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美德
1.知识即美德什么含义
今天,一个偶然,点开了“苏格拉底”百度百科。
我惊呆了,原来 我的知音竟然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哈哈
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去年、前年,我发表在天涯的《命运从这里开始--解读 现实游戏规则》曾写着:
“…
在更短的时间,吸收到更多的智慧,人生必然是高效率的。所谓智慧,不过是掌握更多事物发展的游戏规则罢了。
…
谙熟到了游戏规则,还需要励志、激励吗?一些被大众评为品德高尚的大人物,并没有人励志他们、激励他们要那样的行为。是他们清楚,他们该走那样的游戏规则。
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符合他人游戏规则的行为,他人就会说那是有道德的行为。道德、品德高尚,不过是游戏规则而已。
…
有些看来相当棘手的事情,却有人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摆平了。有些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结果闹出人命。种种事物现象隐含的游戏规则,读懂了多少?
前些年,曾发生多起惨剧新闻‘一伙人、甚至一家人,仅仅为了要看某个电视频道,导致争吵,结果大打出手,闹出人命。’都是因为对人的游戏规则欠缺了解,所酿造的悲剧。
…
不把人当人看,得把人当人对待。至少,表面是个人,理当享有人的相关待遇。不然,结局会更糟糕。
刚看到新闻,‘妻子岳母不带小孩被男子勒死’。那都是把人只当人、只当某个角色看待,所酿造的悲剧。对‘人’这个物种,了解不全面,导致的。人不是只有人的属性。
…
第二章 认知自己
2.气质、性格
(3.)自信的关键起点
在Q友微博看到‘不给别人犯错的机会’,通过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改为‘给别人犯错的机会是自己愚蠢’。
…
(5.)耶稣 认‘罪’的智慧
承认自己,接纳一切,坦荡面对,何须畏惧?原来如此,难怪耶稣要众信徒认罪,昭示着大智慧呀。可是,好像他没有剖释获罪的缘由:欠缺认知,不明事物发展的游戏规则,不循规则,必然犯错,罪有此生。是故,耶稣说罪恶人生。人生是罪恶的。
不循规则,即不走门道,必然撞墙,因为门不在那,那幅墙上‘门都没有’。这叫不循规则,必遭惩罚。罚必遭苦受难,因此,佛陀说苦难人生。人生是苦难的。
如何离罪?如何脱苦?我不习惯于宗教信仰,我只忠信于事物的发展规则,现实中的游戏规则。由于耶稣与佛陀对自然世界事物发展规则的高度认知,对现实游戏规则的高度认知,最终‘双双获得了离罪离苦’。
心路通,路路通;心路不通,无路可通。通晓游戏规则,遵循规则,走门道,不碰钉,不撞墙,无犯错遭罪,无受罚苦难,没有烦恼,活出自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离罪离苦。
…”
前天,我正在笔记本上写着:
你有无穷的智慧待开发,
而我能够协助于你把智慧调动起来,
解决正待解决的问题;
请问,
你玩过游戏吗?(“上帝”是“世界”这个“游戏”的总开发工程师,同时是“超级玩家”。)
你玩过没有游戏规则的游戏吗?(上帝都无此缘分)
你能设计创造出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游戏吗?(上帝都做不到)
再问,你可知道
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你要玩的游戏吗?
当中的游戏规则,你都精通了吗?
我的生命,专门为解读现实游戏规则而存在…
2.“美德即知识”是谁的思想
是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 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
苏格拉底对美德十分关注,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中处处都表达着苏格拉底对美德概念的看法。如《游叙弗伦篇》谈虔敬,《克力同篇》谈义务,《拉什斯篇》谈勇敢,《 李西斯篇》谈友谊,《美诺篇》谈美德等。在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 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 识是美德的本质。他认为,智慧是一种美德,但有智慧的人必须善于思考,而思考离不开知识,这种知识就是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他人与 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因此,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共性,是所有美德中 共有的东西,任何一种美德都不能离开知识而存在,故得出结论“美德即知识”。
3.请问“知识即美德”与“美德即知识”,哪个是苏格拉底哪个是亚里士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说的,至于“知识即美德”我没听说过,应该是“美德即知识”的讹传吧。
“美德即知识”出自柏拉图《论美德》(详见《柏拉图对话集》)
这个命题的实质其实不是美德是不是知识,而是“美德需要教育”。在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需要教育的问题上,呈现了精美的西方形式逻辑推理。
而当我仔细领悟了其中的逻辑过程后,我感到自己对形式逻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段论片断的水平上而已。而之所以“形式教育论”在西方如此盛行,因为有古希腊“智者教育”的渊源,就不难理解了。
苏格拉底首先给定了一个哲学前提:要讨论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先明确它的“本性”。而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氏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但知识与善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就是知识,那它肯定是需要教育的;另一种是善独立于知识之外。
于是苏格拉底着重论述善是否需要教育,他先界定善的特征是“有益”,但有益的事物,同时也会是有害的,在列举了许多有益的事物同时也可能有害之后,得出:决定“益”与“害”的是智慧。也就是说,善不是自然就善的,那么什么产生了善?只能是教育。所以到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说: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吗?
苏格拉底从美德是善开始,经过善不是天生的,善是需要教育的,最后达到“美德需要教育”的命题。
当然,逻辑仅仅能构造理论的形式,因为逻辑只是形式,形式中的实质内涵有赖于认识的发展。比如在划分“善”的来源时,苏氏采用“天生”与“教育”的两分法,显然是一种认识的局限,所以后来科尔伯格就面临了惯偷“知而行窃”的诘问。因此,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赞同0| 评论
4.知识即美德作文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要追求知识和美德。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拥有不间断文明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太多的精华。当代人往往汲汲于名利,却易忘了最为本真的传统,忘了要去追求知识和美德。 美德常在,即使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一对老夫妇多次求医被拒,进行了三次手术之后仍被病痛所折磨。他们敲开了又一家医院的大门,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好的
治疗,他们拿出了厚厚的红包送给主治医生。可主治医生万希油自始至终只有坚定的拒绝。万希油为老人家施一场难度颇大的手术。手术很成功。老夫妇在出院后无视家人的阻挠,双双签订了遗体捐赠协议作为回报。
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礼物啊!万希油医生拒不受贿,体现的是的正直;老夫妇捐赠遗体,弘扬的是感恩。我们每次为这个社会的冷漠感到痛心时,总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什么是传统,什么是美德,告诉我们这个社会还有许许多多的“正能量”。
曾子为信杀猪,范仲淹忧国忧民;孔子宣扬仁政,关云长薄云天……透过这些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美德,更是一个优秀的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即使有诸如秦始、魏忠贤等渣滓,却也最终在为了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垫脚石。一个人令另一个人记住他会有许多途径,或许是他俊美的外表,或许是他充实的内在。可是迟早有一天容颜会衰老,永远保持不变的只有他的美德和知识。
正如本书中所提及,作为新时代学生的我们,想要为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话,我们不仅要“树美德”,还要“获新知”。 中国梦,它不仅仅是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更是意味着责任付出。目前尚显稚嫩和年轻的我们,对于偌大的中国似乎只是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是积土成山,积沙成塔,只要我们这些沙砾不断充实自己,不断磨砺,不断润色自己,我们终有一天会变成炫丽珍珠。
青年人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终有一天我们会升到大地中间,会站到全世界人民的眼前,因为国家的未来必定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少年郎十四五岁便披戎装上战场,只为捍卫国家的荣耀;五四新风潮是从学生中首先发现的,只为保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做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可以努力汲取知识,正如海绵疯狂地汲取水分一样,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以后才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德和知识正如一对密不可分的双生儿,离了任何一个都显得不甚完整。现在常提及的一个词是“德智教育”,这也正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树美德”和“获新知”这两样我们都应力做到。一手美德,一手新知,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中国梦指的不仅仅是个人所为之奋斗的目标,更是指中华民族的民族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梦想!或许每个人对中国梦的定义不甚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一样的,那便是希望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希望中华民族能够永远地屹立于强者之林。而只有做到了“扬传统,树美德,获新知”,才能够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与“知识即美德”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一个,是一组命题
首先,美德即知识,就是说美德是一种知识,一种认识。这与古希腊的社会意识有关。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到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人有利的,就不会有人不去做。植根于这种信念,苏格拉底认为,缺乏德性的人完全是因为认知的原因,他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美德,或者没有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
反过来,就有了“知识即美德”。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掌握了关于美德的知识,他就能自觉地实践美德,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里的知识,如楼上所说,是指对于“德”的知识。
在这里,后来说的知识和意志还没有被区分出来。亚里士多德清楚的认识到了,懂得道德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区别,才明确把二者分开来。
赵敦华那本书比较适合初学者,不过在讲康德时有个小硬伤。康德用“理性存在物”一词,是包括人类和可能存在的外星人的,康德认为,如果真的存在外星人,他们的认识也不能逃脱理性的规定。赵敦华却说“理性存在物”单指人类,说康德认为可能存在非理性的外星人。楼主看到这里的时候注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