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建筑小知识

bdqnwqk1年前学者13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有关知识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二、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三、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

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

2.有关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类型,特点

我一直在学习古建,我认为你所说的中国风应该就是仿古的范畴,我感觉现在网上的图片的中国风的建筑普遍就是建筑的装饰做出来有中国元素的东西,仅此而已,确切的来说不能算是中国式的建筑,中国风的建筑首先应该是有个院落的总体布局,建筑上分详细的三段式,基础,主体,屋顶,三部分,给你说的这个最基本的特征了,中国古建筑没有什么风格和流派,只有地域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建筑造型,代表的话,就是很多的古建筑了,你要是问更详细的话我可以给你详细解答古建的东西,不同时代的建筑都可,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3.中国风的中国风建筑

“中国风”(更多人称为“中式”)建筑采用的工艺一般为:手工木艺、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其工艺及造型十分精美,有的已近乎失传。祖宗时代里,“中国风”曾经遍 布神州大地,其风格因南、北、东、西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殷商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中国风”的建筑应该能够做到首先是现代的,然后是中国的。这样的建筑,其存在的生命力将会很强,而且具有延续性和普及性。

在讨论建筑本土化风格时有人不愿意用“中国风”这个词,认为那是“流行”、“风流”和“时髦”的代名词。其实,“中国风”固然是应运“欧陆风”而产生,但它更重要地是在呼唤着对中国本土“风格”回归的探讨。

事实上,对于中式风格的追求,建筑史上从来没有停止过。七十年代贝聿铭的北京香山饭店、九十年代上海陆家嘴金贸大厦都成功地探索了中国的民族建筑形式。而在今天市场机制下,“中国风”的再次吹起,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开发商、建筑师追求本土建筑意识的觉醒。以前有人总是批判我们的建筑过分西化、照搬照抄,“欧陆风”盛行,终于有人来做中式风格的探讨了。 广义上,“中国风”的定义不应当只局限在北京四合院、江南民居等粉墙黛瓦的建筑形式上,比如上海的石库弄就很有中国味儿,天津小洋楼也已经是天津的一种特色建筑,甚至哈尔滨的那些俄罗斯的建筑,都已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地方建筑,成为这些城市独有的风格。“中国风”的探索需要延伸,不能只局限于一种类型之上,要形成本土化,不同的地点就应该有不同的内容。“把粉墙黛瓦的民居简单地搬来搬去恐怕就得闹笑话”。

对“中国风”的认识,要有一个讨论的过程。 从开发上而言大致可以分三大类型:第一是纯粹地模仿,做出来的产品与一、二百年前所做的那些十分相似,这种模仿是有价值的,不少文人墨客喜欢,但它绝对不能多;第二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在形式上它是纯粹传统的,但在功能上它是现代的;第三是意念上的创新,首先在程式上它是现代的,用现代的材料、结构和现代的理念做出来的,但它又表达着中国常见的习俗和符号,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中国风”的建筑应该能够做到首先是现代的,然后是中国的。这样的建筑其存在的生命力将会很强,而且具有延续性和普及性。

4.建筑学小知识

1:古波斯的波塞波里建筑群主要建筑有?

中央接见大厅、百柱厅、万国之门、觐见厅、玉座厅、大流士宫殿、薛西斯宫殿、宝库等。

2:哈迪德是何派建筑师,代表作?

建筑图像派 狂野派解构主义

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

广州歌剧院

3: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哪座建筑?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4:锢窑多见于(河南巩县)一带,(无量殿(无梁殿))结构不用支模

5;唐宋木构件有(三)个 水平层,其中最复杂的一个实际属于(铰接)结构

6;《园冶》作者(计成),(张涟)和(戈裕良)以擅长叠山著名

7;下列哪个教堂最早采用骨架券在圣堂部分开起了彩色玻璃(b)巴黎圣德尼教堂

a:巴黎圣母院b:巴黎圣德尼教堂c:韩斯主教堂d:夏特尔教堂

8;柯布建立了关于建筑与人之间尺度与比例和谐理论 ,他称之为(模度)

9;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 屋面排水方式之为

有组织外排

5.北京中国风建筑有哪些

明 清 建 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明 代 建 筑 明朝于1368年建立,定都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后,在北方沿边设九镇,筑边防城堡,并陆续完成了万里长城的修筑,以防御蒙古入侵,明长城大部分 保存至今。

明代又一大患是沿海倭寇骚扰,因此实行严格的海禁,并在沿海修建大量的海防卫所,如山东蓬莱水城和宁波镇海卫。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

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

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建 筑 组 群 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其中以北平明清故宫为典型,此时的建筑工匠,组织空间的尺度感相当灵活敏锐。

详见北京故宫 单 体 建 筑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于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 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

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

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

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

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 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

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

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在宋元绘画中出现很多,但实物保存极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民 居 建 筑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

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

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

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

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

6.如何系统地学习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

发展方面,粗略了解的话可以读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如果想更深入,建工社出版五卷本《中国建筑史》十分详细地汇总了营造学社成立至今几乎所有资料,全部读完则对古代建筑史的发展历程有完整的了解。对汉代建筑感兴趣还可以读《杨鸿勋建筑考古论文集》以及河南博物院出版《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如果希望了解发展背后的原因,强烈推荐张良皋著《匠学七说》。傅熹年的《建筑史论文集》、王贵祥《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研究论集》以及张十庆《从帐幔装修到小木装修》、《建筑与家具_古代家具结构与风格的建筑化发展》等论文也值得一读。

这里主要试着回答一下古建筑中设计原理的部分如何系统学习。(这里强烈建议大家先将审美、风水、文化等因素排除,毕竟纯粹从这些出发去分析古建筑的文章,看完感觉好像什么都研究了但又什么都记不住……可以尝试单从技术层面与空间层面理解古代建筑,而后再试图从技术层面反思形成审美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潘谷西《中国建筑史》教材,对事物有一个大概认识。

此后,林徽因《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可以作为设计原理学习的纲领排在首位。尽管梁思成与林徽因都写了《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但梁文更注重的是宏观层面对于中国建筑史的梳理,较少谈设计;而林对设计的敏感使其在林版《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特征》中从较细微的部分切入,更多谈的是设计原理,属于微观层面。

在此之后,可以梳理木结构的结构逻辑,推荐张十庆《从建构思维看古代建筑结构的类型与演化》。把握原理,首先应从逻辑区分。从建造逻辑上看,木结构分为两类,即层叠逻辑的井干式建筑与连架逻辑的穿斗式建筑——井干式建筑无柱,所有屋顶荷载均可看做叠梁承担;而穿斗式建筑中(原生穿斗)无梁,横向构件只承担连接作用,所有质量由柱直接传递至地面。而后世所提抬梁式、插梁式、厅堂式、殿堂式等概念均可看作井干与穿斗的叠加状态。

由于井干式与穿斗式属于原生木结构,而井干式由于其局限性较差以及工艺相对简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暂时不讨论。从穿斗结构入手,可以更易于理解木材的力学性质、木建筑的加工方法、构成方式与所面临的几个具体问题。注重理解穿斗建筑中简易四阿或歇山顶的做法,从屋角构架的处理明确防水(腐)、交圈、整体性等基本问题,也深入理解穿斗建筑中如何穿、如何斗(凑)、以及位于同一高度两枋相撞时相互避让的原则。这里推荐东南大学朱光亚主持编撰的《福建传统大木匠师技艺研究》以理解木材的基本性质与加工的方式、以及一些施工中碰到的具体问题。重庆大学硕士论文《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艺研究》(非唯一,重庆大学在那几年做了很多关于土家族民居技术的硕士论文)可以作为补充,了解穿斗建筑的适应性问题。从穿斗入手,理解木建筑基本原理、了解基本型穿斗的局限后,再去看传统大木建筑将容易许多。

在此之后可以尝试阅读《营造法式》,从大木作两卷及配图中理解何为常规做法,但时刻警惕。《营造法式》是一本为规范工程造价而编写的书籍,其中所提的处理方式均为当时的常用做法而非标准做法,并且尽管将不同进深的各架椽屋细分并绘制不同的侧样,但其中并未讨论什么情况下应当匹配何种屋架,而这其中的选择则均为设计问题。

中国风建筑小知识

标签: 国风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