杜绝不求甚解的理象 学习知识可以区分为机械的学习和理解的学习。
在学习进程中,机械地识记所学的教材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解的学习。理解是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
特别是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等),答案补充 它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教材中的有关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不仅深刻揭示了某种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特性,同时也阐述了物理定理、定律的适用范围。
所以,学习物理若不重视理解,不提高理解能力,是很难学好的。况且,初中生初学物理普遍存在死记硬背公式和答案等现象。
为此,教师务必提醒学生,对于物理知识,要力求理解它,既要记住结论,更不能忽视对概念和定律本身的理解,还要弄清每一定律、定理的条件、结论及适用范围。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仔细分析这一段叙述,可以理解到该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一切物体;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结论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在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力求理解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知识的方式方法。
如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我除了按教材完成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外,还要求学生思考下面问题答案补充 “(1)教材安排实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出正确结论吗?(2)若教材没有安排实验,你如何自行设计实验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迫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学家是用什么方法、如何思考来探索知识的,以逐步将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渗透给学生。 四、要教给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给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的方法,既能使学生理顺教材,疏清知识线索,又能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具体方法是:每学完。
7.学生学习的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分别是什么
不是分别,而是合起来指的是指三维目标。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扩展资料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
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
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维目标
8.我们如何学习知识
1)要有自信心,缺乏自信往往是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当一个人失去自信时,就会灰心丧气,觉得世上没有值得他所追求的东西。 (2)敢于质疑,“学习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这句话常挂在人们的嘴边。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不怕失败,“败而不馁,就是胜者”。当我们遇到失败时,我们要把它转化成经验和力量,用这份经验和力量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 (4)要勤奋,“勤奋读书出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只有一条——勤奋读书。”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必须在学习的道路上不畏缩,不懈怠,发愤苦读,就能尝到勤奋的甘甜。 (5)确定目标,法国的卢梭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的。”所以我们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既不过高,又不过低。 只要你采用我以上的几种方法,相信你离学习的成功已不远了。 学习方法五: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1."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辩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4."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5."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