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知识结构图
1.辛亥革命知识结构
辛亥革命的基础:1,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2,组织准备:1984年11月,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8,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政党。
3,思想准备: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辛亥革命结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否成功:成功在于推翻了清朝统治,创立民国。失败在于反帝反封建没有彻底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2.辛亥革命的知识结构,,如:辛亥革命的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
根本原因: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国际:列强以华治华:西方思想传播
国内: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良之路失败、革命运动兴起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奠定了革命的物质基础
阶级:名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奠定了革命的阶级基础
思想: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②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组织:①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②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军事:革命党起义
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发展:多省独立
高潮:中华民国成立
失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论: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跪求中国近代史知识结构
1919~1949政治:党的诞生(1921) 国民大革命(1924~1927) 南昌起义(1927)八七会议(1927)根据地建设红军长征(1934.10~1936.10)抗日战争(1937~1945)国共内战(1946~1949)经济:夏天,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萎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文化:马列主义进一步传播毛泽东思想1949~1957政治:新中国成立(1949)土地改革(1950~1952)三大改造(1953~1956)一大召开。
制定五四宪法(1954)经济:一五计划(1953~1957)文化:双百方针(1956)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过程中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4.求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 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5.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表格总结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
6.中国近代史上册知识体系结构图
他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70年代,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传统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外资企业的外资经济 ,从这个方面讲,191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思想; 激进派,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1901年的清末”新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和进一步发展,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 二.斗争史,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取代了封建专制,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是开始在制度层面进行探索,20世纪初立宪派的”预备立宪”. 3.资产阶级,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 : 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未取得制度的改变、教育近代化(近代化的开端):1841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99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2.地主阶级: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划分界线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维新派,因为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三.探索史,1898年戊戌变法 。
近代中国有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的近代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经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大规模的侵华史几乎没有 斗争探索史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到1919年:洋务运动--经济,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二大制定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近代化历程,标志是无产阶级的登台(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 一.侵华史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4.无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后来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注,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 革命派、军事,洋务运动的近代经济(洋务企业): 鸦片战争时期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及其实践: 1.农民阶级: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文化近代化. 五.经济成分,1899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 (如果斗争是针对侵华的话,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目标和中心任务,不要答辛亥革命 :1898戊戌变法:提出三民主义,提出君主立宪近代前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列强侵华史 1840年鸦片战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斗争探索史 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 近代化历程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98年戊戌变法 中国政治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 1914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 思想近代化 经济成分状况 自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的近代企业 19世纪6。
7.历史知识结构表
先给你个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历史知识结构复习纲要 一、中国古代史: 朝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的更替(在春秋战国时),国家统一或分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在地方,军权、财权、行政权、司法权,选拔官吏制,思想控制),积极性和消极性;改革(背景、目的、性质、内容、作用、结果及原因),朝代兴衰。
经济:背景、措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分农业、手工业、商业。封建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3)工具的改进。
(4)水利工程的建设。(5)人民的辛勤劳动。
(6)中外间,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7)耕作技术的提高、推广。
(8)人口迁移。 影响: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文化教育的发展、赋税的增加、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农业发展的原因:以上原因。表现: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土地的开垦、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引进、产量的提高、专业化和商品化、著作。
影响: 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赋税的增加、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好转、民族间和对外的友好交流。手工业:原因: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重视、技术的提高、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手工业者的勤劳。
表现:部门、产量、分工、技术水平、著作。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最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民族间和对外的交流。
商业: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赋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政府重视(管理和税收)、交通便利、开明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表现:商品多、货币、城市的繁荣、店铺和旅店众多、政府的管理、市(城市中)和集市(农村)、商人多、夜市。
影响: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生活、加强了民族间和中外间的经济交流、市民文学的产生、到明清时期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民族关系: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是主流。
少数民族的兴起和发展、如何管理少数民族、民族间的战争、经济文化交流、人口迁移、接受汉文化(接受先进的制度等)、民族融合的程度。意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对外关系:开放或闭关锁国。原因:经济发达、科技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陆路和海路交通发达、造船技术发达、政府重视(管理或鼓励)、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交往的途径:官方和民间的贸易、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宗教传播、战争。 古代贸易的特点:(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回族的形成。 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1)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西亚、欧洲。
(2)内容: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战争与侵略。(3)路线:有陆路,还有海路,还有海陆并举。
(4)地位:明清以前中国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是开放的;明清开始中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各国,对外是闭关锁国的。(5)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特点:(1)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夺。如荷兰入侵台湾。
(2)我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如戚继光抗倭寇。
(3)封建统治阶级对外政策由开放交往趋向闭关保守。如清朝的禁海令。
(4)但也有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西方传教士来华,出现“西学东渐”,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到西方。 思想文化:条件:政治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间和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工作者或人民的开创精神、勤奋和实践精神,选官制的影响,政府的重视。
表现:思想(百家争鸣、唯物思想、唯心思想、民主思想),科技(四大发明、中医学、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历法、建筑、物理、地理,农学著作,手工著作等),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特点:科技发达、世界领先,思想活跃,文学艺术繁荣等。
世界史 生产力 政治 民主政治,无产阶级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 调整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情况 各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变化(经济格局) 国际关系体系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资本主义列强与亚非拉国家间(经济、政治格局) 发展状况(政治、经济、外交、各种矛盾)及原因 亚非拉地区 民族解放运动情况 存在的问题 如何走上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 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情况 存在问题及其改革、成效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教训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 思想、科技 自由主义(民主政治)。
8.求一张完整的考研近代史的脉络图,知识结构汇总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 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 辛亥革命的成功、失败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北洋军阀的统治。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长征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六)中华民族的杭日战争 1.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3.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5.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八)社会主义基木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2.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发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2.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75 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
3.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
9.中国近代史上册知识体系结构图(侵华史.斗争史.探索史.近代化历程.)
近代前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
列强侵华史 1840年鸦片战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斗争探索史 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
近代化历程 1861年到1894年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98年戊戌变法 中国政治近代化
1911年辛亥革命
1914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 思想近代化
经济成分状况 自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的近代企业
19世纪6,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和进一步发展。
近代中国有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的近代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外资经济
新民主主义革命
大规模的侵华史几乎没有
斗争探索史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民大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到1919年,从这个方面讲,他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10.八年级上册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结构
看,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