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播风险
1.什么是知识传播服务
知识传播服务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信息技术服务,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有价值的知识,并期待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其基本内涵主要包含:知识传播服务的主动者,即知识传播者;知识传播服务的受惠者,即所传播的知识内容的接受者。在知识经济催生的新经济浪潮中,知识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资源,知识的使用和创新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主题。在需求的推动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支持下,知识传播服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知识传播服务是指从人类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并用来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知识传播服务过程。这种服务其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知识传播服务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的检索查询、互动传递以及加工处理活动,这就是学问矩阵致力于传递真实的知识;培养诚实的学问;铸造踏实的网路。从而实践为用户提供实用的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继金融资本和劳力资本之后,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不断发展的“第三资源”,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的增长更直接地取决于对知识资本的投资和知识资本的运用。在研究知识资本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需要探讨其价值的衡量及运用管理。 人类在经历了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个阶段后,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个阶段—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转化与应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不再是来源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依靠知识资本的贡献。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生产和传播知识的智力资源已取代传统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而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并且形成新的资本形式,即知识资本,又称为智力资本、无形资本。它包括员工素质、产品创新、专利和商标等资产,是传统的财务体系反映不了的无形资产价值,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
知识传播服务是中国人民科学院的学问矩阵致力于拓展现代服务业提出的一种新的应用科学服务理念,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经过采集,过滤,分类,编辑摘要,精华萃取、精确挖掘等处理过程;运用交互式方法为网络用户提供知识传播服务。宗旨是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百姓生活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融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实用性、参与性为一体。知识传播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学问服务的基本方略是:实施信息技术服务、知识传播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生活消费服务、商业经济服务一体化发展战略,创新矩阵化管理体制和营运机制,构建科学实验、技术应用和服务研究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动与引导所有华人对所有华人共享文明的知识传播;带动和领航所有华人对所有华人体验优质的生活服务。 研究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改善知识传播服务以提高民生质量。
2.怎样才能促进知识传播
知识传播活动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并有序运行的社会活动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按照被传播的知识信息内容的运行轨迹曲线,来认识分析人类社会知识传播活动的运行过程:
1.人类社会出现知识传播活动的前提性条件,是必须产生可以供人们传播的知识信息,获得了具有知识属性的经验、技巧或认识到客观事物发展中的某些规律,这些就是可供人们传播的知识信息—— 知识的初级形态,即经验性知识,或者是由经验知识再上升后的理论性知识。
2.知识成果被生产出来以后,就有可能被知识传播者选择作为传播的内容。知识传播者在实施知识传播行为的过程中,只能根据其特定的知识传播目的以及知识传播的条件可能,从人类社会成员生产的全部知识成果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拟传播的内容。
3.知识传播者在选定了拟传播的知识内容后,就进入编码环节。编码是把拟传播的知识信息,组织成载有特定知识内容并适合特定媒介传播的系列符号的过程。
4.知识内容经编码后,知识传播者就可借助选定的知识传播媒介,向预想中的知识传播受传者实施知识传播行为。知识传播行为的实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构成社会环境的各种要素又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知识传播行为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5.知识内容被知识传播者经由特定知识传播媒体向预期的知识传播受传者传播以后,就进入自由流动状态。如果所传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传播受传者的知识需求相吻合,传播的时机也选择得当,即为受传者接受传播的知识提供了场所、时间、情绪、心态上的可能,那么,这些在传播过程中的知识,就可能被知识传播受传者接受,即初步地实现知识传播的目的。
6.知识传播受传者接受了知识传播者传播的知识信息后,必须经过解码,即还原到可以直接思维的语言表现形式。对接收的知识信息,知识传播受传者根据自身的兴趣或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于与自己观点一致、需求吻合、能补其缺的知识信息,乐而受之对与自己观点相悖、需求相异或陈旧过时的知识,鄙而弃之对那些自己尚不能说明或暂时无用的知识信息,或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这三种态度的实质是三种不同的传播效果的反映。
7.知识传播受传者从传播过程中接受了特定知识信息内容后,把它和原本所拥有的知识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就有可能产生出新的知识信息 假如该社会成员又产生了传播的欲望或需求,并且付诸了实施,那就进入了一个新的知识传播过程。
上述七个运行环节,就构成了人类社会成员知识传播活动的完整过程。
3.新闻风险的定义
“新闻报道的风险性”之我见 ■胡华涛 2006年01月05日16:13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拜读贵刊2005年第9期夏雨禾先生的《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一文后,笔者觉得该文有夸大“疫苗事件”报道风险性之嫌。
所谓“报道的风险性”,属于报道真实性的范畴。就“疫苗”报道个案而言,报道的风险性就是整个事件报道过程中,把疫苗作为“假疫苗”、“问题疫苗”、“夺命疫苗”报道而可能产生的不良传播效果。
考察整个“疫苗事件”的报道过程,把新闻报道的风险性归结为新闻时效性俘虏客观性;媒介公正立场的缺失;(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急功近利、妄加猜测、不负责任报道行为;解决问题缺乏科学,对新闻事实过早的“盖棺定论”而使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等原因,都有失公允和简单,值得深入探讨。从新闻采访写作规律和认知规律看,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涉及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还关系到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的社会传播效果等相关问题。
●新闻事实的“初级本质”不等于新闻真实 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规律来说,新闻报道是一个过程、一个系列、一个流程。这个流程中既有传递信息的要求,又有说明、解释、分析事实的意义和内涵的要求。
然而由于客观事物暴露的程度和报道主体(新闻记者或通讯员)的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制约,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有快慢和深浅的不同。列宁曾经指出:“人们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列宁:《哲学笔记》第256页)。
这里的意思是认识由“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再不断地加深。因为事物本身往往是个复杂的系统,事物的特性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如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过程、规模等,这些特性是显性的、直观的、具体的,容易认识的;而深度信息是事实的内在联系,如原因、意义、背景、趋向等,是隐性的、非直观的、抽象的、不容易认识的。
纵观整个疫苗事件的报道过程,它对事件的认识是一个渐渐的、逐步深入的过程。6月17日、18日两天,安徽省泗县大庄镇的防保所对该镇19所中小学的2500多名学生接种甲肝疫苗,部分学生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这是新闻的基本事实信息。
6月21日,安徽《新安晚报》刊发了《安徽泗县数十小学生疑被注射假疫苗住院治疗》的报道。这是对新闻基本事实的最初报道说明和解释,假疫苗前用了“疑”字,说明问题比较复杂,不明原由。
6月25日,新华网合肥《安徽泗县百余学生接种甲肝疫苗出现异常1人死亡》电文报道:6月23日,4岁半女童李威的死亡。 这是事件发生重大变化,亟待找到事情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向。
短短数日之内,央视、《青年时报》、《新闻晨报》分别以不同标题报道了“疫苗事件”中疫苗贩子曾有过贩卖假疫苗的前科,疫苗的运输和管理环节漏洞频出,当事人拿了回扣等深层情况也得到曝光。这是事件的初级本质浮出。
还是新华网合肥6月25日的报道:泗县卫生局将李威死因确定为“感染重症菌痢致呼吸衰竭”;又据6月29日《扬子晚报》发了《安徽疫苗事件婴儿死亡原因初步认定》的报道说:28日安徽省卫生厅对事件原因做出了初步认定:可能是接种甲肝疫苗后引发的部分患儿过敏反应和群体性心因反应,死亡患儿的死因可能和重症感染合并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反应有关。 6月30日,人民网《安徽疫苗事件:卫生部初定为群体性心因反应》报道:29日卫生部初步判定为群体性心因反应,并且部长高强称该事件是否与疫苗质量问题有关还不能最终确定,要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结果。
这是事件的初级本质向二级、三级、四级……逐步深化。 据新浪网7月16日报道: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声明,安徽省泗县疫苗事件中所用甲肝疫苗为合格品,卫生部将此事件确定为“违规集体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至此,事件的反映到达了本质阶段。 从6月21日到7月16日,是一个完整的报道认识过程。
其中媒体称“问题疫苗”、“夺命疫苗事件”是符合新闻事实的“初级本质”要求的。因为非合法监管的疫苗,可以说是有“问题”的(并非专指质量方面);因为事件中有人死亡,可以说是“夺命”的(暂且不论何原因)。
这些都符合特定的时空下(指患儿死因、疫苗质量不确定期间)的事实的“暂时真相”。由此可见,由新闻事实构成的新闻报道,由于世界事物的复杂多变,加之人们对事实的观察和判断不一定准确,所以有时并不能一下子达到事物的本质真实。
新闻事实和新闻真实,两者虽是统一的、一致的,但不能划等号。 记者在重大新闻报道过程中,不断反映出与前面报道不同的新闻事实,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
只要不是故意制造错误,只要不是触犯了法律,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只要能在后续报道中纠正了起初的一些偏差,就是新闻报道规律所认可的。和医学等其他科学工作一样,我们记者也常常会面对一些不确定性和知识的盲区,因此新闻报道偶尔出现“偏差”是难免的。
●喧哗效应:不等于公正立场缺失 夏先生认为:“夺命疫苗”的匆忙定性与渲染,。
4.知识传播 知识扩散 知识转移 的区别在哪里
1、知识传播是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知识传播媒体手段,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期待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其基本内涵主要包含:知识传播活动的主动者,即知识传播者,知识传播活动的受动者,即所传播的知识内容的接受者,简称知识传播。
2、知识扩散是指知识通过市场及非市场渠道的传播,使知识从发源地向外进行空间传播、转移,或被其他地域通过合法手段从知识生产者传递到使用者的过程。
知识扩散是知识的时空传播,是该项知识在其他经济领域和更大的地域空间范围的应用推广。同时知识扩散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能降低成本,随着经验的增加,完成某项工作的时间会大大缩短。知识扩散促进知识生产,知识扩散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对知识的利用。传统的资源要素如能源、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具有稀缺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要素。收益递增规律成为网络化经济时代的首要经济规律,即在提高资源效率方面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收益越多。
3、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两个阶段。知识的转移首先是进行知识共享,知识的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文档、查看知识库、调阅科技文献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
5.为什么人们对风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个人对风险的认知受到个体经验、情绪特点、风险性质和公众传播四方面的影响。
个体经验对风险认知的影响最直接,也最为显著。在面对相同风险的时候,由于个人生活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不同的人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决策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完全摆脱情绪,因此情绪特点也会影响一个人对风险的认知。按人群类型分析,态度积极的人群往往认知到较低程度的风险,而态度消极的人群感受到的风险程度往往更高。
风险性质作为客观存在的因素,也影响着个人认知。风险的性质主要指风险造成损失的程度大小,对那些可能迅速发生,可能造成极大损失的事件,人们往往会高估其风险,而那些潜伏时间长,或造成损失较小的事件,人们则没有那么重视。
最后,公众传播也会影响个人对风险的判断。部分事件由于具备公共属性,一旦发生将广泛传播,其中,事件的报道方式、传播渠道、后续解释都会影响到公众对相关风险的认知和判断。
6.风险知识的普及与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方法是什么
由于一旦发生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其影响的范围通 常较大,涉及人数也较多,因此,普及风险知识,加强 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消防法》第6条 就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提高公民的消防意识。教育、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 将消防知识纳入教学、培训内容。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主管部门,有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的义务。”在当今社会,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极大地丰 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 剑,它既加剧了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与破坏,同 时,某些不成熟的技术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风险,这就使 人类社会比以往面临更多更大的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风 险,对此,社会公众要有充分的认识。
另外,随着我国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目前在我国,风险知识还不够普及,很多人对灾难 性事故与事件缺乏足够的警觉,即便是对身边存在的较 高风险的事物也浑然不觉。
例如,在2003年12月23日发 生的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中,居住在钻井附近的很 多村民根本不了解天然气开采是一种高风险作业,在事 故刚发生时,他们不是及时逃生,而是跑到现场附近看 热闹,直到看见有人中毒倒地才开始逃生。 据《三联生 活周刊》的记者调査,在244名遇难者中,只有两名是井 队的人员(即就在事故发生现场的人员),其余都是附近 村民,这与村民们缺乏风险知识有着直接关系,也与对 公众的宣传教育缺乏有关。
距离出事地点最近的晓阳村 党支部书记说:“从5年前就开始看着钻井队在村里征的 十多亩地上施工,就是不知道这事有些什么好处,有些 什么危险。 自打县政府征了地,井队从来就没有人来跟 村里打过交道,没有进行过任何安全防护知识宣传。
以 致出事时会有那么多人几次去看热闹,还不想离开家, 如果村里人多知道一点知识,也就不会死这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